姚成二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滁州是要做安徽省内仅次于合肥和芜湖的经济总量第三。
一条铁路再次牵动滁州人的心。
近日,滁州至南京城际铁路(滁州段)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安徽省发改委批复。这是国内首条采用PPP模式建设的跨省城际铁路,标志着滁州与南京同城化迈出关键性步伐。建成后,从南京江北新区到滁州只需30分钟,从南京主城区到滁州仅需50多分钟。
一体化加速的背后,是滁州多年来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激情与梦想。
在安徽省域的区域经济格局上,与南京一河之隔的滁州,具有特殊地位。2016年9月,滁州首次明确提出“冲刺总量全省第三”的战略目标后,滁州的变化格外引人关注。
“第三城”写在“脸上”
在安徽的“第三城”竞争中,滁州是唯一一个将“冲刺经济总量第三城”写在“脸上”的城市,并且是连续三年。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滁州是要做安徽省经济总量仅次于合肥和芜湖的经济总量第三。
滁州深藏于胸的雄心跃然纸上,底气在哪里?
一说起滁州,你的脑海中可能会浮起这些印记;“天下之滁,唯有滁州之滁,天下第一亭,唯有琅琊山醉翁亭,《醉翁亭记》《儒林外史》声名远播,大明王朝从这里发源,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村在这里诞生……”
“一山(琅琊山)一亭(醉翁亭);一书(儒林外史)一文(醉翁亭记);一帝(朱元璋)一村(小岗村);一歌(茉莉花)一舞(凤阳花鼓);一会(农歌会)一园(长城影视文化园)。”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曾如数家珍地以“十个一”,概括介绍了滁州这座城市。
这是人们印象中的滁州。现在再看滁州,风头正劲。在安徽省最近一波发展浪潮中,滁州“怒刷”存在感。
10年前的2009年,滁州经济总量仅有576.18亿元,全省第七,高于宿州和蚌埠,和六安、阜阳、马鞍山谈不上遥远的距离,比安庆少了200多亿元。彼时的滁州提出“追宿迁、超千亿、进前列”,那一年,江苏宿迁突破800亿元,达到826.85亿元。
10年后的2018年,滁州经济总量达到1801.8亿元,稳居全省第一方陣,增长9.1%,居全省第3位,创2000年以来最好位次,相继赶超了六安和阜阳。
面对“第三城”的诱人目标,滁州想跳起来摘“桃子”。2014-2018年的5年来,滁州与马鞍山的经济总量差距由172.61亿元,缩小到116.3亿元;与安庆由359.5亿元,缩小到115.8亿元。2019年一季度,滁州经济增速排在全省第2。
夹在“黑马”合肥、“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南京的中间,面对着相对的经济“塌陷”状态,滁州是如何做到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上世纪80年代的扬子说起。
从高峰到低谷,再向上爬升
1984年,在国企工作多年的宣中光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家电业的历史性机遇,撇开传统国企的束缚与负担,成立了扬子集团。
短短几年,一股强劲的扬子之风,在滁州聚集,吹遍神州大地。1991年,扬子成长为中国家电业的龙头企业之一,直接带动滁州进入了工业发展的“合老大”“滁老二”时期。1992-1993年,扬子冰箱名列中国冰箱业排行榜第2位,走进千家万户。
然而好景不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由于经营、技术、决策等原因,“扬子冰箱”宛如一道过眼流星,陨落后带来的是滁州工业阵痛。
但滁州没有放弃家电产业,集中全力培植、孵育,蓄势待发,在等待一个“满血复活”的时机。
1996年,“春天”终于来了。是年3月,扬子集团冰箱厂和德国西门子成功合资,成为当时安徽省引进外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合资企业;一年后,家电业的领军企业康佳集团进入滁州,建立最大的内销彩电生产基地。
当初从扬子走出去的一批扬子人,他们有的走向全国,仅活跃在珠三角、长三角的家电制造业骨干就有300多人;有的留在滁州,成为滁州家电产业再次勃兴的“火种”。
扬子木地板、扬子空调、鲲鹏模具、扬子门业、扬子客车、兴扬汽车……处处活跃着扬子人创业的身影。
从高峰到低谷,再向上爬升,滁州走出了一条“存量引增量,联合促发展”的路子。这些知名企业的入驻,释放了激活效应和化学反应,家电产业得以“脱胎换骨”。由此,滁州家电产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之后十几年,迅速发展,规模和数量持续扩张。
2013年,滁州家电产业进入品牌提升加速阶段,以康佳电子、博西家电、扬子空调等智能家电为代表,滁州的智能家电不断开拓国内市场,撑起了滁州工业的一大片天。
滁州家电雄起的同时,其他一些产业也让人很是惊喜。1998年,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安徽省内燃机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滁州工业生发出汽车、先进制造装备、绿色食品、新兴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五大主导产业,直接带动滁州工业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仅次于合肥、芜湖、蚌埠和安庆。
2018年,滁州工业继续高歌猛进,经济指标一路高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11.4%,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5.4%,居全省第4位。2019年1-5月,滁州延续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创近年来最高水平,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居全省第3位。
滁州产业正在实现重生,成为“冲击总量全省第三”的最大支撑力。
再造一个“苏州工业园”
除了长久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滁州还做了件非常重要的事——搭建产业起舞的战略平台。
1992年6月,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颗种子在此萌芽,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2011年4月,滁州经开区加速蜕变,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经过多年发展,滁州经开区已成为滁州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商务部发布的2018年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排名中,滁州经开发区在219家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居第59位,1年飙升30位,名列全省第4位。
这是滁州最大的“金字”平台,成为带动滁州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也是在2011年,滁州还搞了一个大动作。
2011年12月,滁州拿出坚定的决心,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苏滁现代产业园,投资基础设施100亿元,带动区域总投资约1500亿元,重点建设高科技产业园、现代服务园、文化创意园“三个园”,目标是再造一个 “苏州工业园”。
此时,正值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风口,凭借苏滁现代产业园,滁州抢占先机。短短几年,累计引进工业项目220多个,投产企业近百家,发展为安徽顶级、两省示范、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先行区和新标杆。2018年,位列安徽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第19名。2019年2月获批省级高新区。
实际上,苏滁现代产业园对于滁州的意义远远不止经济数字上的改变,而是新思想的输入、新理念的冲击和新产业的培育。
有了这样的坚实平台,滁州的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接连斩获了多块国家级牌子。以家电来说,滁州是全国唯一集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示范基地于一身的 “国字号”家电产业基地。
1000多年前,滁州醉翁亭、苏州沧浪亭,同期名扬天下,有“醉翁系沧浪,欧苏共风流”的美誉。如今,苏、滁两市穿越时空,携手合作,写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华章。2019年5月,苏滁现代产业园再一次深化合作。
在产业进发的过程中,提升城市空间也成为滁州的一大重点课题。
“新滁城”
追溯滁州的崛起之路,2008年是一个绕不过的年份。
那一年的4月,“大滁城”战略破土而出。鲜为人知的是,“大滁城”梦想的背后,是一条铁路引发的多重改变。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正式开工,滁州成为在长江北岸设立的第一个高铁站,被称为“江北第一站”。滁州人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镇化的绝佳机遇。
为对接京沪高铁经济时代的到来,2011年6月,滁州南站更名为滁州站,原滁州站更名为滁州北站。这一铁路名称的变迁,凸显了滁州扩容、做大城市的渴望与雄心。
滁州有多渴望?2007年,滁城城区面积仅有45.6平方公里,不仅远低于行政区域面积相当的蚌埠,更低于铜陵和安庆,并且城市人口近40万人,城市道路仅有228公里,这让滁州很是尴尬。
于是,“新滁城”战略成为破解城市化的主抓手。
按照“新滁城”的规划,2020年,拓展到10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00万,琅琊山风景区由115平方公里扩展到240平方公里,3个副中心城区面积和人口将分别达到100平方公里、100万人。
由此,“新滁城”的蓝图浮出水面。
未来,将形成以滁州主城区为中心,以来安、全椒、乌衣为三个副中心,以琅琊山风景区为依托,打造山水相连、生态优美、宜人宜居的新滁城。
十年磨一剑。以“新滁城”为目标,滁州全城动起来了,掀起了有史以来城市建设的高潮。
人们突然感觉,滁城变大了,建成区面积已由2007年的40平方公里扩展到近90平方公里,人口由不足40万人增长到70多万人;滁城变宽了,路网框架拓展到120多平方公里;滁城变美了,开展文明创建,山环水绕的滁州变得更加秀美。
“新滁城”的建设不仅仅提升了滁州的颜值,还带来另一个反哺效应,人流、物流、信息流也在此汇集。
惠科电子、猎豹汽车、盼盼集团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户。“苏商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深港企业投资潜力城市”成为滁城新名片。“来了滁州有不想走的感觉,有想投资的冲动,有想合作的愿望。”
“一号工程”惠科项目,总投资240亿元,是滁州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从2017年8月签约落地到开工,仅用了57天,从打桩施工到主厂房封顶仅用了314天,从主厂房封顶到第一块面板下线仅用了207天,创造了“滁州新速度”。
商来贾往,显示的是“新滁城”的信心、活力与开放程度;相互交流与碰撞,则引导“新滁城”向更高层次发展。
“大江北时代”
滁州的“朋友圈”越来越铁了。
今年3月19日,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市长许继伟带队来到南京江北新区,探索区域互联互通互融的有效途径。
一天之后的3月20日,南京都市圈8个成员的政协主席齐聚滁州,共商城市政协联动机制,共话助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就在同一天,滁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及相关人员集体赴江北新区考察学习。
“要把南京作为滁州开放发展的第一站,积极学习南京等先进地区经验,拿来为我所用;要强化主动融入意识,主动‘投怀送抱,甘当发展配角,堅持协同互惠,带动滁州发展。”张祥安说。
这是滁州左右逢源区位优势的最大程度体现。
身处长三角两大副中心南京、合肥之间,京沪高铁穿城而过,南京禄口、合肥新桥等机场环绕周边。滁州顺势而动,借力发力,“双圈融合、无问西东”。
滁州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城市,已携手走过17年;2013年,滁州加入合肥都市圈,“双圈”在此交汇,未来将实现无缝对接。
2015年,滁州再次升华自己的梦想。是年6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江北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第十三个、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滁州的“大江北时代”来了。
一年后的2016年5月,国务院批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时代机遇,敲打在滁州发展的鼓点上。
“滁州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最现实路径是推进与南京同城化,最难得机遇是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江北新区的潜力就是滁州的潜力,滁州的空间就是江北新区的空间。”张祥安多次强调。
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滁州再次乘势而上,从10月下旬到11月底,在全市开展“对接大江北、建设新滁州”大讨论,掀起了一场全面对接“大江北”的“头脑风暴”。这其中,推进区域规划的对接衔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发展的协同协作、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成为重中之重。
这种深度融入互动圈一旦形成,便是一股不可逆的驱动力,这将成为助推滁州“冲击总量全省第三”的澎湃力量。
悠悠清流河述说着过去的兴衰,千年琅琊山记录着岁月的更迭。从欧阳修笔下的古城,到今天“大江北时代”下的“新滁城”,滁州已然站上了新的风口。滁州的2019年,又将演绎出怎样的激昂篇章?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