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姗
摘 要:南京和苏州作为历史名城都有其独特的古城建筑艺术风格,南京古城建筑主要分为民国建筑和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而苏州古城建筑分为园林和临水而建的民居。同时,南京与苏州也必须面对古建筑传承和保护问题。这两座城市运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古城建筑保护规划,苏州是尽量保留古城建筑群,另外建立和发展现代化新城,南京则采用不整体保护建筑群,而是把古迹和现代化建筑融合,造成新旧融合的风貌。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只有对古建筑进行完美的保护,才能突显城市的特点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南京;苏州;古城建筑;建筑风格;保护;比较
一、南京古城建筑风格
(一)南京明清时期的建筑
南京这座城市先后经历了吴、东晋、刘宋、齐、梁、陈,产生了丰富的六朝文化,而后明太祖朱元璋又定都南京,使得南京留下来许多明朝时代的建筑,例如那长达33.6公里的世界第一城垣。在明之后的清朝,南京依旧是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南京城中留下的明清建筑也成了其古城建筑的代表。
南京明清建筑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宫衙建筑(明故宫遗址、太平天国天王府等)、公共建筑(夫子廟、江南贡院、朝天宫等)、宗教建筑(鸡鸣寺、灵谷寺等)、纪念建筑(李鸿章祠堂、曾公祠等)、民居建筑(甘熙故居、杨柳村等)、园林建筑(瞻园、愚园等)、军事建筑(明城墙等)、陵寝建筑(明孝陵等)。而其中明清街巷和尚存民居是南京原住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智慧的历史见证,是南京作为古城活着的历史,也是本次研究中体现明清建筑风格的主要建筑类型。
现在再去老南京的城南走一走并不能看到成片的民居街巷,明清街坊大多都已经破碎无序,我们从残存的这些零落街巷窥见这些民居建筑顺应着城墙和河道分布,长长短短,曲曲折折。这些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扇窗高高低低、进进退退地散落在东门、西门的古巷之内,充满节奏之感。
青砖、石阶、马头墙、雕花格窗常被人们认为是江南民居的共性特色,其实共性之中各地方古民居也各有个性。从古至今,南京及周边城市之间交流紧密,各文化之间互相影响。南京的传统民居受到徽州、苏州等地的影响,其中徽州民居的粉墙黛瓦和马头墙等建筑形式在南京民居中的影响较大,常有体现,这是由于徽商在南京地区活动比较多,将徽州风格带到了南京。南京城古民居把北方风格与江南民间风格相结合,又融入徽派建筑的特征。南京现留存的明清民居屋顶大多用小青瓦,以黑白灰三色为主色调,室内多以青砖铺就,院落是砖石混砌,少有特别复杂的石雕和木雕,大多三进院落,比徽派建筑的规模要小,青瓦小砖马头墙的南京民居更为简洁和实用。
把徽派民居和南京城南的明清建筑加以对比,不难看出民居的外墙是南京明清建筑的地方性特色之一,徽州民居和江浙民居是粉墙黛瓦的花格窗和飞翘的马头墙,而一座座青砖水墙则是南京民居的特色,砖砖水磨、块块扁砌,清水一色,显得宅院古朴宁静。若是抬头向上看可以发现,南京古民居马头墙的墙檐并没有像传统徽派建筑那样飞翘的檐角,连屋脊脊尾也未见翘角。
南京明清时期的建筑融合本地的文化,发展出了其地域特征,兼容南北风格又简洁实用接地气,这就是南京明清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二)南京民国时期的建筑
现存一千余处的民国建筑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南京民国时期的建筑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军政建筑(总统府、国民大会堂、国民政府国防部、南京市政府旧址等)、公共建筑(浦口火车站、中央体育场等)、公馆建筑(拉贝故居、美龄宫等)、使馆建筑(瑞士公使馆等)、陵墓建筑(中山陵、音乐台、陶行知墓等)、教育宗教建筑(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基督教圣保罗堂等)、科研金融建筑(国立中央研究院、中央银行大楼等)。南京的民国建筑如此之多,却幢幢风格迥异。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南京的民国建筑既展现来西方文化与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维持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点,本文以南京总统府为例来一窥南京民国建筑的艺术风格。
南京总统府是民国时期的重要建筑,是中西结合的建筑之一。总统府门楼是1929年由姚彬设计的古罗马建筑风格门楼,上有八个爱奥尼式柱子。除了西式风格,总统府内中式和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也不甚枚举,孙中山起居室就是小青瓦木结构硬山顶的两层中式建筑。二堂在民国时期用来举行各种仪式,曾多次改建,内部的空格窗、天棚、四壁、屋顶、门窗皆为木结构,是明显的中式风格,而门外却是西式纹样的长廊。我们可以从总统府这一民国时期建筑的风格中窥见同时期南京建筑的特色。南京作为当时的首都,其建筑风格不仅参考了南北方不同建筑的优点,而且又借鉴了西方建筑的艺术特色,当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设计思想碰撞在一起时,就形成来南京兼容并蓄的民国建筑。
二、苏州古城建筑风格
(一)苏州的园林建筑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说到苏州的建筑就不得不提苏州园林的盛名。其实,在南京的明清建筑中也有园林的身影——六朝皇家花园和明清宅第花园,因江南地区屡遭战火,南京玄武湖成为中国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苏州的园林建筑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保存较为完整。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园林都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翘楚。
借景是中国园林的特点之一,也是苏州园林的一大特点,在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等园林中通过不同造型的门、窗、廊等使园林建筑有了更丰富的层次,更有移步换景之感。
苏州的园林也是文人园林,园林建筑中看到楹联、诗词等表现士大夫对于景致的情感,如同写意山水画中的题跋,使得园林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意境。这些匾额、诗词等言简意赅,富有书卷气与文化内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不仅对园林景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致完美融合的一大特色。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是人们对苏州园林的一个评价,这就反映了苏州园林的另一特征——宅园合一,在拥挤城市之中,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使得苏州园林的建造融宅院、山石、树木、湖景于一体,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住宅文化,也影响了整个江南的建筑艺术风格。
(二)苏州的水乡民居
水城苏州,自古水网密布,有“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河道两岸遍布人家,形成“家家门外泊舟航”景象,这里的古民居有着江南建筑的特点,也有苏州自身的特色。
苏州水乡民居中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建筑,那就是桥梁。现在的苏州依旧能看到许多古桥,它们是依水而建的古民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桥上行人车马,桥下停航泊船,一座座古桥把零星散落在河道两岸的水乡民居都串联了起来。古民居因水而灵动活泼,构成了自然朴素的水乡民居画卷,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特色之一。
三、南京、蘇州对于古城保护的启发与思考
苏州是座现代化的城市,为了保护苏州的古建筑和古城风貌,苏州政府规定整个市区新建建筑不能超过150米,古城区内新建建筑高度不能超过23米,这样保持了苏州古城的风貌。
从一座城市的古建筑保护就能看出其城市发展理念与精神、对于建筑历史的尊重、对于以人为本的追求,以及平衡现代化发展与文化遗迹的生存空间。
除了保护古建筑,苏州政府还充分利用苏州古建筑的特点,建设新的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贝聿铭设计,是将古建筑融合现代建筑完美结合,成为现代苏州城市建筑的代表作品。
和苏州相比较,南京城近年来较热门的建筑群莫过于秦淮的老门东了。地处于老城南附近的老门东现在是历史文化街区,虽说老门东为南京古建筑与秦淮文化做出了宣传,但是现在老门东里名副其实的古建筑已经寥寥无几,古民居因为年月的侵蚀,在修复的时候技术上与时间上都有巨大的困难,于是“拆”“重建”就是最迅速的一种方式。2006年和2009年,南京老城南曾有过两轮拆迁,评事街当时就在城南的改造范围内,而当时的拆迁,就使得曾经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民宅变得相当破落。有的房子已经被拆除,只剩下一堆残砖碎瓦,有的墙体部分坍塌,一眼便望穿房屋内部。就在这一拆一装之间,古建筑的味道就变了,这样拆掉的不仅仅是建筑和民风,更把历史和文化也一同拆掉了。
当然,没有一座城市可以千年不变,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并不是要我们舍弃和修改这千年文脉——古建筑。目前,由于对古建筑具有的文化价值认识的不足,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坚信和滥用,在古建筑维修中会发生经常任意更换构件、粉饰一新,更过分的是改变建筑原有的形制现象,对文物价值造成破坏的情况。现代社会的科技手段在修复建筑上有一定优势,但也不能代替传统技术,应该做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各展所长,各有侧重。拆掉重建的古建筑“保护”思想,还是需要商榷的。
俄罗斯作家果戈里曾经说过:“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古建筑承载了历史、艺术、科学、宗教、精神等方方面面众多的信息,是一个地区文化最直观、最鲜明的载体。观城市的古建筑,可以领略城市昔日的风景,能够找到这座城市的精神,其一砖一瓦一木都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古建筑在当代,也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的实体。古建筑的存在,又为现代化城市增加了魅力,无论是文化、历史,还是艺术。因此,保护古城建筑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全民的共同义务。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