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七月起,上海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一夜之间,“垃圾分类”成了国民度最高的话题之一。近日,住建部也给出了时间表:到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消息一出,一边是全国各地陆续跟进的环卫新政策,另一边则是资本市场中垃圾概念股的热潮涌动。
那么垃圾分类究竟能为垃圾的后续处理起到什么作用,又为什么会成为新风口?答案很简单。分类后的垃圾可以更好地进行无害化处理,也能提高回收利用率,实现垃圾减量和能源的再生(如垃圾焚化发电、沼氣发电等)。我国目前的可回收物中再利用率仅在15%左右,相比德国、瑞典等国的70%以上,还有很大差距,而后者在这一领域已经出现市值规模达千亿元的上市公司。由此看来,中国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后的“大蛋糕”自然也就不容小觑了。
生活中,塑料是最常见、最难降解,也是最有回收利用潜能的一类。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塑料废物年产生量约为3亿吨左右,大量的塑料废物进入土壤和海洋,最终形成白色污染。但可怕的是,目前全球各地对塑料垃圾的回收率极低,得到回收利用的仅一成。想象一下,仅海洋里就有五万亿个塑料碎片,足可绕地球400圈,而各地在搁浅鲸类尸体的消化系统中发现大量塑料垃圾的新闻也是屡见报端。据预测,塑料生产在未来20年还将翻一番,到2050年将翻三番达到3.18亿吨。
这些“白色魔鬼”不仅对海洋生态造成危害,也在潜移默化间侵入了我们的食物。美国CNN曾做过一个调查,追踪8名志愿者的一周饮食,看他们是否会食入塑料微粒。不幸的是,在所有人的粪便中,平均每10克中就含有约20颗塑料微粒,种类多达9种,几乎覆盖了全部塑料类型。
这些数据是否让你不寒而栗?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们就将走近熟悉但又陌生的生活垃圾,了解垃圾分类那些事。愿你在读完后会与我们一同行动起来,支持垃圾分类,就是拯救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