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泽稼,沐光雨,方 琦
(吉林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长春 130017)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同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强国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各行业创新创业态势如火如荼,而电子商务借力“互联网+”的东风及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然走在创新创业浪潮的最前列。庞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增量需要与之匹配的人才支撑,因此作为主要人才输出地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必然趋势。
与其他专业相比,电子商务依托于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互联网+”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高校教育有必要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目前,我国诸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已将双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从不同环节培养具备双创能力的高端人才。大部分专业在课程方案中增设了双创类课程,部分高校也积极引入企业入校作为双创孵化园。然而遗憾的是,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在表象,并未真正意识到双创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我国电子商务专业现阶段双创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尽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提出已有3年之久,然而大部分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对于双创教育的内涵、目的等问题并不了解,对于如何将双创思想有效融入到所教授的课程中也未能给出清晰的答案,这也侧面反映出高校对于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若将创新创业教育在师生的思想中固化,高校作为顶层设计的主体,应将双创的理念、内涵、政策等内容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在师生群体中进行持久性的传播。
大部分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中,未能体现出双创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和价值,这也导致在后续的课程设置中,只将双创类课程作为辅助,并未纳入主流课程体系之中,如创新创业管理、网络营销实务等课程仅在选修课模块开设。此外,讲授此类课程的教师也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培训,经验匮乏,这也是导致双创类课程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具有学科交叉的特性,兼具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在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搭建全方位、多元化、系统性的培养架构,而多数高校仅在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也会增加学生创新创业失败的风险。
笔者通过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的分析,系统地提出了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将创新创业能力一分为二,并将创新能力划分为认知意识、理论知识和项目来源三个维度,将创业能力分为项目孵化、市场推广和运营管理三个维度。
图1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等非实践性质的能力,具体包括认知意识、理论知识和项目来源三个维度。其中,认知意识是指对创新创业宏观政策的认知程度、对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要性的意识程度等主观认知;理论知识是指支撑创业实践所需要的全部理论知识,覆盖电子商务创业过程的各个环节,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网络营销、互联网支付等;项目来源指创业项目的业务范畴或经营模式,这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创业可视为项目实施的商业化,因此创业项目的来源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创业能力主要指学生将创新性的想法、方案、模式等在外力资源的辅助下有效地实施,进而达到创业的目的。其中,项目孵化是指以学校资源为依托,为入孵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办公设施、空间资源和“一站式”咨询服务[2];市场推广是指当创业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满足目标消费群体需求时,将其推向市场的过程,也是初创企业被消费者认识、了解和熟悉的必经之路;运营管理是指当创业企业形成后,对运营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达到创业企业降本增效目的。
综上,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可以分别从上述的维度划分进行,全面统筹,多措并举。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应有传播创新创业相关内容的专属媒体和固定负责人,定期将创新创业政策、新闻、典型案例、赛事信息等内容传达给师生,丰富教师和学生对双创动态的掌握范围,传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内容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比如,有些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类的学科竞赛,在笔者调研的高校中,部分电子商务教师与学生并不知晓,导致失去通过赛事锻炼双创能力的机会,如果建立固定的传播渠道,就能有效降低此类问题出现的几率。
无论是双创类抑或其他类的理论知识,其核心来源都是教师的课堂讲授,因此,增设双创类课程无疑是提升理论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选择。例如,在创新创业基础课模块中,增设创新创业管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深度认识,同时增加学生对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创业的基本知识内容。在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中,增设移动开发技术、创业策划书写作规范课程,从技术层面支撑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项目实现的可能性,并提升创新创业策划书的写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创业项目对投资人的认可度和吸引力。此外,对于教师提升创新创业的培训也必不可少,否则就会呈现课程的内容与教师能力无法匹配的情况。要鼓励开设双创课程的教师参加培训,通过培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和知识厚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创新创业的理论层面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基础大多源于某一个具体的实践项目,项目的选题及商业模式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也决定着项目自身的筹资能力。一个具有创新性的项目来源通常分为两个渠道,即项目团队独立思考与企业项目进驻校园。项目团队独立思考而得到的创新性想法,可以通过参加电子商务类创新创业会议的途径得以提升。对于会议质量要进行严格把控,注重会议的主办方级别、会议主题及内容、与会嘉宾层次等,始终把握参会的质量优先于数量的基本原则。此外,通过企业项目进入校园的方式也可以提升项目来源的创新能力,国家目前也鼓励校企联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切入点,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带队指导,双方资源共享,项目团队在企业原有项目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新的项目,以此作为创业蓝本。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创新有余创业不足的现象。学生有较好的创新想法或项目策划书,但后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孵化,未能对项目进行后续的包装、筹资、运营等活动而导致创业的失败。高校应积极创建校园孵化基地,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需要在实际环境中得到培养与提升。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创业设备、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咨询等内容,孵化基地将大学与社会联系在一起,让大学生能够把创业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效果[3]。此外,对于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的高校,也可以尝试引入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定期指导,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从项目到创业所必备的智力、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
市场推广对于大学生创业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是初创企业被市场熟悉的过程,尤其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其创业核心普遍基于某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技术类新产品创新不同,更需要消费者持续性的、高频次的体验才会被认可。电子商务类双创竞赛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市场推广的重要契机,很多的创业团队在竞赛中获得了地方政府、高校专家、企业导师、投资机构等多方的青睐,以较低的成本极大提升了初创企业的知名度。如全国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国家级赛事,既是各高校团队间竞争的舞台,也是创业团队与政府和企业交流的平台,优秀的创业项目会在竞赛中得到政府和企业的投资。
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更多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其真正在企业运营和管理过程中遇到障碍和阻力时,无法有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加大实践投入力度,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企业运营环境、企业业务流程的仿真实验,实现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使学生在虚拟仿真的“现实环境”中对教学内容有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以此降低创业企业运营管理风险,显著提升运营效率。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密切衔接的专业属性,在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快速转变,才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为电子商务行业输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才会涌现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创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