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治勤
摘 要:在生猪养殖中,猪瘟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本文我们将探讨和研究猪瘟的临床诊断与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瘟;临床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1.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9)06-0030-03
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发的热性、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明显,且发病猪有较高的病死率。猪瘟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感染后引发的急性病例呈败血症变化,病程较慢的病例则以纤维素坏死性肠炎为主要特征,病变部位主要为大肠,特别是回肠与盲肠接口附近,此处会出现轮层状溃疡,俗称烂肠瘟。在实际养殖生产中,该病症急需引起人们的重视,养殖场应该采用日常科学防治措施来保证经济效益。
1 病原与流行病学
猪瘟的病原体是猪瘟病毒,该病毒属黄病毒科,呈圆形或六角形,直径在40 nm左右。猪肾细胞是猪瘟病毒培养中常用的细胞,病毒可侵入细胞浆内并在此复制,但不会引发病变。猪瘟病毒可存在于病猪的组织、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其中在血液以及淋巴结中的含量较高。在猪瘟病症中,猪是唯一宿主,病猪则是该病症的主要传染源。猪瘟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病猪与易感猪的直接接触实现,且不论猪的大小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暴发猪瘟前,感染猪会通过口鼻分泌物以及粪尿排毒,并会延续整个病程。在出现特异性抗体后,康复猪将停止排毒。猪感染猪瘟病毒强毒株后,可在感染后的15 d左右大量排毒;低毒株在仔猪出生后具有较短的排毒期。与低毒株相比,猪瘟病毒的强毒株传播速度更快、发病率更高;然而,慢性感染猪则表现出间歇排毒以及不断排毒的特征。引进外表看似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群暴发猪瘟的主要原因。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猪肉制品以及猪肉传播,人与其他动物可机械性传播病毒。在自然状态下,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猪的鼻腔、口腔、皮肤腺以及生殖道黏膜侵入动物体内;在感染后,扁桃体会复制猪瘟病毒,病毒在侵入淋巴管后将会进入淋巴结中并在此增殖,最后到达外周血液。
2 临床症状
根据患病猪临床症状,人们可以将猪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急性型。猪发病后,仅仅有少量病猪出现临诊症状,体温突然升高到41 ℃左右,表情呆滞,驱赶时会站立在一边,低头垂尾。食欲减退或废绝,喜喝脏水,喜钻草堆,并且出现结膜炎,两眼流出脓液分泌物,有时眼睛完全封闭。病猪有便秘情况,之后会出现呕吐以及下痢,少数病猪会发生惊厥,在数天甚至数小时内死亡。在病症发展过程中,更多的猪会出现发病症状;发病后,病猪开始出现步态不稳,之后后肢出现麻痹,皮肤会有红色血点,渐变为蓝紫色斑,手指按压暂不褪色,4 d~7 d后体温下降,死亡。
第二,慢性型。慢性发病猪在发病后出现贫血、消瘦等症状,经常伏卧,全身衰弱,行走时表现为速度缓慢且无力,食欲不振,时有轻热,交替出现腹泻以及便秘症状,部分皮肤出现坏死痂以及紫斑等。慢性型的病程通常在30 d以上,部分病猪会自然康复。
第三,迟发型。先天性感染猪瘟病毒的猪在出生几个月后表现正常,之后出现精神沉郁、皮炎、下痢、运动失调以及食欲不振。体温正常,通常具有6个月以上的存活时间,但最终仍将死亡。猪瘟病毒的先天性感染可能会导致母猪流产以及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也有产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
3 诊断
3.1 一般诊断
首先,我们在确诊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一个地区流行之前,猪瘟病毒通常在猪群内仅仅导致1~2头猪发病,并在1~3周左右出现发病高峰。此时,预防人员需要了解猪群免疫接种和药物治疗效果等情况。在具体诊断方面,最急性型猪瘟具有迅速死亡的特点,临床症状不典型。急性型猪瘟的临床特征为食欲低下、精神萎靡、全身衰弱,血小板与白细胞含量减少,后驱无力,先便秘后腹泻。在病症发生初期,病猪的皮肤会出现紫色斑点;在病情发展后,病猪皮肤会有出血点,幼龄猪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神经性病症。在对病死猪解剖后,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淋巴结边缘有出血情况,在脾脏边缘表现出血性梗死特征,扁桃体肿胀并坏死;死猪的直肠、心脏以及咽喉等部位有出血点,盲肠和结肠有扣状溃疡。
3.2 细菌学检查
在进行细菌学检查时,我们首先应对病猪的心血、肝脾、心包液以及淋巴结等制作涂片,如果涂片镜检染色均为阴性,则猪瘟发病的可能性较大。在兔体交换免疫检查方面,猪瘟病毒并不会使家兔发病,但能使其免疫,兔化猪瘟病毒会使家兔出现一定程度的热反应。因此,我们可以对病猪的病理材料进行抗生素处理,之后接种家兔,7 d后静脉注射兔化猪瘟病毒,间隔6 h进行一次测温,连续测量3 d。在测量期间,如果家兔发生定性热反应,我们可以判定不是猪瘟;但是,如果无任何反应,我们可以判定为猪瘟。除上述方式外,我们还可以取可疑猪的淋巴结、肝肾以及扁桃体等组织并制作成冰冻切片或组织压片,经猪瘟荧光抗体处理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观察期间,如果在细胞中观察到亮绿色荧光斑点,我们可以判定为阳性,在3 d后即能够做出诊断。
4 防治
在猪瘟防治工作中,养殖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处理:
第一,加强环境消毒。猪瘟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因此养殖场在日常生产中要做好环境、料槽和猪栏的消毒,消除猪瘟的传染源;同时,要定期清理栏舍的内外,保持圈舍干燥。一旦发生猪瘟,养殖场应立即划定疫区严格封锁,同时要彻底消毒圈舍和用具,可用20%石灰乳剂、10%漂白粉溶液、2%苛性钠溶液、30%热草木灰水;统一堆积烧毁粪便,在对传染源进行消灭的情况下避免猪瘟病毒进一步扩散。
第二,加强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猪瘟防治中的重点工作,同时也是提高猪抵抗力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养殖场应选择优质的仔猪,从无病区域引进仔猪或种猪,避免发生病猪进入猪场的情况;同时,养殖场应建立健全隔离制度,确保隔离条件能够满足要求。在饲养过程中,养殖场要饲喂全价饲料,营养水平是影响猪生长的一个关键因素,不仅会影响猪群的生产能力,而且在缺乏部分营养成分时,可能会引发相关病症。因此,养殖场应从正规的饲料厂购买饲料,同时做好贮存期间的控制措施,避免饲料出现结块以及发霉的情况;在配料时,养殖场要做好原料质量的控制,避免发生无法满足营养需求的情况。此外,养殖场在生产中还要控制好猪舍的温度,避免因温度过低或者过高而导致猪群健康受到影响。
第三,应加强日常预防。猪瘟是猪病中发病率较大的一种疾病,不仅会造成畜产品的损失,而且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因此,养殖场要加强日常的预防措施,通过合理的免疫接种来控制猪群的发病率。在实际生产中,中小型猪场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免疫:种公猪可在每年春秋接种一次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种母猪在配种前30 d接种一次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再在春秋各进行一次接种;仔猪在20日龄和70日龄接种一次,在出生后尚未哺乳初乳前也需要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并在接种2 h后哺乳;后备母猪在产前一个月需要免疫接种,在选留做种时需要进行一次接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免疫接种时也需要做好控制工作,即保证一头猪使用一个针头,以避免发生因针头污染而导致其余猪受到感染的情况。疫苗在保管和注射期间要避免受到阳光的直射,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导致灭活猪瘟疫苗瞬间被杀灭。猪群完成猪瘟疫苗的接種后,养殖场在7 d内不得在饲料中添加药物,以此确保防疫效果。
5 结束语
肉猪养殖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积极开展的养殖活动,它能够有效地调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在本文对猪瘟的临床诊断与防治措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养殖生产中,我们需要能够把握猪瘟的特性,加强病情的诊断以及防治措施,在确保安全养殖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3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