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岩
〔摘 要〕中国古典舞最初发源于民间祭祀舞蹈,自周朝开始进入宫廷,并不断规范。宋代以后,其与中国民间戏曲结合,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戏曲艺术极大程度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舞发展。然而,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中国古典舞对历史的挖掘和研究应当注重思辨,更关注情怀与价值;应当注重舞蹈表现形式与主流文化融合,以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原则重构创新机制,推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精品。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艺术复兴;当代语境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和结晶,从周朝开始,宫廷之内就已经诞生了以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继而在民间娱乐和宗教祭祀中广泛流传。在之后的封建社会,宫廷舞蹈、民间戏曲等在我国产生极强的文化影响力,这也构成了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形态和文化底蕴。中国古典舞的素材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精神颂歌等内容,通过韵律化、场景化的表达,使其不仅仅是一门舞蹈艺术,而且还是记录历史和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一种反映不同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探索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古典舞复兴,就是试图进一步挖掘历史传统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推动中国传统舞蹈持续创新,进而走向国际舞台。
一、历史寻根
中国古典舞复兴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古典舞作品《梁祝》《春江花月夜》等便是在充分吸收我国古典艺术基础上产生的。复兴中国古典舞,我们不能忽视它的时代背景、政治与社会因素以及所承担的功能——只有有机、连贯地承继,才能真正复兴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最初发源于民间祭祀舞蹈,相传黄帝时期的先民们通过舞蹈祭祀祥云、凤凰等图腾,后来这一舞蹈形式在周朝进入宫廷,进而不断规范化。据史料记载,周朝已经出现了专门进行宫廷舞蹈表演的机构,表演人员大都从全国招募,表演的内容为民间舞蹈的加工和演化,用以宫廷娱乐和节庆祭祀。在周朝盛行的《六代舞》是典型的宫廷舞蹈剧目之一,其融合了黄帝、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王等6个时代的舞蹈素材,統一编排,创古代文雅舞蹈的先河。自汉至唐,中国古典舞以宫廷舞蹈为主要载体,不断传承与发展,大量优秀的舞蹈作品成为宫廷娱乐、歌功颂德的文化节目,因而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政治色彩,表演人员和受众群体均较为固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十分有限。经过五代十国之乱、两宋不断的战乱,许多传统宫廷舞蹈逐渐失传,宫廷舞蹈的表演人员亦开始分散在全国各地,为民间戏曲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以后,与民间戏曲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戏曲中,“唱、念、做、打”是四种典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唱”和“念”主要指语言层面的读白和歌唱表达,而“做”和“打”注重形体的美感,四者综合构成了中国民间戏曲的基本表演手段。在表演上,戏曲中舞蹈化的表演动作既有宫廷舞蹈的元素,又有戏曲元素与内容创新,身姿体态、步伐眼神等诸多表演动作能够使戏曲人物个性丰满有力,让观众达到视觉与精神的双重共鸣。在元、明、清时期,社会生活不断丰富,文化艺术形态也趋向多元化,戏曲在舞蹈表演中也不断推陈出新,将社会现实作为新鲜素材加入艺术创作之中,涌现出一些揭露现实、反映民生的戏曲作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中,舞蹈融入许多中华武术动作,使得表演中的格斗场面流畅而自然,那些特殊的舞蹈动作(武术)处理更有利于体现戏曲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诚然,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特定文化与艺术样态,但这种特定的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连贯的承继与发展,今天我们复兴中国古典舞,亦需要把握历史轨迹,以服务当下与未来。当然,艺术创造不仅仅是寻找过去,而是力图把过去转化为新的东西,以表达自己的新感悟。
二、精神再续
“古典”具有对传统忠实的精神内涵,其可以是人类过去的一种意识形态,也可理解为是代表过去文化特色的一种正统和典范。在现实中,“古典”被后人创造性地再续和传承,融入当代的阐释与元素,同样可以赋予新品格、新精神。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了古代宫廷舞蹈的表演形式,通过不断创新演变流传至今,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文化基础。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戏曲艺术极大程度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舞发展。关注中国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仅仅在于扩大中国古典舞的社会影响力,而且还可以从戏曲艺术中吸收精神内涵,并将其融入中国古典舞复兴之中,使中国古典舞成为符合当代主流审美观念的艺术标杆。在表演层面,戏曲艺术具备完整的表演体系和较为成熟的发展路径,具有极强的文化影响力。中国古典舞在复兴中可借鉴将戏曲艺术中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如“水袖”是戏曲中常见的表演服饰,不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水袖舞法,中国古典舞不能单纯地照搬动作,而应注重其精神内涵,怒则拂袖、喜则耍袖、惊则抖袖,即借鉴戏曲艺术的精神内涵和表演规律,不断创新。此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古典舞极为强调“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身韵,中国古典舞的“形、神、身、心”虽然各有特点,但互相融合、有机统一。因此,在中国古典舞复兴中,应注重身韵的真正内涵,即“以神领形,以形传神”——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其所追求的是中国身体文化标识,是“东方之美”,是舞者身体的文化建构意义,其核心是实现身体美学的艺术性表达。
三、文化重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中国古典舞不但具有民间舞蹈的异彩纷呈、多姿多彩,也有宫廷舞蹈的大气磅礴、富丽堂皇,且蕴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复兴中国古典舞应深入思辨其在历史与现实、古典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关系,充分挖掘其精神内涵,从历史之中寻求创新的源泉,多维度打造艺术风格鲜明的中国古典舞。一方面,从戏曲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戏曲艺术中的动作、形体、服饰、装扮等多种舞蹈化元素融入中国古典舞的创新发展之中,呈现更富美感的中国古典舞。另一方面,以“述”“作”为途径对汉唐舞蹈形态进行思辨性吸收和传承,再现古代盛世的舞蹈景象。“述”就是对汉唐舞蹈的相关史料进行梳理与辨析,站在当代社会发展的维度思考其对主流文化的适用性和文化创新的价值,从而指导进一步的舞蹈创作;“作”则以“述”为基础,思辨性吸收和传承古典舞文化精神,进而进行创作的过程,以再度重现特定的舞蹈样态。中国传统舞蹈尽管经历了历史演变,但无论是戏曲艺术还是汉唐舞蹈,若能恰当的与现代题材相结合,便能传达出新的情感、精神、信仰,在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极强的心灵震撼。如北京舞蹈学院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为主旋律创作的古典舞《黄河》,摆脱了对传统戏曲的依赖,以现代化的风格和震撼的革命情节,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开启了学院派现代中国古典舞的新时代。此外,中国古典舞既是民族化的传统舞蹈艺术,也是世界舞蹈之林重要的一员,其创新、复兴,不能与其他国家的舞蹈创新完全割裂,而应相互吸收、借鉴、创新,如积极从芭蕾舞、现代舞、拉丁舞等国外传统舞蹈中吸收更可用成分,提升中国古典舞自身的品质,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结 语
中国古典舞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走上复兴征途,其是对古典文化艺术再现的一种探索。如何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运用到“身韵”中,中国古典舞如何才能真正地体现中国风范、中国特色?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中国古典舞处在亟待重新审视、审慎考量自己未来走势的关键时刻。中国古典舞复兴不能丢掉历史,也不能陷入传统泥沼,而应该对历史传统予以批判性吸收,不断汲取优秀的精神和文化,提升文化引领力。即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中国古典舞对历史的挖掘和研究应当注重思辨,更关注情怀与价值;应当注重舞蹈表现形式与主流文化融合,以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原则重构创新机制,推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精品。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邱晓晨.当代中国古典舞的重建与发展[J].大舞台,2012(1):87-88.
[2]褚琳.从寻根溯源到返璞归真——对中国古典舞创作的思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2):39-42.
[3]仝妍.关于中国当代舞蹈“现代性”的思考——以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3):7-10.
[4]杨春雪.关于当代中国古典舞的“语言”和“言语”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1):65-67.
[5]苏娅.当代建构的“古典”——“中国古典舞”的美学基准[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0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