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惠敏 俸云
【摘 要】本文基于大眾对广西村落文化的了解现状、了解广西村落文化的渠道、广西村落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理想的广西村落文化传播模式等方面的调查,阐述融媒时代广西村落文化传播现状,并从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政府部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村民对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以及传播方式路径等方面提出广西村落文化传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广西村落文化传播 调查 了解 渠道 影响因素 理想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C-0025-04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传统村落具有多民族的文化特点,一些村落的古民居保存得比较完整,民风民俗也延续得比较完好,特别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构成广西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融媒时代,很多优秀的村落文化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村落文化的发展。
为了了解融媒时代广西村落文化传播的现状和影响广西村落文化传播的因素,收集大众了解广西村落文化的渠道,掌握大众乐于接受的传播内容、渠道和形式,从而构建理想的广西村落文化传播模式,服务广西村落文化的传播,2018年9—10月,我们专门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发布在问卷星网站,共回收问卷606份,均为有效问卷。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年龄分布。参与此次调查的对象中,20岁以下的102人,占16.83%;21~40岁的281人,占46.37%;41~60岁的201人,占33.17%;61岁以上的22人,占3.63%。年龄分布跨度比较大。
(二)学历分布。在学历方面,高中(中专)以下的35人,占5.78%;大专生193人,占31.85%;本科生278人,占45.87%;硕士及硕士以上100人,占16.5%。学历层次分布比较合理。
(三)出生地及所在地分布。从出生地和所在地来看,在广西出生、目前在广西工作(学习)的有404人,占66.67%;在广西出生、目前在外地工作(学习)的有51人,占8.42%;非广西出生,目前在广西工作(学习)的有49人,占8.09%。以上这三类人或多或少对广西的村落文化有不同程度的接触,甚至身处其中,这三类人应该是广西村落文化传播的主力军。非广西出生,也不在广西工作(学习)的有102人,占此次调查对象的16.83%,这部分人对广西村落文化的了解程度间接反映了广西村落文化的传播力度。
二、大众对广西村落文化的了解现状
(一)对广西村落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回答“您对广西村落文化的了解程度”一题时,非常了解的有26人,占4.29%;比较了解的有70人,占11.55%;一般了解的有177人,占29.21%;了解不多的有150人,占24.75%;不了解的有183人,占30.2%(见表1)。也就是说,对广西村落文化了解不多甚至不了解的人占54.95%,超过了一半。可见,广西村落文化的传播还不是很到位,很多人对它还不太了解。
通过进一步与出生地和所在地所做的交叉分析(见表2)发现,非广西出生、目前也不在广西工作(学习)的人对广西村落文化最不了解,在这一群体中所占比例为69.61%;其次是非广西出生、目前在广西工作(学习)的人,该群体中有28.57%的人不了解;让人意外的是,在广西出生、目前在广西工作(学习)的人群中竟然也有21.29%的人不了解广西的村落文化,这更说明广西村落文化传播的紧迫性。
(二)对广西历史文化名村的了解程度。2003年至2014年,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出6批共27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中广西有9个,分别是钦州市灵山县大芦村、玉林市玉州区高山村、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南宁市江南区杨美村、桂林市阳朔县旧县村、桂林市灵川县江头村、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福溪村、桂林市兴安县榜上村和桂林市灌阳县月岭村。
在此次调查中,听说过或到过南宁市江南区杨美村的人最多,占52.15%;其次是桂林市阳朔县旧县村,占33.83%;再次是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占19.31%。而最少有人听说过或到过的是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福溪村,占5.78%;其次是桂林市灌阳县月岭村,占8.25%;再次是玉林市玉州区高山村,占9.57%(见表3)。不可忽视的是,26.57%的人没有听过或到过以上9个历史文化名村,其中约10%的人是在广西出生或是工作学习的,可见,广西历史文化名村的传播做得还不是很到位,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三)对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了解程度。为了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扩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于2014年将全国的340个村寨挂牌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中广西有59个。2017年,全国共有717个村寨被作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其中广西有38个。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从广西的9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随机抽取了7个村寨进行调查,分别是桂林市全州县清水村、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古壮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马鞍屯、河池市罗城么佬族自治县中石村石围屯、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田村美村屯以及贺州市昭平县黄姚街黄姚屯。调查结果显示,听说过或到过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古壮寨(61.55%)、贺州市昭平县黄姚街黄姚屯(52.31%)以及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马鞍屯(36.3%)(见表4)。巧合的是,这三个村寨均是旅游景点,龙脊梯田、黄姚古镇和程阳风雨桥是他们的旅游名片,这也说明,作为旅游景点来进行村落文化的传播是有效、覆盖范围广的一种传播途径之一。相比之下,河池市罗城么佬族自治县中石村石围屯(6.44%)和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田村美村屯(10.56%)由于没有宣传点的支撑,了解的人相对而言少了很多。
三、大众了解广西村落文化的渠道分析
融媒体时代,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很多,例如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调查显示,人们了解广西村落文化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听别人介绍所占的比例最高,为57.92%;其次是通过电视,占44.55%;亲身到过的占43.89%;其余的则通过旅游网站(35.31%)、报刊(26.57%)、微信公众号(24.75%)、视频网站(15.02%)、新浪微博(10.07%)和短视频平台(9.24%)等多种途径来了解(见表5)。
粗略来看,口口相传以及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仍占优势,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反而没有跟上。但是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媒体的选择差异很大,40岁以上的人群往往更偏向传统的传播媒体,例如电视等;而4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对旅游网站、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运用明显高于40岁以上的群体,其中,20岁以下的年轻人更是短视频平台的主力军(见表6)。所以说,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对不同的传播渠道是各有偏爱的,这也提醒我们在传播广西村落文化时应注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四、广西村落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
(一)传播者因素。作为村落文化传播的主体,传播者无疑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那么谁最應该作为广西村落文化传播的主体呢?调查表明,83.5%的人认为应该是政府,其次是游客(75.41%)、当地居民(72.94%)、其他主体(38.94%)(见表7)。
(二)制约因素。广西村落文化的传播或多或少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调查数据表明,在众多因素当中,“村民的保护和传播意识不够”是最主要的因素;第二位的因素是“交通不便利”;“政府不重视”则排到了第三位;紧随其后的是“自身没有特色、缺乏吸引力”、“市场需求低”、“其他”(见表8)。
五、理想的广西村落文化传播模式
(一)理想的村落文化传播内容。在回答“如果今后想了解更多的广西村落文化,您对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这一问题时,84.65%的人选择了传统民风民俗,这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一项内容;其次是特色饮食文化,占81.68%;排在第三位的是自然环境(风光),占81.35%;对特色古建筑感兴趣的与前几位相差无几,占81.19%;而手工艺制作和村落起源与形成的吸引力则相对低一些,分别占63.37%和52.81%(见表9)。
(二)理想的村落文化传播渠道。在回答“如果今后想了解更多的广西村落文化,您希望从以下哪些渠道了解”这一问题时,88.61%的人选择了亲身前往了解,这一方式远远高于其他渠道;位列第二至第五位的分别是微信公众号、电视、旅游网站(论坛、帖子)、视频网站(爱奇艺、土豆视频、腾讯视频等),所占比例在30%~50%之间;至于短视频平台(抖音、梨视频等)、新浪微博、报刊等渠道,选择的人相对较少,所占比例在25%以下(见表10)。
(三)理想的村落文化传播形式。在回答“如果今后想了解更多的广西村落文化,您希望通过以下哪些形式了解”这一问题时,70%~80%的人选择了文字+图片、网络短视频、旅游宣传片三种形式,其中,文字+图片的形式最受欢迎。与此相对的是,单纯的文字或单纯的图片形式较难引起人们的兴趣,选择的比例大约在百分之二三十(见表11)。
六、广西村落文化传播的对策建议
(一)村落文化的传播和保护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村落文化的传播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政府、村民、学校、媒体甚至整个社会的参与,每个部门或群体都应该清楚自己的定位,不缺位也不越位。政府加强引导和统筹协调、村民提高保护意识、学校将村落文化引入课堂、媒体负责宣传和传播、社会负责监督,等等。只有各方面都各司其职,才能把村落文化的传播和保护真正落实到位。
(二)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村落文化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在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播过程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责无旁贷。目前,很多村落的文化需要发掘整理、古建筑需要进行修缮、道路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卫生状况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尽管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这些问题,对某些项目甚至有专项资金进行支持,但这些专项资金的管理仍须加强,以保护资金落到实处,真正用于村落文化建设。另外,政府须扩大支持面,让村落文化的发展更加顺利。
此外,政府在政策方面可以采取一定的支持措施。例如出台相关投资优惠政策,引入社会资源对村落文化进行投入;开展专题研究,组织高校或其他领域的专家对村落文化进行学术研究,开发深层次的课题;出台相关的人才吸引政策,比如很多优秀的农村人才因读书或工作等原因已经将户口外迁,这些人如果愿意回乡支持家乡建设,可以在建房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回流农村。
(三)加强村民对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村落文化的传承者主要是村民,因此,加强村民对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至关重要。加强村民的保护意识,首先,要让他们对自身的文化做到自知,例如了解自己的方言文字、民俗传统、古建筑、手工艺等,除了了解这些现有的文化外,还要深挖遗落的文化,并且发掘出有内涵的东西,而不是为了旅游而文化或是为了文化而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文化性。其次,要做到自珍,珍惜已有的文化,至少做到不再破坏现有的文化,例如不在古建筑中新建不协调的建筑等。最后要做到自信,让村民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文化是珍贵的、值得骄傲的,从而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信,最终自觉地保护和宣传自己的文化。
(四)传播要注重多样化与特色化、线上传播与线下推广相结合。传播村落文化要遵守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保持本真性、草根性和原生态性。在此基础上,做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立体传播。所谓多样化,就是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进行传播。多种渠道,例如电视、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方式,如采取图片+文字、短视频、纪录片、旅游宣传片、电影电视、小说等方式。所谓特色化,是指在传播前须整理成形,找准自身的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审美疲劳。
另外,村落文化的传播还可以采取线上传播与线下推广相结合的方式,线上传播是指结合各渠道线上新媒体平台;线下推广则主要以活动来带动,例如举办古村落人文风俗绘画摄影、写生采风及影画展等,或是举办特色主题活动,构建特色项目。
【作者简介】廖惠敏(1979— ),女,广西荔浦人,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远程高等教育;俸 云(1978— ),男,广西全州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带头人,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媒体融合与媒体传播。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