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出土的明代天字四号西洋炮

2019-07-29 09:14江伟伟
文物季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崇祯大炮西洋

□江伟伟

2014年10月,大同云冈区段俊同志收购废品时获得明代铁炮一门(图一),随后将该炮捐赠于大同市城墙管理处,现展于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据当时参与运输的工人反映,该铁炮出土于大同南城墙护城河工地。

炮为前装滑膛式,铁质模铸,管长壁厚,从炮口至炮尾逐渐加粗,呈前细后粗型。通长240厘米,口内径10厘米,口外径27厘米,炮身长是内口径的24倍。中心两侧有圆柱形炮耳,距炮口112厘米,炮耳直径7厘米,各长15厘米,双耳最宽处64厘米。炮身设有准星和火门,准星距火门180厘米。近尾部置方形火门,距炮口190厘米,其上有两个火药捻孔,孔径0.7~1厘米,火门长6.5、宽6.5、高4.5厘米。后尾最大直径43厘米,尾珠长7厘米。炮耳及炮尾处各加箍一道,炮身留有合范线痕。炮口周饰云雷纹,外包壁残损,其下有凸弦纹一道。重约1800公斤。

一、炮身铭文

炮身按官阶高低自上而下阳铸铭文,共257个字。内容如下:

(密)镇捐造天字四号西洋砲

总监中西二协 御马监太监 邓希诏

总督蓟辽等处 兵部右侍郎 张福臻

分监中西二协 御马监太监 杜勋

巡抚顺天等处 都察院御史 吴阿衡

户部管饷郎中 王徴俊

密云兵道副使 刘镐

密云管粮通判 朱朝勧

密云县知县 王应元

总监中军游击 章斐然

总督中军参将 鲁宗文

石匣营副将 刘承德

古北路副将 张汝行

振武营副将 潘洪业

曹家路参将 纪国柱

石塘路参将 古道行

奇兵营参将 施承元

制胜营尤吉 李淮

团练左尤吉 赵完壁

团练右尤吉 田禄

左翼营都司 王国玺

右翼营都司 屈大利

前锋营都司 杨芳

后劲营都司 王存智

中义营都司 杜桂林

石匣营都司 周加谟

督造都司守备 里朝 米禄 魏弘勋崇祯十年闰四月 吉旦

据查,该炮铭文中铸载的“密镇捐造天字四号西洋炮”,与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崇祯十年五月“密镇捐造天字五号西洋炮”[1]同为一个铸造序列,炮身所铸的官员也基本一致。“天字四号西洋炮”较“天字五号西洋炮”铭文中多有“总监中军游击章斐然”、“曹家路参将纪国柱”两位武官,“制胜营尤吉 李淮(在天字五号炮中已更换为“郭维宁”)”。此炮还同时与玉田县石河村出土的崇祯十年九月所铸“密镇捐造五十二号西洋炮”、崇祯十一年三月所铸“天字二十一号”两门铁炮铭文中铸载的官员也有较多一致之处[2]。炮身铭文中所铸捐造人邓希诏、张福臻、杜勋、吴阿衡等官员在史料中亦均有记载,如《平寇志》载:李自成攻至宣,“太监杜勋、王承荫绯袍八坐出城三十里迎贼”受降、李自成攻至北京城时,“遣降贼太监杜勋缒入见帝,求禅位。帝怒,叱之下,诏亲征”;《明史·卢象升》对吴阿衡记载述:“崇祯十一年(1638年)农历九月,大清兵入墙子岭、青山口,杀总督吴阿衡,毁正关,至营城石匣,驻于牛兰”;《明史》卷一百四十载:崇祯十二年(1639年),帝命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杨嗣昌议文武诸臣失事罪,蓟镇总监邓希诏以连失七十余城,与文武官员三十六人同被斩首。

二、西洋炮的传入与仿制

此炮身铸有“西洋砲”字样。西洋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英制前装重型滑膛炮,明万历后期传入中国,由于部分西洋炮由荷兰传入,而时人称荷兰人为“红夷”,故西洋炮又名红夷大炮或红衣大炮。《明史·兵志》亦记载:“大西洋船至,复得巨炮曰红夷,长两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明代后期,后金起兵攻明,明廷为抗击后金军入主中原,徐光启等士大夫从澳门葡萄牙人处,先后购进30门西洋大炮。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宁前兵备道袁崇焕用其中的11门西洋炮坚守宁远,取得“宁远大捷”,举朝大喜。明廷看到了西洋炮的威力,随之掀起了引进和仿制西洋大炮的高潮,曾委派徐光启等于崇祯三年组织仿制了四百余门西洋炮。

崇祯中后期,由于国库日益空虚,明军的武备难以维系生存之需,边关的许多火器常常是由地方官和守将自行捐资添造。上述几门炮中的铭文均有“捐造”字样,这在火炮生产中是一个新事物。如蓟辽总督吴阿衡于崇祯十年至十一年捐造了至少五十余门的“西洋炮”、宣大总督卢象升等人于崇祯十一年所造的一批重500斤的“红夷大炮”、以及辽东总兵吴三桂等人在崇祯十五年所铸的一批“定辽大将军”火炮[3]。由私人捐资制造的西洋大炮,除上述几门炮外,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发现和收藏,如石家庄市发现的“崇祯戊寅岁仲夏吉日,捐助建造红夷大炮”、山西省博物馆收藏“崇祯十二年捐造…”、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崇祯十五年辽东总兵官左都督吴捐资铸造…”[4]。“由官员私人捐资造炮,一方面说明崇祯朝廷财政枯竭,所铸火炮不敷使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军情紧急,前线将领就地捐资造炮,以为抗清之用”[5]。

三、炮的铸造工艺与材质

以冶铁见长的明朝,在接纳西洋炮的设计后,并不一直停留在仿制的层次,也曾激发出新的制炮技术,并于明末造出全世界品质最高的铁心铜体炮,即先铸好内层的铁筒,外面再镶铸一层青铜。“此种火炮与先前的铁炮或铜炮相比,不仅管壁较薄、重量较轻、花费较少,且较耐用”[6]。明人所独创的铁心铜体铸炮技术,在崇祯后期出现变体,制出内层是熟铁、外层为生铁的复合炮[7]。

从该炮周身较明显的范缝来看,铸造工艺仍是采用传统的泥型范铸法。从炮口残损处可见是经两次铸造成型,为双层体铁炮(图二),内外材质有明显区别,外层断面可见有较多的蜂窝状孔穴。丹麦著名冶金考古学者华道安撰文《中国铁炮》探讨了中国明清双层体铁炮的状况,认为双层体铁炮的外层为白口铁,内层是否为熟铁尚不能确定。为对其材质作更深入了解,我们委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刘培峰博士,对此炮进行了金相检测,结果表明其内层炮管为抗膛压能力较强的熟铁(图三),外层则是定型能力较强的亚共晶白口铁(图四),即为复合金属炮。复合金属炮称得上是一种“复合材料”,其内部熟铁硬度低但韧性高,外部铸铁硬度高但性脆,二者结合后,变得内柔外刚,改善了铁炮的机械性能,增强了内层炮管抗膛压能力,克服了单层体白口铸铁炮使用中容易炸膛的缺陷,可算火炮铸造技术的又一种创新[8]。

四、炮的由来

由铭文可见,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河北玉田县出土的及本文所述的大炮不仅同时捐铸于一班人之手,且原置地点应为密云蓟镇一带,为什么密镇捐造的“天字四号西洋炮”会出现在大同呢?这应该与清军攻占大同城有关。

据《崇德三年档》载: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将左翼、贝勒岳托将右翼伐明。九月二十二日,岳托部由明境密云东北墙子岭口,拆毁边墙,分四路前进,明兵迎战,击败之,获其边门处红衣炮七位、大将军炮十八位。

顺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大同总兵姜瓖降而复叛,多尔衮骇异之余,迅速调兵合围大同,并两次亲临督战、四次调拨红衣大炮用以攻城。但大同城池固若金汤,清军一直攻打了9个月,最终,因城内部将杨震威刺杀姜瓖后开门投降,清军才得以进城。城陷后,多尔衮下令“屠城斩墙”,以泄久攻不下之愤,死者八九万人,史称“大同之屠”[9]。

从以上史料推测此炮应是清军于崇德三年南下时,岳托部从蓟镇密云一带明军处掳获的,姜瓖拒城叛清时被调拨至大同作攻城之用,炮口外包层炸裂后遗留在此地。

“天字四号西洋炮”的发现,为研究“大同之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佐证,其复合体的炮身为研究明代火炮铸造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炮身所铸的铭文,也为研究明末的历史、军事及人物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1]成东《明代后期有铭文火炮概述》,《文物》1993年第4期。

[2]李子春、杨士维《玉田县石河村出土明代铁炮》,《文物春秋》1999年第6期。

[3]黄一农《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4]尹晓冬《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

[5]王兆春《中国火器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

[6][7]黄一农《明清独特复合金属炮的兴衰》,台湾新竹《清华学报》2010年第1期。

[8]刘鸿亮、张建雄《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复合金属炮技术兴衰的问题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第2期。

[9]姚斌《大同史略》,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2013年7月。

猜你喜欢
崇祯大炮西洋
清代宫廷中式传统玩具与西洋玩具类考
流浪狗和大炮
蔡伟民:首位把气功运用于西洋歌剧的歌唱家
李晓伟 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
崇祯朝“钦定逆案”三题
声波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