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关键词】《内部控制学》;教师;职业成长
《内部控制学》蕴含的理论知识丰富、覆盖范围广泛,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即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内部控制学》这门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及业务处理能力,因此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
一、高校《内部控制学》授课教师职业成长中的困境
(一)教学经验不足,课堂讲授无深度
《内部控制学》课堂讲授过程中需要引入大量案例印证理论知识,而教材中的案例过于陈旧,如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书中仍然有2004年的案例。在《内部控制学》的授课过程中,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及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三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在关键理论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虽然能够把握重点知识,但不能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的讲授停留在传授层面,不能深层次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的精髓。
(二)缺乏企业实战经验,不能准确把握企业经营中的风险
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是一种全员控制、全程控制、全面控制,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缺乏企业实战经验会使得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系统把握企业经营风险,在讲解风险及其关键控制措施时课堂设计不够紧凑、课堂内容空洞,既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建设压力大,不能进行有效自我调适
《内部控制学》属于审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授课教师除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还承担着课程建设的重担。编制《内部控制学》课程大纲、设计教学计划进度表、制作课件、进行在线课程开发等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如果教师不能有效配置工作时间,就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课程建设成效不佳。
(四)课堂形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
《内部控制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一方面由于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企业合作深度不够,导致《内部控制学》授课仍采用传统讲授方法。学习该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该让财务类专业的学生具备相关职业素养。单纯的课堂讲授,脱离企业实践,学生无法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今后职业生涯中的实际问题。
(五)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高校《内部控制学》授课教师的考核采用的是学校统一化的教师考核体系,没有体现课程的特色。考核没有体现激励机制的作用,不能调动《内部控制学》任课教师自我成长的积极性。
二、加快《内部控制学》授课教师职业成长的对策建议
(一)推广导师助教制
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延续性。选拔《内部控制学》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学科导师,定期组织公开课供青年教师听课、学习。导师助教制的实施有益于青年教师学习、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全面把握授课重点、难点。推广导师助教制不止于形式,更注重过程性考核。学科导师分别在期初、期中、期末分三次对小组内的青年教师进行授课情况考核,听课、评课的主要指标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时长、教学目标等。
《内部控制学》学科导师听课、评课的目标是找出青年教师讲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指导其调整并改进。《内部控制学》学科导师可以每学期组织一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激励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二)鼓励教师参加培训
《内部控制学》授课教师经验不足,拘谨于学校内部环境不利于教师的职业成长。《内部控制学》是一门交叉性课程,授课教师除了自我“修炼”外,还需要向他人“取经”。《内部控制学》课程内容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业务控制活动、内部监督、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计等。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发展战略的制定,人力资源控制制度设计,企业风险的识别、分析及应对策略,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合同控制,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资金控制活动、采购业务控制、资产管理控制、销售业务控制、研究与开发控制、工程项目控制、担保业务控制、业务外包控制、财务报告控制,内部监督等理论知识的讲授都需要结合企业真实案例展开。如果教师没有在企业实践的经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深度不够,就只能从知识表面展开,对《内部控制学》知识体系的把控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寒假、暑假深入企业实践,在企业生产流程中甄别各种风险,拓宽知识的广度。《内部控制学》授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时间应在3个月以上并取得良好效果,高校在重视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考核力度。
《内部控制学》授课教师参加培训有助于提升其理论知识的讲授水平,加深课堂中案例分析的深度,提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实现师生良性互动,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参加培训有助于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拓展学生的实习平台。
(三)实现自我管控,增强职业使命感
《内部控制学》的课程性质对授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认真梳理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备课时应系统把握《内部控制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厘清前后知识的衔接。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课程大纲,课程大纲需要突出重、难点。根据教学大纲章节安排学期内的教学进度,上课之前认真书写教案、制作课件,講课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板书清晰整洁、有条理。每次课结束后及时撰写课后反思:总结出课堂上的优点,找出不足。
首次承担《内部控制学》授课任务的教师应该在教中学,循序渐进,保证课堂质量的条件之一是充分备课,每周至少抽出两天时间完成教学设计,熟记《内部控制学》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信息共享时代为教师自我学习提供了便利,教师一方面可以从网上搜集相关案例佐证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的授课方法与授课技巧。连续承担《内部控制学》授课任务的教师应侧重总结、提升,总结之前上课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增添新的理论知识点和新颖案例,不断提升自身授课水平。
(四)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
《内部控制学》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两种形式:课堂实践课和企业实地考察。课堂实践课是指教师提前准备好案例,课上学生讨论、展示,教师总结。案例的选取应该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代表性,學生开展案例分析前教师需要做好指导工作,先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阐述对案例的见解时,要积极予以引导,多进行正面肯定。案例总结阶段教师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升华,帮助学生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内部控制学》授课教师每一学期需要组织一次企业实地考察实践课,让学生更加明了所学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内部控制学》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
完善《内部控制学》课程的考核体系,依据考核标准将考核指标细化,主要的考核指标包括: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理论课问题回答情况、实践课表现情况。《内部控制学》课程更重视过程性考核,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该课程,另一方面对任课教师也提出更高要求,督促其注重自我成长。
(五)完善考核制度
教师的成长除了自我努力之外,还需要外部力量的督促。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包括:学生评教成绩、同行评教成绩、领导评教成绩、科研成绩。《内部控制学》授课教师的绩效考核应该突出科研考核的重要性,任课教师每一学年应至少发表一篇课程论文或至少申请一项课程课题,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改进教学的目的。
高校《内部控制学》授课教师是推动课程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视该课程授课教师的成长具有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内部控制学》课程体系建设,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实践的要求。《内部控制学》授课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是高校需要重视、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池国华,朱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18(08).
[2]方红星,池国华.内部控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32-34.
[3]王燕,张立.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及培养途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1:73-75.
[4]刘宁.浅谈高校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03-104.
[5]刘海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培养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6):23-24.
[6]高静.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本文系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18年度项目“基于‘四位一体的民办高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研究”(HMXL-201807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