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刊文称,工作中,总有一些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由于堅持原则,敢于担当,惠及了大多数人,却得罪了个别人。一有风吹草动,就有人跳出来匿名“举报”。
“对于一些举报信,一看就像是编造的,且是匿名,但必须去调查。结果查不出什么事,却不给其澄清,搞得被举报干部灰头土脸,影响干部成长。”一名市级纪委部门负责同志深有感触地说。
这些做法造成的危害显而易见:一方面,极易让干部产生“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容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匿名诬告的风气形成,让干事者寒心。
匿名诬告之风不可长。前不久,大连、长沙等市纪委部门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在一定范围内“正名”,澄清了不实传言,匡正了风气,让妄图把水搅浑得利的举报者无利可图,受到社会好评。这是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好做法。这样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探索完善,使其更有针对性,让干部努力干事创业的同时又无后顾之忧。这样,一个单位或部门的政治生态才能清朗起来。
(人民网201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