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迎来登顶旺季,在海拔8000米的“人类禁区”,居然有300多人正在排队等待登顶。而在排队过程中陆续有人因身体不支而不幸遇难。据统计,2019年已有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踪。
近日,珠穆朗玛峰迎来登顶旺季,在海拔8000米的“人类禁区”,居然有300多人正在排队等待登顶。登顶者称,现场像个动物园一样拥挤,珠峰顶点平台仅两个乒乓桌大小,却挤了约20人。而在排队过程中陆续有人因身体不支而不幸遇难。据统计,2019年已有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踪。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本次“大堵车”?登山者集中死亡的原因背后有哪些问题疏漏?
珠峰出现前所未有“大堵车”
登顶珠峰一般每年有两个“攀登季”,4月到5月是春季攀登季,9月至10月是秋季攀登季。具体的窗口时间会有微调。希拉里台阶“堵车”事件几乎年年发生,今年却是特别严重的一年,主要受窗口期较短的影响。
和中国方面每年严格限制登山人数不同,尼泊尔方面对于珠峰登山管制相对来说比较宽松。今年春季的登山季,尼泊尔发放了创纪录的381张许可证。据亲历者回忆,381位获得攀登许可的登山者、夏尔巴向导、一些后勤人员,目测有超过1000名攀登者相继攀上珠峰。
在登山界,登山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阿(阿尔卑斯式)式攀登,一种是喜(喜马拉雅式)式攀登。阿尔卑斯式攀登依托登山者的个人能力,轻装简行,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登顶并返程;喜马拉雅式攀登更注重大规模的团队行动,逐步推进式的营地建设,5名攀登者可能需要25个人的后勤保障。在珠峰,绝大部分攀登者用的是喜马拉雅式攀登。其中,不乏缺乏登山经验的新手们沿着狭窄的小道向峰顶蹒跚前进,导致了致命性的延误。这可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根据天气预报,今年5月20日开始的窗口期,迎来珠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冲顶高峰。据亲历者回忆,大部分登山者在5月22日和23日集中冲顶,登顶路途上出现了多处前所未有的“大堵车”。所谓“堵车”,是指某些登山路段,由于只能单人沿路绳通行,向上攀登的和下撤的登山者会在此聚集,等待分别通过,仅在5月23日就有3人丧生。
夏尔巴向导人数短缺
5月15日,49岁的夏尔巴人卡米·里塔带领印度登山队登顶海拔8844米的珠峰。这是他第23次登顶世界最高峰,这一纪录也巩固了他“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高海拔登山者之一”的地位。
现如今,像卡米这样专业的夏尔巴向导越来越少,登山者涌入,夏爾巴向导资源匮乏的问题已成为潜在危险。按照近些年的常态,从大本营到峰顶,每位登山者都应配有一名夏尔巴向导。但由于人手短缺,“一对一”的服务供不应求,造成了大量突发事件得不到妥善处理。
另一方面,运营商迫于压力,或许在天气不允许的情况下,依旧“送”客户登顶。一旦发生危险,登山者获救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这可能会成为珠峰诱惑下的一个转折点。
限制登山者的人数,达到供需平衡成为可行的办法之一。为了防止人群失控和随之而来的风险,我国制定了可能是所有高海拔国家或拥有著名山峰的国家中最严格的规定。
中国探险队登上8000米的海拔时需从西藏一侧登顶珠峰,且今年只发放300份登山许可证,这一决定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好天气,让他们争分夺秒
登山者扎堆涌上峰顶,势必会发生危险。加上今年的天气不行。数据显示,今年的天气比往年更加恶劣,风雪不断,降雨量也增加了24%。这就是为什么登山者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3天最佳天气窗口,集中冲顶。
5月21日、22日和23日,当珠峰迎来最佳天气窗口时,数百名获得许可的登山者和夏尔巴人计划冲顶。然而这股热潮却在通往希拉里台阶和峰顶的途中制造了大麻烦。
“拥堵”虽然不是登山者在珠峰上丧命的唯一原因,但却大大减缓了登山者的步伐,从而加重他们的疲劳感和耗氧量。一些遇难的登山者耗费了10到12个小时达到山顶,又要再用4到6个小时返回南坳。换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最不宜居的地方,他们每天要耗上14至18个小时,在这么长的时间携带足够的氧气显然很难,因此夏尔巴人不得不降低氧气的使用量或放弃自身的氧气供应。
“不甘心”会害死你
5月22日,美国人唐·卡什在即将下山的希拉里台阶上失去知觉,随后死亡。当卡什和他的夏尔巴人向导到达希拉里台阶时,他们被迫等了至少两个小时。
“因为很幸运赶上15日至16日第一个窗口期,那时的人并不多,所以我没有经历过拥堵,但我经历过登顶前最后一段路程,也就是现在拥堵最严重的‘希拉里台阶。”今年首位登上珠峰的女性何鸿鹄回忆,“那条路就真的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有些地方甚至只能一个人手脚并用才能通过,等待的时候脚下狭窄,氧气又在慢慢消耗,而且‘堵车也无法解决,我很能理解那种痛苦和艰难。”
“在珠峰上‘堵车可怕的是,没有足够的体能和氧气挺过。”何鸿鹄说,“基本跟队走的外国登山者,每个人都会配一个夏尔巴人协作,如果真的堵车特别严重,导致氧气和体力耗尽,夏尔巴向导也会劝你下撤,毕竟比起登顶,还是生命更重要。”
但一些登山者认为,自己已然接近顶峰,如果不趁最佳天气的窗口期“拼一把”,很可能错失良机,一次放弃,或许再无机会,往往这种“不甘心”会害了他们。(《重庆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