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内涵、路径:习近平思政课教师观三维探析

2019-07-26 03:17李亚芳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9期
关键词:思政课习近平教师

摘 要 培育新时代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新教师,是在现代化强国中做强思政课的基本保障,也是通过思想政治课培养具有社会所要求的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新青年的迫切要求。做强新时代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本文以“六项要求”为切入点,探求习近平思政课教师观的原因、内涵与路径。

关键词 习近平 思政课 教师

作者简介:李亚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087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六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做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教师需要具有政治家的高度、理论家的深度和教育家的温度,那么这六项要求成为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备法宝,这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引方向。

一、在现状审视中阐释习近平思政课教师观成因

(一)思政课教师政治觉悟没有达到新时代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后,非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等各种境外势力对马克思主义提出许多无理的质疑并企图进行思想渗透。如: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170余年的历史,而如今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预言还没有实现,资本主义的丧钟不仅没有敲响反而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怀疑。有的教师事不关己,甚至会被带跑带偏。思政课教师可能遇到同样的或类似的问题,给学生一个可信服的解释对于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至关重要。再者,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可度偏低,有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误解,认为“假大空”,有的教师甚至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如果思政课教师不忠于马克思主义,怀疑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说教,是一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已经过时了的理论,这怎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二)知识视野与实践能力成为教学障碍

如今,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有些教师急于求成,总是在学术与就业之间徘徊,找不准定位,经不起物质的诱惑,耐不住精神的寂寞,盲目性强而积极性弱。究其原因,没有真正明白学习的真谛所在。再者,有的思政课教师徒有基本知识而无施展之地,讲台上战战兢兢,束手束脚,连基本的教学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创新教学思维了。

(三)教学理念渗透不到位,缺乏教育情怀成为常态

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情况的观察,可发现有些教师对书本知识理解不透彻,照本宣科,对教育事业缺乏激情,仅限于应付教学进度。于是,有的思政课教师将教学事业世俗化,自律意识低,得过且过。

再者,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教师对收入满意程度低,容易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再加上学校及社会对其监督力度不够,于是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牟取私利。如,中小学学生的座位分布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收礼情况相关。这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教育思想不端正,缺乏严谨治学的精神,缺乏教育情怀。

二、在教师基本素质中剖析习近平思政课教师观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要强”。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接受并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教育来源,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是这一正确价值观念的传播者。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具备强有力的政治素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情怀要深”。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要深。这种情怀,不仅包括家国情怀,还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怀,对教育的情怀。所谓“家国情怀”,是植根于自我内心中对祖国具有强烈认同和依恋的深厚情感。无论是我们所熟悉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还是《礼记》中所阐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这都是家国情怀的具体显现。所谓“马克思主义情怀”,就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所谓“教育情怀”,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对学生饱含爱意。富有教育情怀的教师, 对待社会始终表现出崇高的信仰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对待学生始终表现出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宗旨和尊重喜爱的情感关照, 对待自身始终表现出严格的自律和远大的教育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维要新”。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是创新课堂教学思维的基础。教学能力是和顺利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联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是成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职尽责的拿手本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的。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如果说理论知识是在讲台下夯实基础的话,那么教学能力就是在讲台上传递知识了。只有思维新,传递知识才更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视野要广”。视野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加宽广的视野。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学习,就是明道、信道的过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不能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布局,不能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那么在思想政治课的讲台上就失去了灵魂与源头。孔子失官后便开始周游列国,前后十四年奔波于中原各国,即使怀才不遇,难以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也对自己所坚持的理论深信不疑。正是孔子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各种思潮的比较研究给了他如此大的底气来坚持传播周礼的使命。因此,唯有深厚的知识基础能给予思政课教师宽广的视野和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底气与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律要严”。所谓自律,就是以一定的标准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有的时候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学校所立的更加易行。”尼尔所创立的以自由闻名的夏山学校就是这样做的。夏山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由同学们表决通过的,没有同学会违反自己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自律永远比他律更加有效。思政课教师更要在自己心中树立高标准、严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格要正”。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魅力在这里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以自身的气质吸引学生、感召学生、影响学生。在学生眼中,教师是完美的,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都是无可挑剔的。学生对教师有这样的崇拜之感,才会听之信之。

三、 以习近平思政课教师观为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的耦合中寻求路径

(一)坚定的政治素养是做好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质

作为承担艰巨使命的思政课教师,面对各种境外势力的渗透,要有强有力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自觉,直面大众普遍怀疑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具有强有力的政治定力,敢于亮剑。在信念上镀金,在党性上提纯,在思想上补钙,以自身强有力的政治觉悟感染旁人,而不是含糊其辭。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说理通透,将党的方针、政策、主张等生动化、具体化地进课堂、进头脑,带领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走出信仰迷茫。

(二)深厚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是做好思政课教师的拿手本领

打铁还需自身硬。使自身硬的基础就是积累知识。对于一名思政课教师来说,要自觉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即使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也要培养起阅读文献的兴趣,使其成为真正的乐趣。在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精髓,才能真正体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课堂上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才能有底气,这是思政课教师课下必须要做的功课。

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思维,就不能将眼界局限在书本知识上。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自身拿手本领的锤炼。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态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具体来说,将三笔字、普通话的练习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积极观摩各类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在夯实自身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系统性地处理教材,改变传统的结构和框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拓展教育思维,给予学生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获得感最大化。

(三)崇高的道德修养是做好思政课教师的情感支撑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增强自律意识,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都要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具体来说,在工作中、生活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提高自身素质,严格要求自己。思政课教师要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利己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校规校纪。

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正派的人格。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一个“身行恶”的教师“口言善”,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可能起到正面作用。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既要系统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体系,又要感知他们的心理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由于角色不到位而使学生放任自流,也不能由于角色过度而凌驾于学生之上,让自己成为学生真正亲近、信赖的教师。正如罗杰斯所说,对待学生应是真诚、珍视与同感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信任与真诚,珍视学生的人格并且相互理解。罗杰斯认为教师“是催化剂,是促进者,是给学生自由、生活和学习机会的人。”如此,教师就能成为学生真正信任的朋友和最喜爱的人。

情怀与信仰是建立在高度认同的基础上的。我国的社会发展历程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使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认同感。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的指导思想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带领我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思想武器。思政课教师更需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情怀,将自己的兴趣和情感注入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改变“独角戏”的教学方式,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传递给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对教学充满激情,才能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阐述情怀,指出他的政治课教师在讲焦裕禄的时候用情至深、泪流满面,让他记忆犹新。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感染了自己,才能感染学生,学生才易于接受,真正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

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认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使命可以概括为五点:贯彻新思想、聚焦新矛盾、实现新使命、培育创新人才、开辟新舞台。思政课教师满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项要求,方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鼓舞了我们的信心,让我们有更加强烈的决心从自身做起,做好做强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门艺术,是一份事业。在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教师观的指导下,从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六个方面入手,为打造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的讲话.2019年3月18日.

[2]朱燕.努力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2018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8):153-155.

猜你喜欢
思政课习近平教师
最美教师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标题党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