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反恐认识与高校反恐战略

2019-07-26 03:17时楚凝吕文婷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9期
关键词:大学生

时楚凝 吕文婷

摘 要 高校作为教育教学机构,由于人员密集和开放性的特点,容易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而北京高校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更容易达到恐怖分析造成社会恐慌、宣传极端信仰的目的,从而遭受恐怖袭击的风险更大。本文以北京高校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6月至10月对10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和问卷发放,发现目前北京高校学生的反恐认知存在松懈化和刻板化的问题,而北京高校的反恐战略存在形式化和无效化的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建立了高校反恐战略模式,并基于该反恐模式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反恐认识 高校反恐 反恐战略

作者简介:时楚凝、吕文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066

一、背景介绍

自美国的“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及心理震撼一直是笼罩在社会上的一团阴影,威胁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随着2014年ISIS势力逐渐强大,恐怖主义加强了包括以互联网为新型宣传媒介的各种宣传渠道的宣传力度,加速对社会日常生活的渗透,反恐进入了新态势。 而我国恐怖活动也再次呈现出高发状态,反恐形式也日趋严峻,并且有向高校蔓延的趋势。 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质,易于实现恐怖分子實现恐怖袭击的目的。根据国内学界的若干研究,国内高校普遍具有的管理困难性、人员密集性和影响重大性的特征,使高校容易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 管理困难性指国内大部分高校实行开放式校园政策,学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均可自由出入校园,从而导致了校园内人员混杂,难以对人员进行控制。同时众多高校校园内还配备家属楼,家属楼中许多住户将房屋出租,进一步增加了校园内的流动人口数目,模糊了校园和社区的边界,使高校的人员管理更加困难。密集性指校园内人口密度大,并且存在例如用餐高峰的食堂、正在授课的教室这些人口聚集高峰,这些人口聚集高峰的时间和地点上的固定性使得其容易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影响重大性指发生于校园的恐怖袭击更容易造成社会的普遍关注,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发生于人口聚集高峰时期的恐怖袭击,容易产生重大人员伤亡。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高校容易成为恐怖分子的潜在目标。

二、高校反恐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无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从反恐体制角度来看,都没有做好对反恐的充分准备,存在很大的漏洞。从高校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校对于学生的反恐教育多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内容停留在口号性和宣传性的内容上,缺少对与恐怖主义的针对教育和在高校恐怖袭击中的具体行为措施。并且考核的方式仅仅要求学生通过网上的安全教育考试,没有实际的反恐演练,学生对于高校反恐的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经验。同时,学校的反恐体制建设停留在校园安保层面 ,缺少系统、全面的反恐体系,对于校园恐怖事件的预防存在较大漏洞。并且目前现有的反恐体制集中于恐怖事件的预防阶段,一旦发生了恐怖事件,并且恐怖事件进展到发生中或发生后的阶段,现有的反恐体制往往会显示出各种各样的漏洞,产生类似于小道消息、普遍恐慌、虚假消息和非理性行为等造成二次伤害的现象,加剧恐怖袭击带来的损伤。

为了深入地研究北京地区高校学生现有的反恐认识,我们采用了问卷及采访的形式,对北京市部分高校的反恐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高校学生对于反恐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缺失,高校反恐管理机制的运行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1)出现学生对反恐问题出现地域、性别关注不均衡;(2)学生反恐意识不到位,思想实践教育不足;(3)校园及周边防恐工作不到位,反恐检验存在漏洞;(4)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配置不足或应用不到位;(5)反恐体制没有全民参与,没有充分发挥作用;(6)各高校缺乏相关的反恐管理安全办法,缺少成文的指导规则。

三、高校反恐建议

整体而言,高校对概念界定不清,处在稳定和平的环境下造成思想上的麻痹。进而造成缺乏对同学进行反恐教育的思想,缺乏意识形态的指导,因此导致实践能力较低,最终使得现阶段各高校反恐能力不足。本文提出以下方法进行高效反恐教育工作的指导:事先预测与尊重事实相结合,对国际国内高校以往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在具体实施上反应迅速承担责任,结合实际情况,找出符合自身的修改方案;实践过程中,保证坦诚沟通灵活变通,结合各方力量,听取师生,专业人士建议。

在高校反恐战略的建立上,本文参考了汪庆华等人在2010年 提出的高校反恐应对模式,将高校反恐战略建立为主体和时间双维度维度、九模块的反恐模型。根据高校反恐战略的主体不同,可分为人、物质资源和管理体制三个层次。其中“人”包括高校中的学生和高校中的安保人员,“物质资源”包括反恐设施和校园安保设施,“管理体制”指“人”和“物质资源”的运行规则。按照恐怖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级别。事前指恐怖事件发生前,这阶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恐怖事件的预防,也是校园反恐的重心,事中指恐怖事件发生中,需要各方采取行动对事件进行控制,将损害维持在最低水平,事后指恐怖事件发生后,要做好安抚和善后处理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课业课程,同时将恐怖事件的负面影响维持在最低水平,并且需防着产生二次伤害。

两个维度分别拥有的三个层次构建出反恐战略的九个模块,高校在进行反恐战略制定时,要完全覆盖这九个模块,才能做到反恐战略的完备。在事前层次上,主体为人的级别要做到拥有反恐知识、参与反恐演练、配备安保人员以及全员参与,主体为物质资源的级别要做到安全设备的配备,主体为管理体制的级别要做到安全管理系统的确立及反恐条例的编制;在事中层次上,主体为人的级别要做到应急人员处置、警备人员控制以及无关人员避险,主体为物质资源的级别要做到救灾器械和隔离器械的应用,主体为管理体制的级别要做到紧急事件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编制及执行;在事后层次上,主体为人的级别要做到人员善后和人员安抚,主体为物质资源的级别要做到及时回复生产,主体为管理体制的层次要按照紧急事件管理系统的规定进行善后处理。

四、结论

对于高校反恐战略的建立,需要抓住时间和主体两条线。对时间进行划分,可以明确各个阶段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在事前做到防患于未然,在事中做到及时有效应对,事后积极补救恢复同时总结经验。尤其是事前阶段,各高校内部应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交流沟通,配套应急措施齐全。加强学习教育宣传,进行反恐演习,开展讲座,提高反恐防控意识。事中时学校周边安保及地区警察局等参与危机处理的各部门单元应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相互协调,避免冲突。事后则要加紧做好高校恐怖事件的善后工作, 尽量消除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从主体角度划分可分为人员、物质资源、管理体制。在人员方面,应合理安排人员配置,组建高校反恐联盟,强化高校反恐指挥体系,加强高校安保指挥中心建设,加强校际合作。在物质资源方面,配备必要的安全管理设备,不仅要覆盖到事前预防,也需包括恐怖事件发生时的紧急应对器械。而管理体制作为二者的基础尤其重要,在全面覆盖各个方面时,也需要做到从实际出发,杜绝教条主义。并且在落实中要各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落实,在执行过程中尤其不可糊弄掩饰,条例要求一套执行一套。

高效的反恐战略只有完全考虑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层次,涵盖人员、物质资源和管理体制三个角度,在九个方面做到完整准备、严格落实,确保一有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效控制,防止危害,才能够真正地提高高校的反恐安全系数,将恐怖袭击拒之門外。

注释:

柳思思.“伊斯兰国”的互联网攻势及其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16(2):32-39+63+65.

林礼文.新形势下高校反恐工作的思考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8-10.

方玉媚,王治华.加强四川高校对“恐怖主义”防范的研究———基于四川部分高校的调查[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0(3).

陈健.我国高校反恐问题及对策初探[J].辽宁警专学报,2015,17(2):37-40.

汪庆华,宫凯.加强高校反恐问题研究 维护社会稳定[J].思想教育研究,2008(11):52.

汪庆华,宫凯,熊凯.反恐视角下的高校危机事件应对模式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1):92-93.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