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天简直疯了,不仅要我赞助空调、蚕丝被,连长篇都要我贡献了!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任天天萎靡不振,不仅是因为没钱,还因为项目很少且难产中……
但是,上天为她开启了另一个新技能——梗王。
无论什么梗让她想,你都会分分钟从她的口中得到很满意的脑洞!
可是,她贪得无厌,要求等价交换,帮我想个梗,就要求我帮她找个项目。(等价吗?请问!)最近用了她梗的刁民——带针吓得瑟瑟发抖,做起了小透明。
如果按她这样算,那项目第一的位置我就要让贤了,组长啊,你要为我做主啊,还可以有这样的神操作吗?
月儿:你们自己协商!
——跪求任天天赐梗的萝莉璇
1.唯一一個以“古稀罪”处死的人
爱新觉罗·弘历,雍正的四儿子,也是活跃在各大电视剧里的乾隆皇帝,比如什么《如×传》《延×攻略》《还×格格》等等等,但这些影视上的乾隆皇帝通常都是以儿女情长为主线,不是悼念自己的发妻富察皇后,就是在追香妃娘娘的路上。
看惯了这样的乾隆皇帝,你肯定没有想到,情意绵绵的乾隆皇帝还曾为了杀一个人专门设立了一项罪名——“古稀罪”。
乾隆皇帝是清朝开国以来最长寿的皇帝,所以就给自己拟了一个称号“古稀老人”(超过七十岁高龄的老人)。一般在封建帝国为官为奴的,但凡有点智商的都知道,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根本不会上赶着要和当今皇帝取一个名字或者一个称号的,但是,我们大理寺尹嘉铨不一样,他不仅给自己拟了一个“古稀老人”的称号,还带着这个称号给乾隆皇帝上了份奏折,说是想给自己过世的父亲申请一个从祀文庙(孔子庙)的待遇。乾隆皇帝一看这份奏折,就感觉自己五脏六腑都在冒火气。
要知道,从祀文庙待遇很高的,明朝也就一个王守仁够格,而且还有争议,你一个大理寺去世的爹就想和孔子那些名人放在一起?!虽然这是尹嘉铨的一片孝心,乾隆皇帝表示可以理解,但是,奏折上自称“古稀老人”又是怎么一回事?!
乾隆皇帝表示很生气,当即批示道:“(尹嘉铨)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下令将尹嘉铨着革去顶带,拿交刑部审讯,从重治罪。”
最终,尹嘉铨被以古稀罪绞死。
这件事告诉我们,老虎的屁股不仅摸不得,他喜欢的称号,你也抢不得。
2.古代的入洞房源于男人将女人打昏,带回洞穴。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大致就是远古时期,原始人没有什么恋爱、彩礼一说,只要哪个男人看上哪个女人,直接挑着根木棍把她打昏拖回洞里,把事儿一办,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因为当时他们住的是山洞,所以就叫“洞房”,而把女的打昏,所以就是结“婚”。
当然,这也只是个传说,具体的真相也无从查起,但说起“洞房”二字的由来还是得从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说起。
“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这句诗来自汉代诗人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大致讲的是汉武帝失宠皇后陈阿娇,苦等君王临幸而不得的故事。没错,这个阿娇就是金屋藏娇那个阿娇。后来,阿娇失宠,只能独守空房。所以,在汉代时,“洞房”指的并不是新婚夫妇的卧房,而是宫廷中豪华而又幽深的居室。
到了南北朝,“洞房”常常指的是男欢女爱的幽会场所,庾信的《和咏舞诗》就曾描述过,
“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
直到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中,洞房指的才是新婚夫妇的卧房。
3.最开始飞机是用手枪、砖头、斧头作战的。
最开始,飞机的主要任务就是从高空中侦察敌情。那个时候的飞机非常简陋,没有现在的无线和其他高级设备,所以,飞行员只能靠着地面的参照物进行方位辨认,大致记下敌人的数量多少,在哪里驻扎或者朝哪个方向运动。后来,为了侦察得更准确,就给飞行员人手配一台照相机。
那会儿,双方的飞行员不论敌友,在天上相遇都会友好地打个招呼,毕竟天空那么大,能遇见不容易。可后来的指挥官们意识到敌人的侦察对自己来说也是麻烦,于是下令飞行员下次见到敌人的时候,就必须用枪打他!于是飞行员们就佩戴了攻击性的武器,准备下次见面的时候给对方一个Surprise。
这也是最早的空战雏形,当时飞行员们用手枪射击时,发现手枪的子弹的速度太慢,甚至追不上飞机,于是,有聪明的飞行员把目光放到冷兵器上,什么斧子、板砖、石头等等重量型武器,有什么带什么,有什么丢什么,以至于当时在地下务农的人民经常看到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明物体……
其实,像板砖这种重量型武器在飞机速度的加持下,造成的伤害比一般手枪的子弹还要大!如果命中对方的飞机,甚至有可能直接击落对方。但总用这种原始的攻击手段也不行,(毕竟每次上飞机都要带一大包板砖之类的,也太麻烦了)所以,后来的飞机也就进化成了战斗机。
4.在商朝时期,乱扔垃圾者会被剁手。
说起商朝,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还是那对闻名古今的凶残CP——纣王和妲己。
其实,不说商朝的朝代变化还有君王政策,其实商朝还是一个非常注重卫生环境的朝代。
《韩非子·内储说》记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这里的灰指的是垃圾。记载中,子贡问孔子,认为商朝乱丢垃圾就要剁手,过于残忍,暴政才会导致灭亡。然而,孔子为这种刑罚打Call,孔子认为不乱丢垃圾容易做到,剁手虽然残忍,但是能够遏制乱丢垃圾的行为。
商朝这个规定虽然有点残暴,但是得到了秦朝的一致赞成。在《汉书·五行志》对此有过描述:“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它的意思就是在秦朝商鞅制定的秦律中也有明文规定:在街上乱扔垃圾的人,就要在脸上刻字……
本来只想悄悄扔个垃圾,结果脸上刻个字搞得满大街都知道了……
乱丢垃圾,要么剁手,要么在脸上刻字,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这件事告诉我们,爱护卫生,从我做起。
5.壮士,让我们干了这一杯墨水!
现在人们常用“喝墨水”这个俗语来比喻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比如,形容一个人文化水平高就会说“这个人有一肚子墨水”;如果形容一个文化水平低的人就会说“这个人胸无点墨”;形容一个人有国外读书的经历会说“这个人喝过洋墨水”。当然,这只是一种诙谐的比喻,但搁在古代,墨水喝得越多,说明文化水平越低,“喝墨水”这个规定就与科举制度有着不解之缘。
科举制度最早开始在隋朝,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也开始兴起了个别考试,已经形成科举的雏形。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齐规定:“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意思是,士人应试时,字写得不好,要喝下一升墨水以示惩罚!南北朝时期,梁武王也曾规定“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差谬的判断依据有二:一是字迹潦草,无法辨认;二是词不达意或文法不通。
而到了隋朝时期,科举落榜和字迹潦草的人要被罚喝掉一升墨汁,就算你考上了,但是只要你字写得差,也得喝!
据说,李世民也曾经因为字写得不好,不敢去考试,后来做了皇帝,大笔一挥,废除了“喝墨水”这个规矩。“喝墨水”虽然被废止了,可是这句俗语保留了下来,成为衡量读书人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准。
后记:中华上下五千年,稀奇古怪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写完整篇私塾的我只想瑟瑟发抖,内心一百个安慰,还好我没有生活在古代,不然,我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