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贴近心灵的陶艺教育
——十年中小学生陶艺大赛的回顾与展望

2019-07-26 10:42王文绮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景德镇陶瓷 2019年3期
关键词:陶艺陶瓷大赛

/王文绮(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逢十年回顾,总结并梳理陶艺大赛的本质,可以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2008年陶艺大赛开始以来的十年,是不断接近少儿素质教育发展和陶艺教育规律的时光历程,也是教育者不断在陶艺教育之路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回顾十年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萌芽创建与稳定发展期

培训,邀请陶艺家与陶艺教育骨干教师面对面交流,为今后教师指导学生艺术创作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是扩大影响期

2 0 0 8年杭州市中小学校专业从事陶艺教育工作的教师寥寥无几,大多数为绘画类的美术老师,他们大胆尝试突破专业的局限,努力钻研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大赛。制作期间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经历了成型失败的挫折,可谓悲喜交集。历经近三个月的创作期,最终来自六个城区30多所中小学校参与大赛,并展出5 0 0余件参赛作品。至此,杭州市陶艺特色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向杭州各区扩展。作为大赛承办方南宋官窑博物馆相继推出陶艺师资培训讲座,邀请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教授为杭州几十所学校的中小学教师举办陶艺师资

通过每年一届的持续推进,在馆校共建模式的协助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不断融合,少儿作品以陶艺为媒介得以呈现,每届展出作品的规模和样态体现了变革的进程。

由杭州市教育局和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主办,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承办,成立大赛组委会,负责具体活动运作,推动大赛进程。每届陶艺大赛切合时事热点,选择大赛主题,同时围绕大赛主题,开展相关系列活动。不仅将大赛的意义逐渐展现出来,而且真正让大赛变成活动。期间,为拓展大赛影响力,博物馆举办有关陶瓷文化进校园宣传活动,让博物馆力量注入学校,推动陶艺教育校园化的发展。例如,2011年“党在我心中”第四届陶艺大赛,博物馆和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联合承办杭州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协办,同时获得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浙江电台交通之声、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等媒体的支持。大赛期间,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开展了陶艺师资培训、“闪闪红星”陶艺现场比赛、都市快报《建党伟业》电影观摩活动、陶艺夏令营等系列活动。

历经数届,大赛相关活动实现了博物馆联合学校展开针对于少儿普及和推广中国陶瓷文化,陶艺教育在不断的实践中生根开花,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教育形式,让陶艺变成教育介质,让少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三阶段是2017年以来的课程发展首先,看当代陶艺教育的做法

当代陶艺发展到今天,已超越了国界和民族成为独有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艺术家共同参与并互相尊重,有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创作和授课,因此其作品样式更加包罗万象,应用空间更加广泛,由架上陈列、日常生活到公共艺术不一而足。

正是陶艺价值的普遍认可,令我们可以看到高校陶艺教育的乐观发展,由此生发出各类展示、宣传、培训的机构,层面由成人到儿童,从全国各大陶瓷产区到重点城市。陶艺大赛作为以市教育局、园文局政府主办,陶瓷专题博物馆承办的背景,势必要总结陶艺教育品牌发展的需要。目前,通过十届大赛,有百余所中小学校的参赛,作品指导形式多样,少儿陶艺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教育课目,来自学校、私立机构等同质化的渠道很多,共同存在的问题是宣传的分类不够细化。不同背景的陶艺教育机构,仍没有不同年龄段的陶瓷课程,而由此延伸的各类陶瓷活动均以陶艺教育作为统一标签,家长是没有能力区分小学陶艺、初中陶艺、高中陶艺之间的内在差异,包括大赛之外的少儿作为潜在的受教育人群,他们根据标签锁定意向的品牌,往往容易混淆小、中、高陶艺其实就是一件事情重复做。与此相比,绘画类的少儿课程根据年龄和阶段设置不同课程内容。作为从事少儿陶艺的教育者应该要努力让品牌良性化的发展,这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其次,分析少儿陶艺与陶瓷艺术的关系与区别

主办方是大赛活动的保障和引导,陶艺教育的关键是教师。任何课程的设立以及解决课程问题的根本是要尊重少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从理解少儿开始,以少儿的发展、理解孩子作为课程的核心目的。

陶艺作为一个课程载体,在构思、设计和制作的动手过程中,教师们观察孩子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实施操作的各种环节中,教师需要更多敏锐与智慧,需要平衡和取舍陶瓷材质的技术特性与儿童天马行空的创意之间的矛盾;少儿不同阶段实际动手造型能力与“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异。譬如说,对一般意义的传统陶瓷艺术品理解有以下方面:中国传统陶瓷器的基本形态讲究“规整度”,尤其是官窑在视觉上以严谨、统一、有秩序感,因此在设计和制作工艺中长期面临的是如何克服和减少破坏秩序感的成型问题,例如:变形、不对称、不平滑等。而当代陶艺已经打破原有秩序感的界限,少儿陶艺就其操作能力和年龄特征恰恰适合于从“无序”开始,陶瓷材料涉及干燥和烧成,因而有其自身原则必须遵守,这是教师指导时及时矫正的关键点,也是让孩子在自由创作的同时遵循规则意识。

从事专业陶艺教育的教师,如何引导孩子获得章法并释放天性,带领孩子们寻找到规律而不丢失童真,期间会面临关于技术与艺术表达的问题,常常会为最终的“完美”陷入到技术pk中,终究丧失艺术美育心灵的初心。我们会看到个别“假装儿童”的作品,看起来热闹却缺乏儿童的痕迹。虽然说鼓励孩子模仿大人说话是一种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在此阶段停滞太久。例如音乐学习,在技术化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常常会纠结于孩子的手型好不好?而忘记了学习音乐还是学习乐器!最后,孩子的手型矫正了,却已经不爱音乐了。与音乐学习同理,我们应该在教学目标设定和执行的过程中,以陶艺为载体展开教学,让孩子们把热爱艺术作为首要目标。教师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儿童自发表达,并接纳更多“儿童视角”的作品。赛制的设置、专家的评价都将回归到儿童视角。

因此,2017年赛制稍作修改规定指向明确:未经烧制作品和涂抹丙烯替代釉水的作品无效,目的是纠正陶艺制作的概念性问题。我们发现众多参赛作品中,色彩夺目的作品成为“强势”,继而出现不少以丙烯涂抹甚至整体喷涂素烧的陶艺作品。在摒弃涂抹丙烯颜料以后,大批色彩纯度高的釉下彩作品出现,徒手捏塑、保持泥土本真的作品成为“弱势”。在2017陶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有教师代表甚至提议可否专门举办一次“不上釉”的陶艺大赛。

大赛的规则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主流的审美导向,规避无效作品是保证陶艺的专业性,但是无色(不上釉)与有色(上釉)都不会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所谓的“无色”可以更加专注于泥性的美,所谓的“有色”是通过色彩知识和烧成原理的融入,让大龄段的孩子们体验更多陶艺材料的趣味,这种恰恰是泥土本身具备的、可进退的材质之美,正是陶艺教育的魅力所在,其中的艺术价值观也是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多方面尝试与探索,从而深入体会的过程,让学生自发感悟并真正消化所获得的美育价值。

朴素的陶塑,往往是造型简洁、浑厚,如同忽略色彩因素的线描。作者通过整体感观察,经过艺术提炼,将对象的强烈动感和特征表现出来,这种泥土本性的震撼力如黑白照一般同样动人心魄。

较为理想的施釉作品是经过色彩知识训练,掌握釉料调和与上色手法,并适当控制色调,恰到好处地使釉色与泥坯浑然一体,而不失整体感。

2018年第十一届陶艺大赛赛制规则再次完善,将作品归类参赛,设定陶塑区、器皿区、软陶区。陶塑和器皿来源于专业学院陶瓷教学的分科,目的是通过作品分类使评比更加科学,同时针对小学组开辟软陶区,突破院校陶艺材料的“专业”概念。目的是让部分没有陶艺设备的学校参与进来,并兼顾低幼年龄段的孩子对粘土形体塑造以及釉料结合的能力局限,通过赛制的革新,将低幼年龄段的软陶训练成为衔接下一阶段陶艺教育的基础篇。

众所周知,陶艺教育在锻炼双手、头脑以及品格培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陶瓷无论作为传统工艺或是艺术形式,在工艺与材料的探索过程中会发现手与脑、材料与材料等各类环节之间发生无穷可能性。少儿陶艺让孩子们通过(泥料或者釉料)材质的不断尝试、成型方法的大胆突破、装饰手法的创新、烧成领域的体验等等过程,终究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这段历程中,体会主观对各种材质的顺应与驾驭的辩证关系,不断地探索可能性、追求结果,其中必然经历失败,并以此启发思考,进而重视隐含在过程中的原理,从而达成偶然与必然互为一体的陶艺创作。作为陶艺教育者,我们除了借鉴专业领域的成熟经验以外,摸索出一条适合少儿教育的陶艺教学模式是必经之路。

其次,在赛制规则上,既要体现专业、公平,又要避免纯粹竞赛式的“应试教育”。不能挪用超前的教学方法,一味追逐超龄的作品形式。孩子受到功利心的影响,将失去第二课堂的设立宗旨。杨绛先生曾说:“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三岁的小朋友,小朋友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给韩美林签字。韩美林问他签字干什么,小孩说:‘你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见,价值观的教育不容轻视,尽管陶赛以竞赛的形式开展,但是从校方到教师、学生都要注重过程,看淡结果。因此,我们设立了“最佳创意奖”、“最佳组合奖”、“最佳工艺奖”,即便最终烧制的完整度不够,也可以让“长板”突出的作品展现出来。

第三、关于陶艺教育的坚守与超越

通常,我们把陶瓷定义为古老的传统技艺,如今通过现代艺术的融合和应用,陶艺成为当代艺术的表达材质之一,就当代陶艺家的创作形式,无论是实验性陶艺还是生活用器的陶艺。正如中国美术学院刘正教授所说:“是寻找人类根本的艺术共鸣点,从而激发出群众的热情,起到美育的作用。”

陶艺本身的从业者往往强调手工的魅力,反思工业文明对器物审美的不利因素。不过,经过时代的迅猛发展,手工不可避免的要借助现代科技完善“从前慢”的审美趣味,例如陶艺设备、工具、甚至成型方式。

当前科技融合传统技艺的例子,当属3D打印的陶艺作品,荷兰设计师Olivier van Herpt的作品将标准化机械生产发展为创意探索的平台。Olivier通过推动现有3D打印技术的局限性,并使用超越传统的材料,消除了工业设计的精确和冷漠的定义。

陶艺的综合性价值就在于此,它是一种跨越多门学科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古至今陶瓷无不在自我超越中焕发多样的魔力。在陶瓷文化信息中能辐射到的知识面极为宽泛,正因为此,陶艺的艺术体验具有启发历史、人文、民俗、物理、化学等知识宝库的科学价值,其本身自带博大的课程开发宝库,这有待我们教师突破,从单一的就陶艺而陶艺,逐步延伸、跨界融合研发课程,为少儿设置更“好玩”的陶艺课程。

综上所述,“十年回顾”的意义旨在回到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精神上来,强调少儿能力的全面发展,须针对适合阶段设计课程,以真正少儿的角度实现“少儿陶艺”自己的体验。如今杭州市陶艺教育正渐入佳境,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我们有信心面向陶艺教育未来的下一个十年。

以下一组作品是以真人扫描,通过3D打印技术完成陶艺雕塑

猜你喜欢
陶艺陶瓷大赛
乐雅陶艺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疯狂”的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
陶瓷鉴赏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