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挪穷窝 创造美好新生活

2019-07-26 02:03罗强
当代贵州 2019年18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易地苗族

文_罗强

对黔东南苗族侗族群众来说,易地扶贫搬迁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影响。从汉唐时期开始,苗族侗族先民为了生存从长江中下游一带陆续迁徙到黔东南这片土地。今天,黔东南30多万苗族侗族群众为了发展,主动走出大山深山,建设新的家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 月27 日,作者(左)在黎平县考察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

“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计划搬迁30.8万人,建设90个安置点,搬迁人数占全省任务的17%。从搬迁的体量、动用的资金、投入的工作来看,易地扶贫搬迁无疑是一项“世纪工程”。为了把大事办好、好事办实,黔东南州认真按照“六个坚持”的要求,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必须用好地方好地段安置群众,让搬迁群众一步享受到城市服务。”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之初,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就形成了共识,并在全省率先探索以州府所在地和县城为主进行的集中安置。目前全州已建成79个安置点,搬迁5.4万户23.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万户22.2万人,县城安置比例达到94%。鼓励跨行政区域搬迁到州府所在地凯里市,只要各县送来名单,凯里市“照单全收”,并在城区的清江安置点、凯里一中片区的上马石安置点、凯里经济开发区的白午安置点、银田综合农贸市场安置点安排跨区域搬迁户,目前共安置各县搬迁群众3290户1.37万人,跨区域搬迁群众真正从“村”民变成了“市”民。创新工作调度模式,建设“大数据+移民”工作平台,开创全省智慧移民先河,到今年6月底,剩余的1.8万户7.5万人将搬迁入住,完成“搬得出”这个“前半篇文章”。

“搬得出”胜利在望,但“稳得住、能脱贫”任重道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心已逐步转移到后续扶持上来。黔东南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的“1+7”文件精神,将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作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核心任务,结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的工作实践,不断探索创新,最大限度用足省里的政策,最大限度释放搬迁红利。

抓牢公共服务这个基础,让群众有幸福感。把公共服务配套作为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的关键,解决好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按照辐射半径1公里的标准,目前覆盖安置点的公共服务机构有幼儿园48所、小学56所、中学40所,卫生室67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43个,平价购物中心19个,基本满足搬迁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新建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抓好公共服务机构运行,将安置点社区组织运转经费和社区干部、聘用人员津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社区干部报酬增长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

抓实培训和就业这个根本,让群众有获得感。换穷业必先换技能。黔东南州把提高搬迁群众技能素质当作长效脱贫措施,建立培训台账,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2.7万人,培训率达96.2%。为提高培训效果,创造性开展“四型”技能培训:围绕黔东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对搬迁群众原有技能进行提升培训,开展刺绣、蜡染、银饰、竹编等“定向型”培训,促进搬迁群众居家就业;根据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型”培训,让安置点成为企业稳定用工的重要来源;以杭州对口帮扶城市为重点,组织开展产业工人、家政护工等“输出型”培训;用好州内职业学校(院)和各部门培训资源,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扶智型”培训。通过培训和组织劳务输出,搬迁户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其中外出务工占六成,当地园区就业占三成,自主就业占一成。

抓活文化服务这个灵魂,让群众有归属感。根据搬迁群众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特点,实施“文化随迁”,留住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根脉,让老乡获得心灵归属。将苗族侗族文化的固有元素与安置点移民小区规划建设融于一体,实施一乡一区、一村一楼、一组一梯、一家一层,将安置楼房以迁出点村寨名字命名,让“新家”也有“旧味道”。加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教育,搬迁家庭内新旧住房对比图悬挂率94.7%。创办文明社区,发展社区文化,增强市民意识,增强搬迁群众的身份认同。雷山县牛王寨安置点建有民族文化休闲广场、游方长廊、芦笙场、苗族文化一条街,培育茶叶交易、银饰刺绣等民族业态,把苗族文化搬迁进来,让搬迁群众记住“乡愁”,传承“乡俗”,发展“乡业”,推进民族文化转化为脱贫致富生产力。

抓好社区治理这个保障,让群众有安全感。按照资源整合和便于管理的原则,将各安置点及时纳入城市社区治理,在安置点新成立社区44个,划归原有社区17个,正在组建社区9个,可覆盖90个安置点的管理服务。设立了33个警务室,调配干警(辅警)80人,23个安置点已完成“雪亮工程”,在53个安置点铺设消防管网,有38个安置点设置火灾感应设施,在49个安置点安装安全提示牌。充分整合社区、公安、财政、移民、民政等部门资金资源,有效保障社区治安服务经费。截至2018年底,全州共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服务中心56个,抽调710名干部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

抓牢基层党建这个核心,让群众有认同感。坚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组织就成立到哪里”。我们要求在群众搬迁入住3个月内,安置点就要组建社区党支部,或者就近纳入原有社区党支部管理,同步推进政权组织、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建设,配备社区专兼职工作队伍。目前,全州移民社区新成立了44个党支部、33个工会组织、24个妇联组织,加上原有党组织辐射纳入,实现了安置点组织建设全覆盖。通过党建带动,贴近党心民心,确保后续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让搬迁群众坚决拥护搬迁政策,培养群众感恩奋进、积极向上、自强自立,以良好精神风貌开创新的生活。

今年4月12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我州凯里市召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贵州脱贫攻坚的关心和重视,黔东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也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检验,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我们抓好后续扶持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民心所望政之所向。我们将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我州召开为新的起点,按照李克强总理的指示和胡春华副总理的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五个体系”建设,激发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做深做细做实后续扶持“后半篇文章”,不断开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新局面。

凯里市第十三幼儿园让上马石安置点的孩子们得以就近入园。(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易地苗族
民居摄影
捕鱼节上捉鱼忙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补妆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黔东南州减免税额首破10亿大关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