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新市民”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安县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统筹推进“五个体系”建设

2019-07-26 02:03邓国超王淑宜岳振
当代贵州 2019年18期
关键词:易地移民社区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邓国超 王淑宜 岳振

正安县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五个体系”决策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确保搬迁群众进城安居乐业。

今年15岁的“小移民”李清萍,难忘她在正安县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家的14岁生日。

李清萍父母离异多年且都常年在外,她与奶奶从近60公里外的中观镇红光村搬迁至瑞濠安置点。在生日即将到来时,李清萍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蛋糕,后来被上门家访的安置点社工无意中发现,才知道小姑娘的生日心愿。生日当天,社工送来蛋糕。这是李清萍14年来“第一个戴皇冠、吃蛋糕的生日”。

李清萍在移民点附近的建政中学上学,她很喜欢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社区干部、社工和老师的关心,她感到这个大家庭很温暖。

对于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是最关键的前期工作。李清萍和奶奶搬出来以后,上学和养老两大问题都不愁,这也是婆孙俩愿意搬进城的重要原因。

但与尚在中学的李清萍不同,更多像她父辈一样的人搬出来以后,如何在高度城镇化的移民社区找到生存的可持续之路,才是更为急迫的问题。这是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关键点。

瑞濠安置点距县城仅5公里,交通便利。目前,来自正安各个乡镇的3613户16123人搬到这里,占全县搬迁人数的63%。正安县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五个体系”决策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确保搬迁群众进城安居乐业。

近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走进瑞濠安置点,感受到走出贫困大山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新面貌。

正安县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优美的社区环境。(张邦静/ 摄)

新服务创造移民新生活

吴太玺,瑞濠移民服务中心主任,他清楚记得李清萍14岁生日时“在场的人都眼泪汪汪”的场景。他说,社区干部要关心到搬进来的每一个人。

瑞濠安置点实现户均1.96 人就业,就业率达到90.4%。图为移民董伟(右)在吉他生产车间进行技术指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岳振/ 摄)

从小雅镇工农村搬来的陈昌兴,孙子读书路途远曾是他的一个心病。搬迁到瑞濠安置点后,孙子进了附近建国中学。陈昌兴高兴地说:“移民点紧挨着学校,孩子上学就方便了。”

瑞濠安置点附近有多所中学,医卫设施也在逐渐完善,像陈昌兴一样的“新市民”,家里孩子上学不愁,家人看病有保障,生活条件确实有了很大变化。

要让搬迁群众安心融入城镇新生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一定得跟上。

在瑞濠安置点,幼儿园及小学、初中同步建设,学生全面享受国家相应政策;新建的县医院就在附近,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移民户全部享受城镇低保,移民参保面不断扩大;公共事务咨询、相关手续办理不用出社区;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群团服务中心和儿童快乐之家、妇女之家等让男女老幼各得其所、乐在其中。

“四个三”机制勾勒了瑞濠安置点“后半篇文章”着墨点,即建立转学、转户口、转低保“三转”机制,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建立单位帮栋、企业帮元(单元)、干部帮户“三帮”机制,确保生活有保障;落实就医、就业、就学“三就”政策,确保后续能发展;完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三地”政策,确保群众有收入。

培训就业实现“非农化转变”

虽然搬到瑞濠安置点住进了新楼房,但因只会种地,没有一技之长,俭平乡大堡村村民李传洪曾经很为生计发愁。

“是农民学校乡村旅游专题培训班解决了我的大问题,我在这里学了厨艺,然后开农家乐,现在生意不错,一年收入10多万元。”李传洪的“转行”很成功。

适应城镇就业形势,实现“生计非农化”,必须更新和提高移民群众劳动技能。正安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对移民群众实行全员培训。家政、园林、厨师等技能培训持续推进,有效提升了就业和收入水平,法治、感恩教育改善了精神面貌,许多搬迁群众感叹“重获新生”。

就业是民生大计。正安县通过“移民点单,政府下单,企业买单”以及“劳务输出一批、就近就业一批、自主创业一批、公益性岗位开发一批”等方式,为搬迁群众提供精准对岗对位就业服务,力争人人有岗位。

23岁的董伟,以前在外打工,两年前从碧峰镇竹园头村搬迁到瑞濠安置点,而今在安置点新家附近的瑞濠产业园区威伯吉他公司做车间技术指导,媳妇也在同一家企业工作,夫妻俩月收入加起来近万元,生活无忧。他说:“屋头比外面强得多,现在不想出去了。”

据统计,瑞濠安置点通过劳务输出、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实现户均1.8人以上就业,就业率达到90.4%。

文化服务提振脱贫精气神

“瑞濠大变化,搬迁的群众,住房顶呱呱;修住房,为人民,又来考虑怎生存……”

在今年春节文化活动上,70岁老人韦运启唱出了心声。韦运启家住碧峰镇洪泉村毛雨莲组,搬迁入住后,积极融入城镇生活,加入了老年合唱团。他根据搬迁后的自身感受,写下了快板“移民安置新面貌”,句句透着感恩之情。

吴太玺说,移民点现在的一个“痛点”,就是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强化文化建设,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瑞濠安置点,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让移民对新生活有了新认识,有力提振了移民群众“我要脱贫”的精气神。

组建12支群众文艺活动团队,开展“广场舞大比拼”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文化浸润”点燃了移民群众热爱生活的激情。

“素质培育”、送文化进社区、现场咨询服务春风化雨,讲卫生、讲文明、讲团结,在“新市民”中渐成风气。

瑞濠安置点用感恩教育提升“幸福指数”,依托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利用电视、微信公众号、广场显示屏,让群众知晓“惠”在何处、“恩”从何来,在提升归属感、获得感的过程中幸福生活。

网格治理共建幸福社区

正安县聚焦“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建设搬迁群众的幸福家园。在瑞濠安置点,“平安社区”“智慧社区”创建有序推进,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成立一个街道办,下设2个居委会,成立党支部,并在移民群众中明确了苑长、楼长、党群连心户长,瑞濠安置点形成了“居委会+苑长制+楼长制+连心户长”的网格化自治组织。

吴太玺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在易地扶贫搬迁这项“伟大且复杂的工程”中,从难度而言,“搬迁只占30%,后续管理占70%”。

在瑞濠安置点,一些农村居民搬进新家后,把鞭炮、蜡烛放进冰箱,更有甚者,提水桶接水冲地板,水漫几层楼,此类事情,都在“管”的范围。

65岁的党员蒋福贵,从偏远的碧峰镇搬至瑞濠安置点后,当上了党群连心户长,负责党的政策宣传、社区工作监督、移民群众民情反馈、民事代办、纠纷调解、了解群众生活起居等工作,他经常为移民群众的生活琐事忙碌。

“干这项工作,让我感到社区就是我们的家,社区的各种事情我们都有责任,都要出力。”蒋福贵说。

实施安置点党建“五大工程”

搬迁群众进了城,他们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跟上。图为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四点半学校”的孩子们。(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岳振/ 摄)

张太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瑞濠瑞新居党支部及时行动,帮他在安置点附近一家毛巾厂找了份工作。张太旭很感动:“有了事情做,我成了一个有用的人。”

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搬迁群众在哪里,党员就在哪里。瑞濠安置点的党建“五大工程”,让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有了坚实组织、思想保障。

党组织、党员紧跟搬迁群众,“堡垒工程”夯实了党的根基;“党建+综合治理”等“服务创新工程”,让移民社区党组织工作方式更具服务性;党带群、干带群、先带后,“党群连心工程”充分激活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迁出地安置地“双向互动”,“党建安居工程”确保脱贫质量;引导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文明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移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意识。

群众有什么困难,群众想解决什么问题,党员总是站在最前面。瑞新居党支部书记王静话语有力:“帮助搬迁群众及时融入城市,党支部就是要‘零距离’服务群众。”

猜你喜欢
易地移民社区
移民火星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内陆移民(外二首)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