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视角下非营利组织商业化的动因分析

2019-07-25 08:41韦思穗
中国市场 2019年22期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商业化

韦思穗

摘要: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商业化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受资金紧缺等外部环境的限制,非营利组织试图通过与其进行资源交换以控制资源依赖,商业化成为了非营利组织的重要选择。文章基于资源依赖理论,通过搭建组织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从中归纳出了非营利组织商业化的外部和内部动因。

关键词:资源依赖;非营利组织;商业化

在公众的传统意识里,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和公益使命决定了其是一个清贫而高尚的组织,组织的运作全靠慈善捐赠,而商业和营利是完全与组织目标南辕北辙的两条路径。然而据邓胜国的调查,服务收费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中占到了27.18%[1]。目前,非营利组织正在主动或者被动地走上商业化的轨道,非营利组织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1非营利组织商业化的内涵和研究综述

非营利组织商业化是指非营利组织仍然作为独立运作的实体,通过引入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开展有利润盈余的商业活动,在不违背且保持组织公益使命的前提下,拓宽组织资金来源渠道,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激发组织活力的一种行为。商业化区别于市场化,更注重结果导向,即以营利为目标,使用商业手段实现利益最大化[2]。

关于非营利组织商业化的研究,欧美国家起步早,研究已趋于成熟。“社会企业”这一新型组织形式在国外早已成为研究热点,Dees早在2002年就构建了“社会企业图谱”,以简明易懂的方式描绘了企业的二元结构——纯慈善式和纯营利式,而社会企业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式企业[3]。台湾地区也较早地开始了社会企业的研究,陈金贵为避开“商业化”这三个敏感字眼,又能反映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化的经营程度之间的差异,引入“非营利组织事业化”这一概念,为一般非营利组织所接受[4]。郑胜分、王致雅通过文献检视法和多年的经验观察,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台湾社会企业的兴起背景、发展趋势(迈向三重底线)及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从部门介入和理论两个方面提出了社会企业未来的发展建议[5]。王世强认为传统的非营利组织正在转型为社会企业,并赋予了其新的定义——非营利型社会企业,通过对非营利型社会企业的类型和组织结构进行归类和分析,指出了非营利组织和非营利型社会企业之间的区别,并对我国非营利组织模式的转型提出了几点思考[6]。总体观之,国内对非营利组织商业化的研究很少,且都停留在借鉴欧美等国外经验的理论分析和问题描述阶段,以理论剖析问题的解释力不强,问题对策导向的现实依据还有待考量。

2资源依赖理论的内涵和分析框架

所谓资源依赖理论,是指一个组织最重要的生存目标,就是要想办法降低对外部关键资源(稀缺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少环境中所需资源的流动产生的不确定性,并且寻求一个可以稳定掌握这些关键资源的方法。

2.1组织与环境的合作:获取资源

组织的生存延续乃至于发展壮大依赖资源。一般而言,组织通过互动、交换等形式,从外界环境汲取资源。资源依赖理论以组织自身为视角,既主张组织对环境的适应,也强调组织的主动性。在该理论中,组织不再是环境关系中的被动参与者,而是主动适应环境选择某种战略赢得互动中的主动权,以获取组织所需的稀缺资源。

2.2组织与环境的冲突:环境施压

组织获取资源的过程充满坎坷,组织各自不同的利益、权力的不对等以及不对称性的依赖导致组织与环境的互动中会有许多摩擦,而这些摩擦和冲突则成为了组织生存发展必须清除的绊脚石。另外组织所处的环境也充斥着矛盾,组织遵循某个外部主体的要求,可能会限制组织与其他外部主体的互动和交换。

2.3组织的调适:策略选择

组织在不断吸取环境资源的同时,也要向环境输出自己拥有的资源,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通过这种循环持续的吸入和输出,组织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因此组织要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来应对环境施加的压力,采取策略(商业化)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

3资源依赖下非营利组织商业化的动因

3.1外部动因

第一,政府支持不足。在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政府资金支持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收入来源,其重要性仅次于商业所得。但是该收入来源的不稳定性,如政府机构要员换届以及计划调整,甚至政府部门负责人喜好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7]。因此,政府资金支持不足成了很多非营利组织从事商业活动的直接诱因。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以及官办的非营利组织通常都是政府资金支持的最大受益者,其行政开支、项目支出,以及职员薪金等大部分开销都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近年来,在政府与官办组织脱钩,逐步取消直接财政支持的背景下,它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弥补资金漏洞。而绝大部分草根类非营利组织则因其先天条件的不足,得不到政府财政的支持,资金来源极不稳定,在寻求社会捐赠的同时,纷纷选择开展商业活动。

第二,社会捐赠失灵。对于绝大多数的非营利组织而言,社会捐赠已经成为非营利机构众多资金来源中的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如果仅仅依靠民众的善心,绝大多数的非营利组织将无法生存。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中国,从数量上看官办的非营利组织尽管只占非营利组织总数的7%左右,但在资金上却吸收了捐赠总额中的85%,相反,数量占97%的草根类非营利组织却只能获得15%的捐赠资金。在社会捐赠日益缩水的今天,为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非营利组织不得不另辟蹊径,除了广泛借鉴营利性企业的管理模式之外,更将组织的活动触角延伸至后者的传统领域,开展商业活动。

第三,企业注重推动社会责任。企业从自身永续发展的角度,其对非营利组织的态度,正在从早期“给鱼吃”的“社会创投”向“给钓竿钓鱼”的“社会创新”模式转变,企业和非营利组织进行商业合作的契机是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就业,将投入的商业价值转化为公益资源,帮助非營利组织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为企业赢得声誉,更可以帮助企业跨入新的市场领域,收获广大的顾客群体,协助企业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

3.2内部动因

第一,摆脱资金困境。在公益慈善这个敏感的领域,声誉是非营利组织赖以生存的根基,频繁曝出的慈善丑闻会对非营利组织产生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近年来,来自社会的慈善捐赠日益缩水,以及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化,非营利组织将与政府部门全面“脱钩”,这无疑倒逼着非营利组织自寻出路,基于此,非营利组织不得不寻找替代性的筹资渠道。

第二,增强组织独立性。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方往往试图凭借资金优势,权力的不对等以及资源的不对称依赖,以各种形式将非营利组织纳入掌控之中。非营利组织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需要探索其他的资金来源渠道以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摆脱被动的依附地位。公益慈善领域资源的争夺战空前激烈,显然,只有那些效能骄人、公信力高、具有强大竞争力且更具商业化基础的组织能够凭借其优势争取到资金,在增强组织独立性的同时,也能借由商业化经营扩大自创收入,进而增强组织创新性、回應性和组织诚信度。

第三,提高组织资金稳定性。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认识到商业化获得的自创收入作为组织的资金来源,比社会捐款和政府拨款更为可靠,更具稳定性和使用灵活性[8]。一般而言,无论是政府财政支持还是社会捐款均严格限制资金用途,且主要关注受益人的短期需求,往往忽视非营利组织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而企业和基金会捐赠均倾向于那些短期见效快且绩效容易量化的项目,在这样一种由多元利害相关者构成的筹资环境下,如果非营利组织不能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组织财务势必将面临较大的波动,甚至朝不保夕,无法完成组织的公益使命。提高资金稳定性成为非营利组织商业化的重要动机之一,商业化能使非营利组织均衡对商业收入、投资收入和捐赠收入的依赖,从而实现提高组织资金稳定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8.

[2]杨凤禄,孙钦钦.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58-62.

[3]J·格雷戈里·迪斯.企业型非营利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

[4]陈金贵.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经营探讨[J].新世纪智库论坛,2002,(19):39-51.

[5]郑胜分,王致雅.台湾社会企业的发展经验[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6(2):32-59.

[6]王世强.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及向非营利型社会企业的转型[J].中国第三部门研究,2013,6(2):31-45.

[7]徐勇,崔开云.非营利机构商业化的成因、后果及其规制[J].社会科学家,2015(5):65-69.

[8]刘媛,郭梓焱.论社会组织商业化经营风险的应对策略[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5):129-136.

猜你喜欢
非营利组织商业化
加氢站生存怪现状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非营利组织的营销分析
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商业化”下的纪录电影叙事探究——以《圆明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