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洲 彭小亮
[摘 要]赣州改革开放40年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同时面对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历史经验,笔者认为,赣州市改革开放必须立足赣南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緊抓机遇,与时俱进地探索具有赣州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为人民谋福利,确保改革开放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关键词]赣州;改革开放40年;历史成就;经验总结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3.021
1 赣州改革开放40年历史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赣州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持续开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局面,促使赣南这片红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振兴发展开启新纪元,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第一,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以来,赣州市GDP从1978年至2017年由11.59亿元提升至2524.01亿元,位次稳居全省第二,相比1978年增长216.77倍,年均增长10.7%,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年均增幅0.4和1.2个百分点,名列全省前茅;人均GDP达29300元,年均增长9.6%,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年均增幅0.4和1.1个百分点。
第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赣州粮食产量突破290万吨,是1978年的1.68倍;水果、烤烟、油料作物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164.1、8.3、2倍;水产品、肉类总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43.8、10.9倍。
第三,工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2017年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21家,位列全省第一位,既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及配套设施、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代表的十大产业集群,又以赣粤电子信息产业、青峰药谷、中国稀金谷为代表的“两城两谷一带”等主导产业加速发展遍地开花的势头。赣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由1992年至2017年均增长18.4%。
第四,现代服务业呈蓬勃发展之势。2017年赣州服务业增加值1112.14亿元,相比1978年,年均增长13.0%,占GDP比重及经济增长贡献率均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真正的“第一大产业”。
第五,产业结构加速转型优化。赣州市三大产业结构1978年至2017年由61.1∶24.8∶14.1调整为13.7∶42.2∶44.1,第一产业比重年均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年均分别提高0.4、0.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至50.0%,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第六,对外开放成果丰硕。从2001—2017年,赣州进出口贸易对象增加183个,遍及全球198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赣州主动接入海上丝绸之路通道,发展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1992—2017年,出口、进出口总额分别增加391.5、294.5倍,年均增长27.0%和25.5%。
第七,消费市场日趋繁荣。1978—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09亿元扩大到887.05亿元,年均增长13.8%,城镇、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6.0%和10.0%。
第八,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高至2017年的9717元和29567元,城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3.6%、36.1%。[1]
第九,城镇化水平全面提升。1990—2017年,赣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4.19%提高至48.72%,年均提高1.28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为20.3个百分点,达到28.42%。
第十,2018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稳居全省前列。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赣州市经济发展逆势上扬,领跑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807.24亿元,同比增长9.3%;政府财政总收入459.51亿元,同比增长12.5%;实际利用外资18.44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6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2元,同比增长8.8%、11%;民间投资增长18%;工业投资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达到1272.7亿元;外贸出口总额287.44亿元,同比增长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5.21亿元,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1.71亿元,增长11.1%。增幅都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
2 赣州改革开放仍然面对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我们见证了赣州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日新月异的发展,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和不足,如赣州经济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民生建设和基础设施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生态环保、风险防范、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担当不够、服务意识不强、行政效率不高,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等。
要勇于正视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努力开创新时代赣州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对此,笔者需要做到以下九点。一是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提升扶贫工作实效,强化脱贫保障措施;二是决战主攻工业建设,加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掀起新一轮工业园区创新发展热潮,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三是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心城区强心提质,壮大区域经济板块,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四是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提升现代农业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五是建立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繁荣活跃金融商贸,培育壮大特色康养产业;六是加快建设创新赣州,推动业态创新,夯实创新平台,优化“双创”环境;七是构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精准高效招商引资,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八是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坚决防范污染,实行最严生态保护制度;九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3 赣州改革开放40年经验总结
3.1 必须立足赣南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抓机遇,与时俱进地探索具有赣州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
改革开放40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坚决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立足赣南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抓机遇,与时俱进地探索符合赣州实际、具有赣州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二大期间,赣州以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为重点,在全区逐步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截至1981年年底,以包干到户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全面建立。同时进行了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党的十二大至党的十四大期间,赣州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逐步开展了流通与价格、科技、财税、社会保障体制和金融方面的改革,加快了产业结构、经营机制调整步伐。1987年年底赣州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使赣州这个比较贫困封闭的地区,通过政策倾斜和区域经济改革试验走上了加速改革开放,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通途。借此机遇,赣州在发展战略上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线带片、沿边接轨、中兴辐射、借港兴区”的方针,采取“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方法,日益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六大期间,围绕全省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发展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赣州各项改革稳步推进。1996年京九铁路建成通车;1999年复线全部建成以及全线六次大提速;铁路自北向南贯通江西,穿越赣州,提升了赣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沟通南北的能力,打通了赣州通向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实力最厚实区域的出海通道,京九线成为赣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和实现崛起新跨越的脊梁。[3]199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赣州“建设成为赣、闽、粤、湘边区的交通枢纽和城市功能较全、辐射力较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中心”战略构想。
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期间,赣龙铁路建成通车,对赣州扩大开放,加强与福建、广东、湖南等邻近地区联系,加快老区经济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赣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在全省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江西崛起中率先发展的目标,把赣州建设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创造性地提出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4]
2012年6月2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示推动下,《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关怀下,赣州紧抓苏区振兴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特殊政策照顾和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优势,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聚焦“六大攻坚战”,用好“关键一招”,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
3.2 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为人民谋福利,确保改革开放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内在统一,是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好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5]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鲜明的民生取向,是赣州改革多点突进而又始终如一的坚持。
2017—2018年,赣州市全市民生支出达1356.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18%。省市90件民生实事完成年度计划。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瑞金以优异成績脱贫摘帽,南康、上犹、寻乌、会昌、安远、石城等县市基本具备脱贫摘帽条件,共计脱贫19.1万人、贫困村摘帽426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45%,赣南脐橙产业扶贫成为全国范例,就业扶贫车间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贫困户子女助学补助基本实现全覆盖。
新(改、扩)建学校660所,建设力度和规模为历年之最。提前两年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城市棚户区改造新开工4.69万套,基本建成5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76万户,其中农村保障房8710户。面对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赣州启动“三医联动”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走在前列,在全省率先开展“先诊疗后付费”试点,启动取消医用耗材加成,组建“医共体”“医联体”,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和“零差率”销售,“以药养医”现象彻底终结。组建运行2个市级医联体、7个市级专科联盟,中心城区二级以上医院和县医院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城乡居民医保“一卡通”实现同步结算,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实现。
在全国率先为城镇贫困群众缴纳居民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章贡区被列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各类事故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形成强大震慑,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全省第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3.3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赣州乃至全国改革开放40年来始终如一的重要工作,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举措。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发展的新问题,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经济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社会公正为代价,即必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目前,赣州市以解放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内外兼修聚力改革攻坚,北上南下促进开放提升的做法正是基于赣州实际情况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赣州坚持打好主攻工业攻坚战,大力推进转型发展、集群发展,培植壮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的规划建设,推动赣州经开区经济总量跃升全省开发区第二。南康家具城实施“设计引领、创新驱动、品牌带动”战略,以打造全国乃至世界家具集散地为目标,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以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为核心的“两城两谷一带”,正引领着赣州主攻工业向“三年翻番”目标冲刺。
赣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赣南脐橙名扬四海,稳居全国同类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榜首。以设施蔬菜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异军突起,成为继油茶、脐橙之后的又一大农业主导产业。赣州率先在全省试点农民住房、果园经营权、林产权抵押贷款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第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富有赣州特色的农村改革之路。
赣州致力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争做全省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排头兵,全力打造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在全省率先建立县级生态综合执法新模式,通过“集中办公、统一指挥、统一行政、统一管理、综合执法”运行机制,有效提升生态执法效率。深入持久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行动,让赣州山更青、水更秀、环境更优美、社会更文明,带来看得见的生态红利。2017年赣州实现旅游总收入794.9亿元,同比增长35%,数以十万计的贫困群众在生态惠民产业中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赣州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努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营商环境。2017年赣州市行政审批局挂牌,率先在全省设区市正式运行,以最简程序办结诸多审批事项。同时,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大刀阔斧对市属国有企业进行整合重组,重点打造发投、城投、市政、稀土、旅投、交控、国投七大集团,实行一个集团由一个市领导领衔指导推进。使得国企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流砥柱作用进一步提升。抓好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东江源生态补偿试点、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等122个省级以上试点示范事项,在先行先试中创造了一批赣州改革经验。
赣州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着力打造江西开放的南大门。2018年上半年赣州成为全国开行中欧班列最多、辐射国家最广、进口班列比例最高、开行货物品种最多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赣州港实现综合型港口和国际货运集散地的转变和跨越,将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老区置身于“买卖全球”的发展前沿,成为引爆振兴发展的新引擎。赣州成为中部地区开放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为促进赣南乃至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已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江西首个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突出招大引强,大力开展央企入赣、名企入赣、赣商回归,连续十六年不间断在香港招商。日本东芝、京瓷、德国格特拉克、华润集团、合力泰、骏亚电子等一大批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相继落户赣州。同时,赣州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全市共有49家企业累计对外投资达2亿多美元,建立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193个。
以上为赣州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验总结,不当之处还望指正。笔者相信,未来的赣州必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贯彻江西省委“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结合赣州实际,谋划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开放工作,坚决执行“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的发展战略,聚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抢占主动赢得先机,把赣州打造成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参考文献:
[1]张翠萍.图解改革开放40年赣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EB/OL].(2018-09-18).http://jxgz.jxnews.com.cn/system/2018/09/18/017128857.shtml.
[2]曾文明.2019年贛州市政府工作报告[N/OL].(2019-02-22).http://www.newskj.com/news/system/2019/02/22/030026293.shtml.
[3]刘上洋.江西改革开放30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233-234.
[4]陈春明.崛起的新赣州——赣州改革开放30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2-4.
[5]曹普.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04.
[基金项目]2018年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赣州市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与经验总结”。
[作者简介]林远洲(1991—),男,汉族,江西赣州人,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