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文化推进农村精准扶贫

2019-07-25 17:48成婧
人民论坛 2019年19期
关键词:老区红色精准

成婧

【摘要】兼顾思想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红色文化建设,是有效促进革命老区农村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方法。红色文化通过对社会观念、管理模式和分配机制潜移默化地影响,形成社会制度的创新,有力引领扶贫工作。

【关键词】红色文化 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 文化资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老少边穷地区是贫困人口的主要分布区,特别是革命老区的农村由于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期发展滞后,脱贫难度较大。从优势视角看,革命老区农村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经济资源禀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红色文化建设偏重思想价值,忽略经济价值的开发和积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战略。文化也是生产力,因此,红色文化发展与乡村精准扶贫工作息息相关。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用来生产积累剩余价值的财富。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服务和产品,通过产出效益积累形成文化资本存量。文化资本是文化生产活动形成的成果,是拉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当红色文化资源优化发展为红色文化资本,才能为贫困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思想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红色文化建设,是有效促进革命老区农村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方法。

精准帮扶: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能力转化

红色文化可以通过影响各个生产要素,提升扶贫主体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内驱力,进而培养贫困人群的文化能力,这种内驱力和文化能力主要是指:一是摆脱困境与脱离贫困的信心和斗志,简称为“志”;二是脱贫致富的技能和素质,简称为“智”。

一方面,发扬红色文化精神以扶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志即是指扶信心、扶观念,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离贫困、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由于长期输血式扶贫不能根除贫困,返贫现象严重,很多老区农村贫困群众产生了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和对所在区域脱贫的无望感。甚至一些贫困群众缺乏斗志,不思进取,“等靠要”的思想使得他们以获得贫困补助资格并维持贫困户身份为主要生活重心。根据笔者在吉林省调研发现,有一部分贫困户,明明有好衣服不穿,有好家具不用,房子透风漏水故意不修,这些有违常理的行为的目的就是怕别人看到自己生活条件变好告发,或者村委会发现其生活脱贫而取消其贫困户补助资格。因此,扶贫先扶志,要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红色文化精神,为贫困村民树立脱贫自信,改变其被动“等靠要”思想,主动真脱贫,脱真贫。红色文化教育应着重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推崇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精神。此外,发挥红色文化力量,凝聚民心,团结群众和各方力量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不断提升个人意志力、思想觉悟、团体凝聚力和战斗力使红色文化转化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传承红色文化以扶智。通过提升老区农村干部群众的知识技能和教育水平,为脱贫致富储备文化软实力。智力扶贫是阻断返贫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发展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儿童的文化能力并改善其心智模式。老区贫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偏低。因此,如果扶贫不扶智,易造成扶贫政策难以落实,脱贫效果差,返贫多等问题。在智力扶贫方面,要开发红色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贫困村民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将红色文化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和实践经验传播给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推进人才建设和文化脱贫,为精准扶贫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精准选项: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开发红色文化,使之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本,进而转化成经济效益,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打造红色文化产业。第一,“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利用多元技术手段和媒介渠道包裝、宣传红色文化遗址,使其更具吸引力和观赏性。

第二,“红色文化+教育产业”的发展。革命老区要发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开发特色教育。与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密切合作,实现红色教育产品的产出和收益,包括线下经典课程和线上特色课程教学的双开发及双收益。

第三,“红色文化+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具有红色文化符号的小商品既可以作为红色旅游的周边产业发展,也可以较为独立地开发其市场效益。

第四,“红色文化+餐饮业”的开发。红色文化历史包括革命时期的饮食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寓意,可将餐饮业与红色文化整合开发,打造成为一项经典的文化体验,以吃忆苦思甜饭为例,既提升了食品的文化附加值,又增加了旅游产业的附加效益。

第五,“红色文化+演艺娱乐产业”的发展。我国红色文化元素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如歌曲、舞蹈、诗歌和曲艺等。开发革命老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红色艺术产品,可以加大红色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市场效益。

通过建立红色文化产业,不但可以使贫困地区直接获得经济收益,还可以创造多种就业机会吸纳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吸引本地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实现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有机结合,打造乡村红色文化品牌,带动老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实现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

精准施策:红色文化的社会制度创新

红色文化通过对社会观念、管理模式和分配机制潜移默化地影响,形成社会制度的创新,有力引领扶贫工作。红色文化的核心是为人民谋利益的理念,以及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与奉献的利他精神。因此,在红色文化资本开发、管理和分配机制上,要进行社会制度创新,把人民群众赞赏敬佩的基层领导干部和杰出乡贤选出来,把符合人民意愿的生产和分配机制开发出来。在创新优化的社会制度下让老区贫困村民有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发展基层党组织,培育基层党建领导力,创新贫困地区的脱贫舆论引导和服务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核心作用,敢于担当作为,当好精准扶贫的“引路人”,为脱贫致富引领群众凝聚强大合力。基层党组织要让红色思想浸润人心,让党的利好方针政策通过贴近群众的方式传达下去,执行下去。笔者在吉林省延边州水南村调研时发现,该村党支部书记已经连任该村书记9年时间,是村民心中最可敬可爱的人,村民这样评价他:“不贪图名利,一心想让村里变得更好。我们在他的带领下,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干劲十足。”在他的带领下,水南村从一个贫困村发展成为一个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党支部+园区+企业+农户”模式的特色全国示范村。因此,以红色精神为价值导向的民间领袖和党的优秀基层领导干部,是实现老区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带动力量。这些带头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将引领贫困村民脱贫致富视为己任,带领贫困村民把身边事做好,是党和群众之间的有温度的纽带,是增进政府和人民之间信任的桥梁。

创新红色文化产业的开发、管理和分配机制也有助于推动精准扶贫。公平和全民参与的产业机制,会调动贫困群众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求变的自主性,在行动中更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服务和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来。英国杰出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认为公民经济权利的重要来源是社会分红,公民是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公共资源50%的投资利润应作为积累基金,另外一半应作为红利分配给公民。随着积累基金的增加,公民分得的红利会随着基金积累的增加而逐步增加。这一方法既兼顾公平又提升了效率,适用于深度贫困区域的经济民生和社会发展。根据笔者调研,延边水南村先天生产要素不足,通过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多种经济模式鼓励和引领全体村民参与到集体经济建设中来。现在水南村的很多居民都加入到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的工作中,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并向小康生活稳步迈进。

(作者为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国际流动背景下朝鲜族集体身份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18B11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年。

猜你喜欢
老区红色精准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追忆红色浪漫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革命老区展新姿
共同努力,为老区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老区建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