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40年来,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持续飘红,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增长动力需要转换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尤为重要。
关键词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转变 必要性
一、背景
1978年12月18日,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问题,中国必须对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反思,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经济模式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在经济发展初期,我国资金短缺,设备落后,但劳动力富余,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我们采取了生产要素高投入的外延增长模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模仿,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一种理性选择,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一)低工资,高就业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伴随着死亡率的下降,出生率和成活率迅速上升,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随之上升,产生了经济增长的盈余效应,这就是人口红利。中国长期具有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二元经济特征,充分的劳动力大大延缓了古典增长理论所预期的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时间,打破了“扬-克鲁格曼诅咒”。
除此之外,我国为了快速积累资本,采取了扭曲要素價格的政策——促进就业的同时压低工资。劳动投入增长是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但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劳动投入率下降,导致劳动力从全面过剩向结构性短缺转变。近年来,中国经济已达到“刘易斯拐点”,很多地区都感受到了成本上升的压力。由此可以看出,廉价劳动力的传统竞争优势不可持续,故依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转变的必然性。
(二)低消费,高投资
在经济发展初期,我们为了追赶发达国家和进行资本积累,政府采取激励至上的政策,抑制消费和进行大规模的投资。由于国情和社会文化等因素,中国的储蓄率曾高达50%,这就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为我国的高投资率创造了条件,其曾高达40%。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发展经济的方式是可行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付出的代价会逐渐增大,也会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巨大收入差距,更会带来生产过剩和结构性失衡问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也暴露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脆弱性,在巨大的外部需求缩减的负面冲击下,中国的GDP增速从长期发展的两位数跌至个位数,导致我们错过了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由此可以看出,大量投资支撑的经济高增长已难以持续,故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转变的必然性。
(三)高贸易和资本顺差、高外汇储备
多年来,中国由于内需不足而需要依靠外需。我国为了增加出口和外汇收入,采取了低成本竞争方式。经过多年的贸易发展,中国已成为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巨额的出口规模和贸易顺差背景下,中国的出口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如最近的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中国遭受了巨额的损失。另外,我国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在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面临经济损失风险的同时,还加剧了我国的政治风险。由此可见,依靠贸易和外资利用来推动经济增长已难以持续,故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转变的必然性。
(四)高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
中国经济发展在旧模式下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但很多都是以牺牲环境、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为代价来换取利润,造成了大量资源能源的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由此可见,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消耗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必将不可持续,故以耗竭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转变的必然性。
(五)高经济增长、低福利增长
由于要素价格的扭曲,工资上涨较慢,工薪阶层劳动者收入占GDP比例并没有显著的上升。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出口采取低价格、低成本的竞争方式,外国消费者享受了我国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我国国民福利流失。由于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人民,所以经济高增长、福利低增长的增长模式与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我国原有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难以适应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使经济在改革中稳步推进,逐渐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张鸿铭(1993—),男,山西晋城人,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4.
[2] 杨瑞龙,陈秀山,张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宇,等.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张宇,蒋永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5] 蒋和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
[6] 王丽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研究[D].南开大学,2012.
[7] 贾龙兴,吴佳丽.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J].特区经济,2009(09):109-110.
[8]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源泉(第2卷):人力资本、创新和技术变迁[J].金融评论,2018,10(05):2.
[9] 李含琳.论经济增长冲动与经济增长陷阱[J].甘肃社会科学,2018(06):133-138.
[10] 王君美.创新引导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市场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6(1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