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东莞市生态控制区规划管理初探
——以东莞市东坑镇为例

2019-07-25 02:25谢玲璋
智能城市 2019年13期
关键词:控制区控制线东莞市

谢玲璋

(东莞市东坑镇规划管理所,广东 东莞 523000)

为了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实现城市科学可持续发展,东莞市政府于2008年4月审批通过《东莞市生态控制线规划》,2009年7月颁布施行《东莞市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生态控制线内村 (社区) 的发展和生态管控冲突突显。基于社会公平发展原则,生态控制线内空间利用与发展需要深入研究,其与生态管控的矛盾急需梳理解决。

1 东莞市生态控制线现状

1.1 生态控制线的划定情况

《东莞市生态控制线规划》强调尊重自然肌理,保留生态格局完整,最终划定东莞市域生态控制范围约1 103 km2,占全市土地面积44.7%,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历史村落和已建成项目。

1.2 存在问题

1.2.1 “反规划”理念贯彻不够彻底

东莞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和管理规定筑造出东莞城市发展的“底”,体现了俞孔坚教授2002年提出的“反规划(Negative Planning) ”理念。不过,目前东莞市生态控制线规划管理关注点侧重于线内空间控制,但没有按照“反规划”理念所提倡的,守住“底线”的同时,对城市发展中的一些系统性问题进行反思,综合乡土文化景观或历史文化遗产,解读和重塑城市特色风貌,重建当地人地关系的和谐[1]。

1.2.2 划定过于理想,不够细致

东莞市生态控制线规划虽从宏观统筹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中观层次忽视了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微观层次缺乏线内建设清退实施难度、权属完整性与生态控制区质量保证等多方关系的评估,加上当地政府对规划管控刚性强度认识不清,最终生态控制区是理想而粗糙的,造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东坑镇生态控制线与土规、总规衔接情况 (局部)如图1所示,东坑镇生态控制线切割现状产业和村庄如图2所示。

图1 东坑镇生态控制线与土规、总规衔接情况 (局部)

图2 东坑镇生态控制线切割现状产业和村庄

1.2.3 关注点过于倾向“不建设”管制

目前,国内编制的生态控制线规划和相关管理规定,往往侧重强调线内“不建设”和清退管制,忽视了生态控制线内历史建设空间存在价值的研究。东莞的实践证明,“不建设”管制往往带来:(1) 线内大量未完善手续的土地更加难以理顺权属关系;(2) 线内既存产业用地无法升级改造,相当长的使用期限内只能延续“三来一补”时期的五金、服装加工等低端加工制造业,成为线内空间的持续生态污染源; (3) 线内空间得不到系统规划和完善,生产生活环境品质始终低下。

1.2.4 引起社会公平性的讨论

以东坑镇为例,由于没有自然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水库、湿地等大型生态斑块,加上历史村落众多且分散,相当数量的自然村和已建产业区被纳入生态控制区进行管控。全镇16个村 (社区) 就有12个行政村受生态线制约,其中坑美村和塔岗村70%以上面积在生态线内,黄麻岭村和长安塘村也有50%以上面积在生态线内。这些村一方面为东坑镇的生态安全作出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又只能独立应对产业和社会“难以为继”的发展困局,十年以来无数次向当地申请解决方案。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生态管控

2.1 乡村振兴战略主平台——“田园综合体”概念的提出

东莞生态控制线规划实施十年之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平台——“田园综合体”新概念,为生态控制线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2.2 田园综合体与生态控制线的关系

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人民日报》 (2017) 评论其“将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支点和新引擎”。东莞凭借“四个轮子一起转”,40年时间直接从农村成长为“世界工厂”,也由此造成社会结构多元,城市面貌呈现“半城半乡、城乡混杂”状态,使其与“田园综合体”有较为特别的契合度。尤其是沉寂多年的生态控制区,可望依托田园综合体尝试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以及生态方向的产业升级转型,重构和谐的人地关系。

3 生态控制区的利用与发展——以东坑镇为例

东坑镇位于东莞市中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5 ℃,年均降水量1 620 mm,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寒溪河 (又名“青鹤湾水”) 自古贯穿其中,通达广州,镇内也有东行运河中的一段 (名为“东坑水”) 自南向北汇入寒溪河,两条河流一起滋养着东坑大地,帮助东坑农业兴旺发达。东坑镇于南宋孝宗年间 (1163~1187) 开始有人居住,且一直是东莞埔田片区人口密集高地,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宜居古镇,沉积了相当丰富的文化遗产。

东坑镇内,尤其是寒溪河两侧至今保存有延绵6.7 km,总面积近5 000 亩的埔田地貌。目前是东坑镇生态控制区的主要载体,且真实用作农事生产,具有发展田园综合体的良好条件。

3.1 细化调整界线,明晰产权

东坑镇生态控制区共计8.26 km2,基本属于连接生态“斑块”的“廊道”空间,根据“总量不减、占一补一”原则,只能“绣花式”调整。在对外围空间和已经在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全面梳理,多方面评估清退必要性、清退难度、权属完整性等因素,东坑镇结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近期建设规划中提出了生态控制线细化调整方案;同时提倡通过流转、完善历史用地手续等手段明晰线内线外土地及建筑产权。最终的生态控制线线型虽不理想,但体现了对历史、对物权、对生态的尊重,厘清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并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态控制区的生态纯度。

3.2 发展田园综合体,解决“建设”问题

城市生态控制线内空间,本就承载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过渡、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历史,蕴藏了无数当地历史脉络、景观和文化遗产。这些线内空间在辩证分析后,有价值部分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东坑这个农耕古镇将“七姐诞”和“大金钟戏会”两大风俗节日都蜚声在外的亭岗岭,以及孕育了二月初二“卖身节” 的 5 000 亩埔田地貌引入市场运营的田园综合体,带动线内既存产业用地转型改造,打造田园综合体的配套设施,与线外空间形成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东坑镇计划参照广州小洲村和长沙云田谷,将抗美、塔岗等生态管制型历史村落植入文化创意艺术、主题活动和新业态,寻求空间建设、设施改善、产业更新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3.3 引入生态补偿、权利救济等机制

虽然目前生态控制线具有较高的社会管理地位,但并不能抵消其造成部分社会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受损的事实。笔者认为,应强化生态补偿、权利救济、清退补偿等机制研究,在全域范围内建立共同责任的管理机制,跨村 (社区) 按比例捆绑土地出让和生态控制区内已建项目补偿或清退,引导利益平衡,最终实现城市生态安全、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

4 结语

城市生态基底不光是绿色的,还应该是动态、和谐、且富含乡土人文气息的。技术上纵向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对照权属、分析难度,横向衔接各类规划、评估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整体细化生态控制线,管理上引入田园综合体解决线内“建设”需求,引入相应补偿和救济机制,最终引导社会权益平衡,实现和谐的人地关系。

猜你喜欢
控制区控制线东莞市
靶向敲除β-珠蛋白基因座控制区增强子HS2对K562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一浅谈黄哗市三条控制线划定
“莞香杯”第四届东莞市诗歌大赛启幕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基于OMI的船舶排放控制区SO2减排效益分析
核电厂建安阶段防异物管理
空间规划背景下大连市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工作探索
《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