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婵 庞 军 何 亮 何耀斌
(广州市气象局,广东 广州 510150)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推动全社会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2019年为第十一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重点开展生命通道专项宣传教育和整治,本文就一起事故提出有益借鉴、思考,提高社会对生命通道重要性的认识。
(1) 概况:2014年7月21日21时,惠州市惠东县梁化镇埔仔村发生重大雷击事件。
(2) 地理位置:惠东县东接汕尾市海丰县,北接河源市紫金县,西接惠阳区,南临南海的大亚湾和红海湾。广东省雷电易发区域划分等级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一般易发区,而惠州市惠东县划分为高易发区。
(3) 天气气候:根据广东广州番禺雷达基地提供的资料分析,2014年7月21日8时30分 (世界时间) 可以看出,2014年7月21日16时左右 (北京时间) 惠东县埔仔村位置雷达回波强,强对流天气从东北向西南移动,受不稳定的对流云系影响,天气出现雷电及强降水,推测出现雷击概率较大 (如图1所示)。
图1 番禺雷达基地雷达回波图
根据当地村干部叙述,201 4年7月21日下午4时35分左右 (北京时间),当地下起雷雨,4名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到田间砖砌小屋里避雨。事发地点为田间砖砌小屋 (无任何防雷措施),周边大部分为农田及排水沟,地面潮湿,经现场勘查,田间小屋屋顶其中一个屋角的混凝土脱落,有崩裂痕迹,露出钢筋,钢筋表面有疑似熔焊痕迹。
(1) 雷电通道附近的铁磁性材料如铁钉、铁丝等,受强大的变化电磁场作用而被磁化,在这些材料物体上会留有剩磁,而剩磁,可以有助于做现场分析和判断。现场用特斯拉计(或高斯计)进行检测露出钢筋等构件,雷电流使附近铁磁性构件产生0.82 mT的剩磁。基本可判断该点为雷击接闪点。
(2) 经过勘查与推断2014年7月21日16时16分左右 (北京时间),负极性的电流强度为15 kA的雷电流直接击中位于空旷田野的小屋上,在小屋的屋角上接闪,强大的雷电流沿天花板内金属传导,形成局部高电压,在极短的时间内“寻找”入地的通道。
(3) 该小屋无防雷措施,且墙体为砖砌结构,为电的不良导体。
(4) 此时在小屋内避雨人员的头部距离天花板的距离较近 (约30~40 cm),加之当时天气较潮湿,在高电压的作用下,空气发生电离和击穿放电,天花板内电流对人体放电,强大的雷电流通过人体头部至脚底对地放电,部分雷电流经人体泄放造成坐在小屋池子上面的人直接死亡。
(5) 部分雷电流经人体泄放,经过坐在小屋池子上面的人流泄入大地,阻率分布的差异导致出现点位降,越靠近坐池子上的人其电流和电位降越大[1],电流和电位降又按照脚到躯干下部顺序经过人体,把在旁边避雨的其他3人波及。
(6) 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方式主要有 5种:直接雷击、旁侧闪络、接触电压、跨步电压和向上流光[2]。经过勘查与以上分析推断,该起事故为雷击引起的旁侧闪络及跨步高电压。
根据闪电定位资料和现场情况对雷击事故进行专家综合讨论分析。取得一致意见:认为该事故是一起局地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雷击人员伤亡事件。
(1) 农村农民防雷观念淡薄。农民安装避雷设施住房不足,偏远地区甚至无防雷设施。村民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并未意识到农作间休息场所如无防雷接闪器的茅棚、泥屋、亭子和大树等并不“安全”[3]。
(2) 指导村民做好旷野外防御雷灾。雷雨时如在田间作业,应尽快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场地,寻找有防雷装置的地方躲避;如果头顶电闪雷鸣,找不到合适避雷场所时,应立即找一块地势低的地方,尽量降低重心,双膝下蹲,向前弯曲,双手抱膝,不要躺在地上。
(3) 边远地区的雷电防护装置维修维护力度不够,甚至对是否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排查都力度不足。
(1) 镇村一级加强雷电等气象灾害科普宣传工作。通过张贴宣传画、竖立警示牌、发放科普指南等各种形式,提高辖区内人民群众特别是野外劳作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 对于雷电灾害高发频发的强雷区,建议自上而下由区、镇、街( 村委) 等各级政府加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宣贯和落实“防灾减灾”各类条例,加强雷电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确定和发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做好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立健全和处置工作的指导。
(3) 建( 构) 筑物要严格依法合规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并且落实防雷装置维护和检测工作,确保防雷装置防护能力达到标准要求。雷雨天气未安装防雷装置的建( 构) 筑物严禁人员避雨、停留。
目前我国对普及防灾减灾工作尤其对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就提升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完善重大气象灾害调查认定和上报等,国家和政府投入了大量技术、 经济、 人力[4-5],行政干预,运用云科技、大数据、“互联网+”等联动各个部门,更多的寓“防”于“治”,深化为农气象服务,提高社会对生命通道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