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东女学”和李叔同的音乐情缘

2019-07-25 07:21郭常英
音乐传播 2019年1期
关键词:女学城东李叔同

■郭常英

(河南大学,开封,475001)

“如要研究我国早期艺教情况,应从“城东女学”开始谈起”①转见孙继南《一份残存的珍贵音乐教育史料:刘质平“文革日记”解读》,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年第2期,第16页。,从音乐界前辈学者对“城东女学”的认识可见其在早期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李叔同(1880—1942)是中国近代知名的音乐教育实践者,对于他早年的音乐教育活动,学界曾给予不少关注。笔者在相关研究中,发现了与“城东女学”音乐教育有关的早期史料,由此认为,对于李叔同相关问题的研究,史料利用还存在明显不足,探讨还需继续。清末时期,李叔同曾两度在上海生活,他第二次在上海期间的活动足迹广泛,而已经出版的有关李叔同的史料尚有不足,也缺乏利用。本文根据新见文献②郭长海、金菊贞编《李叔同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103-106页,有“城东女学消息(六则)”,其中没有包含此次笔者发现的材料;另外,虽有陈星著《游艺——杨白民、城东女学及李叔同》(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一书专论城东女学,但未见其援引相关材料,也未涉及这些史料;其他涉及城东女学的研究,均未与此相关。因此,足见这些史料确属新的材料。认识到,上海“城东女学”与李叔同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而目前学界对于上海“城东女学”相关问题及李叔同参与该校音教活动等情况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李叔同与音乐的情缘,似可通过这条线索进行一番探讨。本文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清末上海文艺风气与“城东女学”

晚清上海开埠之后,由于对外经济贸易交往频繁,当地饱受西方文化熏染,习艺风气渐起。此期,李叔同由天津投奔上海叔父谋生,在此地接受到文艺新风的影响。在上海,李叔同通过参加音乐培训班初步学得了西方音乐知识,对西方音乐产生了兴趣。城东女学是由曾赴日本留学的杨白民归国后创办的一所学校,由于该校重视艺术教育,在当地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由此也逐步发展得风生水起。

(一)清末上海音乐风气感染下的李叔同

李叔同祖籍浙江,生长在天津,出身于盐商家庭。早年富裕的家庭生活使李叔同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在兄长的关照下,他自幼习诗学画,在文艺方面兴趣很广,能力也很强。

1898 年年初,李叔同由天津迁居上海,与家人入住在法租界卜邻里。初到上海那年他才19 岁,便以“舞文弄墨”的兴趣,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文艺圈友人,参与较多的赋诗、刻字、作画等活动,还参与创办上海书画公会,编发了《书画公会报》。与此同时,他还考入南洋公学、任职圣约翰书院等,较多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可以从此时常见诸报端的李叔同售卖书画的“润格”“书例”看到,在他1905 年赴日本留学之前,在上海过着一段“文漂”的生活。其时由于世事变化,他原本富裕的家财荡然无存,因此生活上显得颇为拮据。

清末时期,上海在欧风美雨浸润下出现了一些引人关注的新事物。上海的音乐文艺生活显得比其他地区活跃很多:不仅有从洋人教堂和教会学校里传出来的乐音,还有洋人定期举办音乐会所散播出的乐音。同时,上海的新生事物也有很多,当地还逐渐出现了一些由国人举办的音乐和游艺活动,特别典型的是:由归国留学青年组织的音乐传播活动——乐歌讲习会。

“乐歌讲习会”与20 世纪早期上海的音乐传播关系密切。1904 年4 月,在留日归国青年沈心工的主持下,速成“乐歌讲习会”在上海务本学堂举办。李叔同就亲身参与了这次乐歌讲习会,接受了初步音乐培训,学得了一些音乐知识,并通过较为规范的音乐训练得以初识“风琴法及作曲法”①《李叔同事迹系年(1880-1918)》,载郭长海、金菊贞编《李叔同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页。,掌握了一些初级音乐理论。显然,这些音乐知识为他后来赴日本留学期间的音乐学习和艺术活动奠定了初步的专业基础。

组织音乐活动的沈心工于1902 年赴日本留学,期间考察了日本的音乐教育,并师从铃木米次郎学习西洋音乐,在1903 年学成回国之后,即任教于上海南洋公学附小,同时,他以普及西方音乐知识为职志,通过举办系列的“乐歌讲习会”,吸引了许多像李叔同一样的好学青年;同时迎合民众学习、仿效西洋音乐的喜好,相继编辑出版了多辑《学校歌唱集》,为当时的中小学生提供了可资学习的乐歌教材。

此时,李叔同受到沈心工音乐培训和《学校歌唱集》的影响,也自编了《国学歌唱集》,并于1905 年6 月出版发行。李叔同的“歌集”与沈心工的“歌集”着眼点完全不同。据李叔同所言,因“《乐经》云亡,诗教式微”,因而“新作《国学歌唱集》初编……摅怀旧之蓄念,振大汉之天声”。可见李叔同的音乐知识是受到沈心工启蒙,编创“歌集”也是受到前人启发,而他当时编写歌集的内容,“上溯古毛诗,下逮昆山曲”②“《国学歌唱集》出版广告”,载郭长海、金菊贞编《李叔同集》,第22页。,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其要旨。

上海活跃着多样的近代文化风气,由此使李叔同的生活发生渐变,他融入了上海的文化生活,也开阔了艺术视域,思考不断成熟。后期在留日学习之时,李叔同创办的《音乐小杂志》成了国人首创;组织春柳社及主持演艺部表演《茶花女》,又首开国人表演“洋剧”之先河——这些自然与其在上海受到艺术的熏染密切相关。

(二)上海“城东女学”艺术教育

城东女学创办于1904 年,被称为上海的“一所很老的女学校”③据《城东女学的特殊施教》(载郑逸梅著《文苑花絮》,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76页)一文称,城东女学成立于1894年;孙继南编著《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新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则显示,该校为1904年创办。据报纸刊载材料所见,后者更为可信。。创办人杨白民也是早期留日归国的有志青年。在日本留学期间,杨白民亲身感受到日本女子教育的完善,认为女子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他自己有6 个女儿,为了这些女孩子今后的学习和谋生,他认为应当振兴女子教育。正是在“家国情怀”的促使下,杨白民创办了这所女子学校。

杨白民的父亲早年在上海经商,之后全家移居上海。他们家在城东的宅院有宽大的九间厅堂,位置在南市王家码头竹行弄,这里即成为城东女学的校址。学校开办之后,在此就学的女生不少是来自外县,如松江、苏州、无锡、嘉兴、常熟等地。学校最初开设小学、幼稚园和师范科,聘任了黄炎培、刘季平、包笑天、吕秋逸等教育界名流在此任教。④刘建东著《浙籍名人与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2页。

城东女学在开办各种课程的同时还定期举办游艺会,展示教学成果,扩大学校影响。据《申报》材料所见,该校每年都有较大规模的游艺会,这既是一种教学检验方式,又能娱乐学习生活,还能产生对外宣传的广告效应。每次游艺会都有专门的会歌演出,除了各种游戏之外,以音乐节目较为突出,随着大家的努力和发展进步,内容日渐丰富。报载1907年第5次游艺会的情况如下:

……第五次游艺会,已志昨报。兹将开会顺序照列如下以供众览:(一)会歌(二)女教育家梨痕传(三)游戏算(四)风琴独奏(复音乐曲)(进行曲)(痛灾)(五)物理试验(六)舌战(七)风琴合奏(进行曲)(八)说缅甸人(九)地理谈(十)滑稽画(十一)复音歌(十二)保国保种歌(十三)女豪杰沈云英传(十四)执籲歌舞(十五)爱国幼年会演义(十六)演莎士比诗意(十七)校歌(宫)。①《城东女学游艺会顺序单》,载《申报》1907年5月2日,第19版。

游艺会为活跃校园的娱乐活动,既要展示教学成效,还要富有宣教意义,自然内容繁杂。其中音乐节目非常鲜活,有会歌、校歌,还有风琴独奏、合奏及歌舞活动。1908年,学校又增设了文艺科,注重音乐、图画、手工及文学等课程,之后学校的游艺会也更加丰富起来。为了补贴办学之用,该校游艺会的商业气息逐渐浓厚起来。

……第八次游艺会,男女宾分两日招待来会参观者共有一千五百余人。会场分演艺部、商业部、教育成绩部,演艺部设在内堂,地位不甚宽敞,其商业部陈列之各种手工品、美术品、应用品及教育品,均有特色。闻购买者颇不乏人云。②《城东女校游艺会纪略》,载《申报》1909年11月28日,第20版。

可见城东女学不仅办学理念先进、学科设置领先,而且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但在当时社会,由于学生人数不多困扰学校发展,“尤以艺术专修科为最少”③转见孙继南《一份残存的珍贵音乐教育史料:刘质平“文革日记”解读》,第15页。,而优秀的师资队伍、充足的学生来源是私立学校办学基本保障,因此城东女学游艺会的表演与宣教,或可缓解办学压力。

由清末上海音乐教育风气与城东女学所见,受西学东渐之风的影响,虽然清末民间教育与音乐传播仍受条件所限,但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上海已经兴起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新气象,音乐教育在发展,西洋音乐的传播与近代音乐教育形成了相互促进之势。

二、李叔同兼职于上海“城东女学”

在清末留学大潮中,一些好学青年在日本感受到音乐教育和学校歌曲的魅力。雄壮有力、昂扬向上、流畅优美的音乐旋律,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未能见闻。正是这些留学生,后来成为推动中国音乐近代化的开拓者和音乐教育启蒙者,形成了近代第一代音乐家,他们积极引进日本学校歌曲,李叔同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之一。

1905 年8 月,李叔同于天津随赴日考察团出国,开始了在日本长达六年的学习生活。他本以攻读美术专业为职志,而在日学习期间,又做出了两件后来成为近代中国音乐史上的大事:1906 年2 月,创办《音乐小杂志》;当年冬,参与组织春柳社,并负责主持演艺部工作。这两件事情在当时的音乐界就令人注目,也成为他与上海城东女学结缘的基础。

(一)学成归国,编刊之余兼教职

1911 年3 月,李叔同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成回国,当年先于天津谋职。当年年末,又“应朱少屏之邀,离津赴沪就职《太平洋报》,筹办广告部”④《李叔同事迹系年(1880—1918)》,载郭长海、金菊贞编《李叔同集》,第263页。。受辛亥革命的荡涤,上海迎来了新一轮的移民潮,在各地移民纷纷涌向了上海之时,城东女学也以办学先进而著称于当地教育界。该校虽然没有受到政治动荡的影响,然而窘于经费不足,与清末之时的办学条件相比差别不大。此时学校亟须扩充师资队伍、扩大招生规模,也需要招收更多的学生。李叔同在此时业余“兼任城东女学国文教员”⑤同上。。在清末民初,音乐教育方面的落后持续了很久。据刘质平对自己1918 年归国时的情况回忆,当时城东女学的办学条件也不好,不仅“教师待遇差,专任教师祗送小学教薪,每月二十元左右,无法维持生活”,而且面临“学生不多,成绩不大,经费不足,无法发展”⑥转见孙继南《一份残存的珍贵音乐教育史料:刘质平“文革日记”解读》,第16页。的问题。这种状况是很不利于留住为谋求未来发展而谋职的青年人的。然而,该校却因其“重视艺术教育”⑦同上。、有活跃的艺术氛围而在艺术专业留学生中具有一定感召力。

(二)钻研业务,教学实践为核心

才艺兼具的李叔同到城东女学虽然是兼职工作,却因在音乐方面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在各项校务活动中全心尽力而发挥了很大作用。

1912年4月,李叔同曾为城东女学的宣传广告作了精心的设计,因身任《太平洋报》副刊《太平洋画报》主编之便,他在该报的“文艺消息”一栏刊发了城东女学的办学广告。1912 年,他在城东女学校刊《女学生杂志》第3期发表了《释美术》一文。1913 年4 月1 日,李叔同在杭州《教育周报》第1期发表了《唱歌法大略》⑧见《李叔同事迹系年(1880—1918)》,载郭长海、金菊贞编《李叔同集》,第266页。一文。

此一阶段,由于《太平洋报》不甚景气,又恰遇浙江一师新任校长为发展浙江教育招聘艺术教师,李叔同也欣然应聘,由此经常往返于上海和杭州两城教学。然而,对于上海城东女学的教育和艺术活动,他仍然积极参与,热情付出。如1913 年城东女学的新年“消闲会”上,李叔同就参加了校方为办学募捐而筹办的新年演出活动。当时,为筹备演出、扩大影响,城东女学校长曾连日在《申报》第一版发布文告,向社会求援。文告中表述:城东女学“创办迄今十有一年,既无公家补助又无常年基金,专恃学金之收入以为维持,不足则开会游艺售券及制造种种手工售买,以补助之由来旧矣”。此次演出活动,“除本社学生演艺外”,还邀请了“日本美术学校毕业生李君叔同、美国耶鲁大学格致科学士徐君凤石、日本高等商业学校毕业生钱君新之、日本金泽医学士王君立才共同表演”,节目有“笔墨游戏……杂唱游戏……演艺”等。①《城东女学新年消闲会之内容》,载《申报》1913 年12 月27-28日,第10版。在该校师范科教学中,该校“偏重实用技能……以专教授而应社会之急需并于乐歌手工等科悉心讲习”②《城东女学注意师范》,载《申报》1914年2月10日,第10版。。其中一些艺术科目是李叔同的业务强项,也自然是他参与的主要活动。

(三)担当重任,尽心付出为育才

李叔同具有较强的才艺能力,也因此得到了城东女学的尊重与重视,聘其承担较为重要的业务工作。如:

南市花衣街城东女学,向于文艺美术研究有素。近又鉴于女学界各种旧科,往往偏于文科,而于钢琴、唱歌殊鲜进步。故特请李叔同君调查西人教授乐歌方法,并代请名人授教,以养成音乐师资……③《城东女学注意乐歌》,载《申报》1915年6月23日,第10版。

从这条材料所见,李叔同得到城东女学的信任与倚重,学校发挥了人才优势,既请李叔同代为考察西洋音乐歌唱的教授法,还由他代聘名师到校工作。

城东女学的教学活动非常丰富,在课程之外经常组织游艺会及各类竞赛活动,作为促进教学的手段和展示学校实力的窗口,1915 年年底学校组织的“文艺竞争会”,即是这种活动的一类。李叔同作为具有一定实力的教师,在此类活动中总以评委的身份出现。详见如下报纸记载:

城东女学定于阳历一月一号开文艺竞争会,已志前报,兹悉其各部竞争员都已大定,如当场限时竞争者为各种,书法已请定许苏民、于佑仁两君评判,演说已请定黄任之、朱少屏、胡彬夏诸君评判,图画已请定李叔同、周铃孙两君评判,体育已请定陈英梅女士评判,中间佐以该校教员张湘眉、陈英梅女士之音乐及学生游戏,届时借白克路寰球学生会开会……④《再志城东女学之文艺竞争》,载《申报》1915 年12 月23 日,第10版。

这场文艺竞争会,于1916 年1 月1 日在寰球学生会举行,会期除了延请名师“详判各科竞争外,所有手工书法等成绩皆陈列一堂……”在设定项目中,既有摹绣历代名人的真迹,如“岳鄂王真迹”“祝枝由石额”“郑板桥画”“朱梦庐画”等字画,还有摹绣本校的名师“李叔同字”等。可见校方对于李叔同的才艺能力评价很高,也给予其充分的尊重。

以李叔同在国文、书画、音乐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他在城东女学的教学实践体现在许多方面。在这些音乐实践中可以感受到,李叔同看似作为兼职教师的身份执教,实则于教学活动诸多方面发挥作用。这既归因于李叔同的艺术之才和乐于付出,也与城东女学自身重视艺术教育的特点大有关系。

三、传播音乐艺术 播撒仁爱之情

1910 年前后天津盐商破产,李叔同家的银号亦随之倒闭。1911 年,李叔同再次回到上海,此时他任职于《太平洋报》,同时又在城东女学兼任教职。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也为适合的职业选择,他曾多次调整工作:1912 年受聘于浙江一师,之后又赴南京两江高等师范学堂任教,刘质平、丰子恺、吴梦飞等均为他的得意门生。擅长音乐的刘质平,还在李叔同的关爱下留学日本,在学成归国后到了城东女学执教。经分析考察得见,李叔同对于音乐艺术的热爱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既有家庭与环境的影响,也是其仁爱本质所促成。他在面临社会灾难或学生遇困之时,能够克己为人,付出了无私之爱。

(一)习练艺术,赈灾义演获好评

李叔同出身于富裕的天津盐商,幼年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中成长。据传,其父李筱楼(名世珍)即信奉佛教,乐善好施,在天津曾开办义学和慈善团体备济社,因此在当地有“善人”的美称。⑤龙飞《李叔同与天津》,载《文史精华》1999 年第12 辑,第32页;李端《追忆先父李叔同事迹片段》,载民盟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小组编印《文史参考资料汇编》第6辑,未知年,第22页。想来,李叔同后来的断然出家及表现出的乐善好施,或与他的家庭影响有一定关联。

追忆李叔同初到日本留学时的情景:1906年之春,李叔同到日本不久,其时国内南方湘、鄂、赣三省遭遇了严重水灾,所涉区域有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消息传至东京之后,留日中国学生很快开展了赈灾活动——由中国留学生会馆组织了名为“东京留学界三省水灾赈济会,慈善幻灯音乐会”的义演活动。6月10日音乐会举行,表演节目既有个人才艺表演,也有音乐团体“雅亚音乐会”奉献的几首合唱歌曲。①郭长海、金菊贞《李叔同的戏剧活动与文献资料》,载曹布拉主编《弘一大师艺术论》,西泠印社2001年版,第3页。演出内容此时虽较为单调,然而,此类活动给了喜好艺术的李叔同一定的影响和启发。

其时在日本的李叔同也开始参与赈灾义演活动。1906 年,李叔同在考取东京美术学校不久,便与志同道合的同学曾存吴、黄辅周一起发起组织文艺团体,计划排演新剧。如此,就有了后来的“春柳社”,全称为“春柳社文艺研究会”。该会成立之初,在天津《大公报》刊发了章程,声称会务活动包含“词章、书画、音乐、戏曲等”②《春柳社文艺研究会简章》,载天津《大公报》1907年5月10日,第4页。。未曾想到的是,春柳社演艺部所组织演出活动的首次公演,是以赈灾义演募捐的形式面世的。

1907 年,国内苏北徐州、海州一代洪水泛滥,这次水灾致使灾区数十万民众受害,灾民嗷嗷待哺、无家可归。中国留学生会馆为此发动学生进行助赈义演。李叔同主持下的春柳社演艺部,为准备赈灾义演,仿照西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演,推出了新剧《茶花女》。对于这场赈灾表演,上海发行的《时报》有大段记载:“阳历2 月11 日,日本东京留学界因祖国江北水灾,特开救济慈善音乐会醵资助赈。其中有春柳社社员数人,节取《茶花女》事,仿西法,组织新剧,登台扮演……是日观者约二千人,欧、米(美国——引者注)及日本男女亦接踵而至。台下拍掌之声雷动。此诚学界中仅有之盛会,且吾辈向未经见之事也。”演出还引起了一些日本人的关注:“青年会馆演剧者属何种团体?彼辈向于此道若何研究?中国演剧与此种同异如何?……”③《记东京留学界演剧助赈事》,载《时报》1907年3月20日,转见曹布拉主编《弘一大师艺术论》,第5页。看来,以李叔同为主要演员的《茶花女》表演不但为灾民募得资金,这种西方艺术的表演方式,也受到了在日西方人的关注和好评。

(二)师如兄长,支持学业恩情长

受聘于浙江一师时,一位家境贫寒的优秀学生得到了李叔同的格外关爱。1912至1916年间,刘质平在浙江一师读书,由于早期接触过民间乐器,音乐成绩很突出,李叔同对他也非常欣赏。刘质平曾回忆说,“先师与余,名为师生,情深父子”④刘质平《弘一上人史略》,载陈星编《我看弘一大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有一段时间,李叔同“兼任杭、宁二校课程,汽车往来千二百里”,奔波于几个城市之间,这是非常辛苦的事情。⑤《致刘质平(一一通)》一,载郭长海、金菊贞编《李叔同集》,第202页。但对于刘质平的生活,李叔同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学习上,甚至在资金方面,均始终如一地予以帮助——“不仅给他每周两次的课外指导,还介绍他从美籍鲍乃德夫人习琴。1916 年,刘质平在李叔同的资助下赴日留学,入东京音乐学校专修音乐”。⑥陈净野著《丰子恺杭州行迹考论》,杭州出版社2008 年版,第91 页。对农家子弟刘质平来说,自费留学几乎没有可能,也是李叔同的精神鼓励和资金支持,才使他能最终完成学业。

关怀日常生活刘质平在东京学习期间,李叔同一直与其保持着密切的书信交往,在生活上,他提醒学生“宜重卫生,俾勉中途辍学”,“习音乐者,非身体健壮之人,不宜进步……适当休息”,劳逸结合;在为人处事方面,他建议学生“宜慎出场演奏,免受人之嫉妒”⑦《致刘质平(一一通)》一,载郭长海、金菊贞编《李叔同集》,第201页。;学习方面叮嘱更多:“愈学愈难,是君之进步,何反以是为忧!……试验时宜应试,取与不取,听之可也……务实循序……”⑧《致刘质平(一一通)》四,载郭长海、金菊贞编《李叔同集》,第204页。如此可见,李叔同对学生的关切多么细微。

资助留日学费刘质平的学费一直为李叔同挂念,并在自己的工资收入中开列资助计划:

每月薪水百零五元……上海家用四十元……天津家用廿五元……自己食物十元……零用五元……应酬费买物添衣费五元……每月可余廿元。此廿元即可以作君学费用。⑨《致刘质平(一一通)》九,载郭长海、金菊贞编《李叔同集》,第208页。

可见,为支持学生国外学业,李叔同从有限的工资收入中每月挤出一部分,既维持天津和上海两地家庭的生活,也资助刘质平完成学业。

赠送图书资料在1917—1918 年前后,李叔同在与刘质平的来往信件中,已经流露出将要皈依佛门之意。1917 年1 月,他给刘质平去信说:“鄙人拟于数年之内,入山为佛门弟子(或在近一二年亦未可知,时机远近,非人力所能定也)。”同年3月给刘质平的信中,又说“所藏音乐书,拟以赠君,望君早返国收领……所藏之书物,近日皆分赠各处”,之后还提及:“音乐书前日已挂号寄奉。”⑩《致刘质平(一一通)》六、八,载郭长海、金菊贞编《李叔同集》,第205、206页。可见在准备离开凡俗之时,李叔同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对音乐教育的责任,未能割舍对于学生的至爱。

1918年7月初城东女学音乐会节目单内容

(三)师生协力,音教表演显身手

1918 年,刘质平完成在日本的学业回到上海。据他回忆:“第三天,李老师与杨校长一同到旅店来看我,要我去担任(城东女学)艺术科音乐课程,当日就去,隔日上课。”①转见孙继南《一份残存的珍贵音乐教育史料:刘质平“文革日记”解读》,第15页。从师长与校长抓紧时间同去探望,以及学校排课的急切可见,城东女学真的是求贤若渴。此后一段时间,李叔同与刘质平师徒二人,一同在城东女学执教了一段时间。他们在业务上的合作,我们从报端可见。

……南市竹行弄城东女校,定于古历本月二十七八九日开会,已志本报。兹悉是数日,该校所奏音乐,如西洋音乐家……名曲,经音乐家李叔同选编歌辞。又有该校文学教师胡朴安编辞,音乐教师刘质平作曲。末演惨剧亡国恨。会场中并陈列各种书画发售……②《各学校消息汇纪》,载《申报》1918年7月5日,第11版。

《申报》对该校音乐会连续报道。对上述音乐会节目,报纸对上下半场演出均有登载③见《各学校消息汇纪》,载《申报》1918年7月6日,第11版。,笔者据其将节目内容整理如表格。

从此次城东女学音乐会的节目安排可见,由李叔同和刘质平师徒二人所创作的独唱歌曲和合唱歌曲,共有九项之多。他们的这些词曲作品,不仅在音乐会上占有很大的分量,也通过歌曲内容和曲调,充分显示出师徒两人的艺术风采。作为城东女学的音乐教师,他们的音乐作品是音乐会上的重要节目,既丰富了这场音乐会的艺术舞台,也成就了该校音乐教育的声望,为音乐会的成功演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李叔同之后的离职虽然是一损失,但刘质平的加盟使该校的音乐教育依然得到支撑,城东女学的艺术教育在上海当地长期得到较高的口碑评价。

李叔同对于音乐艺术的热爱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既有家庭与环境影响,也因其自身的仁爱本质。在面临社会灾难或学生遇困之时,李叔同能够克己为人,付出了身为师者的无私之爱。李叔同在上海城东女学兼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材料所见,李叔同在该校的教学与文化活动非常丰满与丰富,足见其与该校的不解情缘。在李叔同将要远离尘世皈依佛门之前,仍积极联络爱徒刘质平,从拉他归国后到该校任教一事,可见他对城东女学既倾情又负责。从该校音乐会节目可见,他们师徒频频奉献作品,无疑给予青年学生许多激励与鼓舞。由此笔者认为,当时的上海城东女学,通过李叔同的才华,扩大了艺术影响,收获了价值不菲的文化遗产。这是李叔同对城东女学的奉献,也表现出他对音乐教育的眷恋与至爱。

猜你喜欢
女学城东李叔同
综合活动:等等,绣球花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弘一法师的账单
赞乡村女学霸王心仪
从清末新政看四川妇女地位变化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城东早春》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
从女学到女界:晚清广州女性群体的发展脉络
“女学热”:是智慧课堂还是愚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