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韦 李丽 赵敏云 戴必辉
【摘 要】《水处理实验设计与技术》是给排水专业的必修课,旨在让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应具备实验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本文根据研究型给排水专业人才的特点,探析如何在本科阶段的实验中开展教学以锻炼学生创新研究能力并提高综合素质。本文目的在于帮助本科生较为平顺地过渡到研究生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也为本科毕业后意向从事研究型工作的学生提供学习方法,为我校给排水专业人才的未来发展指引方向。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区别之一是接受文化程度和科研能力的不同。在教育部提出实施“质量工程”后,部分高校意识到了拔尖本科人才和研究生培养衔接的必要性,但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不尽人意。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科研教学能力。本科生实行基础教育,研究生实行专业教育,断层式的培养方式并不适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把本科生、研究生两个教育阶段相互联通、相互融合,各取所长,通过全新的培养模式,才能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适应能力。本文将从三方面给予建议,供开设给排水专业的高校参考。
一、实验+实践
(1)教师可酌情选择几个课题,发布在班里供学生参考,并对专业学生开放实验室。此种方式最大化地利用实验室,不单单将其用于辅助理论教学,对规划考研或意向从事研究型工作的本科生提供一个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再者,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普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环境因素导致就业竞争日渐激烈,优胜劣汰早已是公认的市场准则。因而,部分大学生刚入学便开始考虑本科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他们知道课堂的纯理论教学早已不能满足对研究型工科人才的培养,只有跳出课本,厚积薄发,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优秀本科人才。所以每到期末,都有学生申请留校,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实验愿望。因此,在假期开放实验室,可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及创新精神,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2)实验室不能只作为辅助理论教学的工具,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科研效益,让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首先,学校等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利用一切学校资源在实验室学习做科研。其次,在实验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让学生提前接触到实实在在的项目。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可成立项目实验小组,参与市场上有关水处理的科研实验项目【1】。另外,适当开展可行的盈利活动,不仅可获得一些经济收入,更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参与生产实践并找到兴趣所在,为毕业后的去向更加坚定了方向。
二、考核内容和方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内容多为《水处理实验设计与技术》的几个重点实验,考核方式多为撰写实验总结。实际上,实验室仪器种类的不完备、仪器本身的精准性、药品材料的安全性等外界因素,使得实验本身不能照搬教材编写的实验步骤及结论。往往多数学生原模原样照搬教材内容,实验操作敷衍了事,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
(1)考核改革后分为3部分【2】
1)实验的迟到率、早退率和预习工作(对原理的理解、操作步骤顺序等)的完成情况。两者各占总成绩的10%;
2)实验过程中考查“实验态度、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仪器设备使用是否正确”,占总成绩的30%;
3)进行数据的记录、整理、计算及思考题完成情况并及时上交实验报告。可增加课上提问部分并由实验教师统一解答,根据问题内容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情况,占总成绩的50%。
(2)新增考核加分项,各占5分,计入总成绩。
1)引入项目式教学提升综合能力。首先,专业老师筛选出和专业前沿相关的课题项目,同学们自愿选择感兴趣的一项并组好队,各组选好组长。项目的选题、实验设计方案到项目实施由小组成员独立完成,专业教师只负责解答超前问题并观察小组成员的表现。各小组根据选定的项目内容资料分析,制定出详细的实验计划,组长按照计划进度定期向专业老师汇报试验成果,成果获得老师认可后可进入下一阶段的项目实施。为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购实验材料、调配试剂、仪器检测、数据分析、报告总结等任务合理分配,各司其职,由团队合作完成。通过此种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将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这种方法不仅创新,避免了实验项目的千篇一律,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关键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完成项目的能力。
2)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并尝试撰写论文
老师向学生提供讲座、学术交流的渠道,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学。课外可向学生推荐专业相关的文献,鼓励学生多在图书馆查阅学习专业知识。尝试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在班级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使具有基本素质条件的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学研究中。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能进一步了解科研的工作程序和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三、“传统课堂”向“新课堂”转变
(1)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学生可在雨课堂、荔枝微课、慕课等网络平台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技能,老师的教学课件也可发布在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后巩固复习。
(2)实施高校专业联谊,教育基地共享:给排水专业应每学期都组织参加学术讲座、科研活动、参观实习或是跨校专业联谊,有利于促进学术交流,增进校间友谊;另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校外教育基地可实行共享。校外基地联系好后,拔尖本科生与研究生可同时获得校内校外老师的双重指导,有利于本科生开拓视野、培养思维,有利于研究生定位研究方向,双方共同进步,缩小培养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断层问题。
(3)组织直系学生交流会:学生从入学起,老师就陪伴左右,长久以往,学生对老师的谆谆教诲耳熟能详,难免有点厌烦情绪,成长后,更是有了很多特立独行的看法,甚至自认为与老师家长有些代沟。所以建议由年龄相差不大的直系毕业生或即将毕业的学生代替讲述对学习、生活、工作有帮助的建议,这样更能吸引没有太多经验的在校生。已畢业的学生去处各不相同,工作离母校较近的可以抽空返校为下一届介绍专业近况。即将离校的学生可以介绍实习中要注意的问题,对大学生活的感触。考研成功的学生可讲述优秀高校的故事,自己的考研经历和学习方法,吸引鼓励更多同学考研深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处理实验设计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研究生深造学习能力的强弱以及本科生毕业后的工作选择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融入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通过“实验+实践”、考核内容和方式改革、传统课堂的转变三个方面来缩小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衔接不当的问题。虽然本科院校的资源配套各有差异,但我们期待《水处理实验设计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在培养研究型给排水专业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秋丽,李秋霞.水处理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02):108-109.
[2]汪爱河,张伟.《水处理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09):17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