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钰
【摘 要】“擦擦”造像艺术的历史久远,从依附佛塔成其“内饰”逐渐发展成为既可装饰于大型佛塔之内,也可独自存在的雕塑造像艺术。在方寸之间尽展其精巧细腻的造型风格和丰富的种类。因其符合信众所需,逐步藏传佛教艺术中存在数量最多,流传最为广泛的雕塑种类,为信众提供易于修行的法门。
【关键词】“擦擦”造像;泥质“擦擦”;修行法门
一、“擦擦”造像在藏区的发展
“擦擦”造像艺术是藏传佛教众多艺术种类中的一种,以制作方式来讲可称其为‘脱模泥塑,是指用特殊模具制成的各种类型的小型泥佛像等宗教艺术品[1]。藏学家杜齐教授在《西藏考古》一书写道:在塔内存放“擦擦”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古印度的石版塔肚存放圣物的风俗习惯......与佛塔密切关联[2]。藏文史料记载,在公元1034年—1054年这十二年间印度高僧阿底峡访问西藏,朝拜了三个圣地,在叶尔巴寺居住了七年。布敦大师(公元1290年——1364年)的传记中有一段记载说阿底峡曾经在夏鲁岩窟内居住过,在石窟内有小佛龛里摆放具有誓愿法力的泥制‘擦擦。阿底峡大师经历传说中记载了他从印度带来了“擦擦”印模,并在他访西藏期间制作了“擦擦”成品的事迹。因此,“擦擦”造像在藏族地区产生和发展与阿底峡大师有着紧密的联系。
符合佛教礼拜的仪规和要求,在修筑的佛塔之后,必须在佛塔的塔基或塔腹中装藏刻有经文和咒语的陶制“擦擦”[3]。因此“擦擦”起初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附在佛塔之内的,做为大型佛塔和大佛像腹内装藏使用的小型佛塔而存在。所以“擦擦”造像艺术的产生与佛塔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内饰”的地位逐步的独立出来,逐步形成为藏族地区独特的艺术种类和艺术风格,受到藏族地区信众们的喜爱。
二、“擦擦”造像分类
就目前藏区流行的“擦擦”造像来看,可以从制作材料上大致划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是泥制“擦擦”。这种“擦擦”成本最低,在藏族地区也最为常见。第二种“擦擦”与泥制“擦擦”有些类似,是在泥土中掺入圆寂活佛的骨灰制成。第三种“擦擦”也称为“布擦”。是在泥巴中加入处理活佛法身时的血水,再搀和盐巴与一些名贵的药物融合制成。第四种“擦擦”也称为“药擦”,一般是由寺院里的藏族医师制作,在“擦擦”中加入藏红花、玛瑙等各种名藏药物。这类“擦擦”除了具有物质和精神寄托的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医疗功效[4]。
以上四类“擦擦”都是具象的,能摸的着看的见。在制作完成以后要有授放仪式,需要请来寺院的喇嘛诵经加持,举行开光仪式,否则就意味着信众不能通过它达到祈福和修行的目的。第五种是“风擦”和“水擦”,较为特殊。人们认为,手持“擦擦”模子迎着风一拍,与模具接触的那部分便是佛的形状,佛存在于风中,此即为“风擦”完成了;“水擦”与“风擦”相似,区别是它完成于水中。“风擦”和“水擦”是无形的佛,他们只存在于信者心中。
坐落在达扎寺中的达扎书院二层展览厅中摆放了一些“擦擦”佛像及装置“擦擦”的佛阁,有时也用轻便小型可以随身携带“嘎乌”装置,将擦擦安放于内一是可以随时随地的观想禮赞,二是可装置“药擦”,平时也可为做护身佛,功能与护身符等同,佩戴在身上以抵挡邪气,但遇突发疾病时,据说也可缓解病痛。
三、泥制“擦擦”
扎雅.诺丹西绕在《西藏宗教艺术》一书中介绍了“擦擦”造像上浮雕纹饰的形成过程:造像上的的浮雕纹饰是用硬模挤压而成的,或是用单面凹凸模子压制而成[5]。泥质“擦擦”的制作步骤并不是简单的将准备好模具印在泥巴就完成了,而是在整个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伴有对佛的信仰与尊崇。换言之,印制“擦擦”不像孩童玩泥巴那样无精神目的纯粹手工,而是需要在制作的整个过程中都怀有虔诚的心。
在早期“擦擦”的制作者中多为居无定所到处朝圣和讲述佛法的游方僧,和经常活动于通往神山、圣湖的路口或转经路上的佛教徒们,他们生活贫苦,便虔诚的为四方朝佛的信众们制作“擦擦”佛像,一是为今生的自己多积攒一些善业,二是视其为一种谋生的手段[6]。如今擦擦的制作队伍中有着心怀有虔诚信仰的平民,他们多是制作陶制泥擦。选用具有粘性的红陶泥巴,并在按压成型的泥塑背部印上“六字大明咒”,搜寻这六字大明咒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到由它们构成的一个精神上的良性循环[7]。当造像从模具中扣出来在木板上之后,制作者会对其边部进行仔细的修饰。“擦擦”造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佛身、佛心、佛口,这种象征意味着可以把修佛人从无名生死烦恼中指向以佛身、口、意为表征的光明本性[8]。因此每制作一个泥塑,都是在向佛行礼。
四、“擦擦”为信众提供易于修行的法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艺术定义为“理念的感性呈现”。他认为,就观念的传达而言,艺术恰如普通的语言,唯一区别在于,艺术既能诉诸理性,更诉诸感性,它特别擅长这种兼容并蓄的方式。这就是说有时宗教需要艺术为其传教提供服务。在人们知识水平较低的地区,抽象的文字表达会给信众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时就需要借助具象的宗教艺术品的存在,具体的、真实的存在于信众的面前,“擦擦”造像艺术便为藏族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易于修行的法门。“擦擦”造像因受信仰者的推崇而成为藏传佛教艺术中存在数量最多,流传最为广泛的雕塑种类。“擦擦”受到信仰者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作“擦擦”所需的器具易得,制作过程简单。制作“擦擦”所需的模具小巧方便携带,泥巴随处可见,使的“擦擦”塑像很简便的被制作出来;再着,“擦擦”造像符合了一般平民信众的信仰需要,即在花少许钱财的同时就可供养佛菩萨,以求善业功德。因其能够为普通信众提供一种易于修行的方式,使得“擦擦”造像比其它的佛教塑像更容易受到广大信仰者欢迎和接受。
信众们之所以对“擦擦”造像膜拜、祈求庇佑的主要依据,是来自于他们对神灵有所祈求的心理,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礼佛方式来赢得神灵的欢心并赐福于他们[9]。所以无论是“擦擦”佛像的制作者,还是持着“擦擦”祈福的信众,都是人们借以跨越日常生活中的困惑与危机,找寻“精神宁静港湾”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桑吉扎西:《方便的修行法门—擦擦艺术的源流与艺术特征》[J],《佛教文化》2006年第1期,86页。
[2]G.杜齐:《西藏考古》[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桑吉扎西:《方便的修行法门—擦擦艺术的源流与艺术特征》[J],《佛教文化》2006年第1期,88页。
[4]屈波,王丽娜:《藏传佛教擦擦艺术的类型及其它》[J],《艺术.生活》,2007年第3期,74页。
[5]扎雅.诺丹西绕著,谢继胜译:《西藏宗教艺术》[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
[6]桑吉扎西:《方便的修行法门—擦擦艺术的源流与艺术特征》[J],《佛教文化》2006年第1期 ,94页。
[7]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第八章。
[8]汤绍波:《论擦擦的审美意象与核心宗教功能》[J],《故藏》(擦擦鉴定专题)2016年10月,137页。
[9]吕春祥:《“擦擦”艺术造像的功能性特征研究》[J],《美术史论》,2008年第4期,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