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
【摘 要】“革命”一词,原本特指新兴势力对旧政权、既有专制势力的颠覆,以彻底推翻和消灭为目的,实现权力的更迭和制度的重构。这一概念在社会制度的更替问题上,仍然有适用性,因为它符合一般规律。马克思亦认同暴力在革命中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革命”的狭义内涵。但是马克思并不认为暴力是唯一的途径,暴力或是和平,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的不同选择。他的思想有强大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无产阶级斗争;马克思;革命观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最动荡的时代,欧洲大陆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各个方面的生活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各以及一切领域。导致了政治革命的爆发频繁,这也是当时的欧洲大陆的又一特点,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很深的矛盾。因此,马克思对革命才有了更加深刻和透彻的理解,其革命观的思想有强大的现实依据。
一、工业革命对马克思革命观的影响
1849年,英国是世界工业革命的中心,世界工业产品的生产地,世界先进生产力的输出地。正是这个时候,马克思迁居至英国,他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工业革命不断发展,开始蔓延至欧洲其他国家,欧洲大陆进入了产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发展迅猛,产业革命直接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进步,也影响着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因此发生改变。
两大对立阶级由于产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而产生——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下,阶级矛盾不断激化,这给无产阶级工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因此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三大工人运动,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不但提出改善经济的要求,更提出了独立的政治要求。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为马克思革命观的建立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无产阶级斗争对马克思革命观的影响
马克思的革命思想是与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以及无产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的。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资产主义制度,罕有无产阶级斗争的情况。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也不断壮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盲目生产,使得广大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过低,商品生产严重过剩,大批工厂倒闭,市场混乱,导致经济危机爆发。1857年的经济危机,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了大规模的罢工斗争。1871年的法国巴黎公社运动的影响最深远,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巴黎公社最终失败了,但是其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运动起到重要影响。在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发展的初期,无产阶级并不具备和平合法斗争的条件。因此,马克思认为,暴力革命才是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唯一的出路,他也没有否定和平过渡的方式,如果具备合法斗争的条件,那么和平的革命方式也是可以采取的。
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垄断企业和跨国公司,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资产阶级为缓和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和让步,给予无产阶级一定的社会保障。工人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但是在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存在的社会中,矛盾并没有得到消除,无产阶级始终处于被剥削的地位。想要实现自身及全人类的解放,就必须进行无产阶级斗争。
三、马克思革命观受到的来自其它各国社会革命的影响
欧洲大陆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取得了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地位,从而主导起了世界经济。与此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凭此支撑欧洲大陆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取得了支配地位。
欧洲社会革命发端于英国,彼时该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且日益成熟壮大的资产阶级,通过法律手段成功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赢得了同封建专制的斗争,藉由君主立宪制保证了这一斗争成果。美国的社会革命同样源于资产阶级的利益受到专制的侵害,这种侵害来自英国殖民者。第一步,打响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扫除了上层压迫和经济发展的阻碍,但这并未彻底实现美国的变革。尽管独立战争为整个拉美解放运动掀起了高潮,但奴隶问题的悬而未解,依旧限制着资本主义的前进。于是,南北战争爆发了,分属两种大相径庭的经济模式的南北方用高昂的代价为美国确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
另一个欧洲强国——法国,其变革爆发于“攻占巴士底狱”,由此迎来了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作为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人民的信条和革命的纲领,宣扬人生而自由,权利平等,共享国家主权,这无疑顺应社会变革的大势,亦有力地依靠广大劳动人民抵制了封建阶级的专制。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论调有明显的局限性,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控制者,资产阶级借此获得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诚然如此,法国大革命仍然不失为人类社会变革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盖因其醒民众自由、民主之意识,传播天赋人权之思想。
上述三国的社会革命,土壤不同、程度不同,卻都建立了特点鲜明的先进政治体制。因此,毫无意外的成为了时代的榜样,具有地缘优势的欧洲各国,在资产阶级力量成熟的条件下,纷纷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稍显特殊的是地处亚洲的日本,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接受并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国家富强。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过程,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和不同阶级力量变化的结果,必然伴随阶级斗争。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迫使人类社会在世界范围内接受资本主义制度,其方式和能量都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包括血腥殖民、世界大战,为之付出的代价无法估量。马克思从中意识到了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但也从对代议制政府的研究中看清了真正的民主必无法存在于资产阶级利益至上的国家和政体当中。纵然获取了国家权力的是资产阶级,但人民群众在法国大革命中展现的力量,使得马克思深信,无产阶级革命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规律,必须消灭资本主义,代之以人民的无产阶级专政,其手段即为人民的革命。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具有新时代背景,是自身国情下的创造性改革,致力于解决全面发展和局部差异之间的矛盾,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最终目的。为此,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协调进行、有序促进、系统建设,使社会制度的各有机部分实现整体完善和发展。这正暗合了马克思赋予“革命”一词的广泛内涵,是对局部和全局的矛盾的解决过程,是否定,也是扬弃,是有中国特色、有总体规划、标本兼顾的多维立体改革。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德)赫斯,《巧动的哲学》 《赫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9页.
[3] 马强强,关晓丽,《革命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轴心——塔克对经典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深刻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4] 孙讳霞,《论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5] 周保飞,《从革命观到科学发展观》[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化会科学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