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舒曼 刘俏含
【摘 要】严羽《沧浪诗话》的核心观点是“妙悟说。严羽针对江西诗派的弊病,将中国禅宗文化引入诗学领域,提出诗歌是靠“妙悟”来领会和掌握的,创立了“妙悟说”,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文章主要从“妙悟说”的立论基础、思想来源、以及妙悟的途径和方等方面分析严羽“妙悟说”。
【关键词】妙悟说;江西诗弊;以禅喻诗;熟识;熟参
《沧浪诗话》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的著作,集中概括了宋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重要的问题,并依据宋代以前诗歌发展的经验,结合宋诗,尤其是江西诗派出现的弊病,系统概括了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规律,有着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创新性,在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尤其是明清诗学影响颇深。《沧浪诗话》的核心观点是“妙悟说”,严羽认为,“妙悟”是创作与理解优秀诗歌的根本方法和最佳路径。
一、“妙悟说”的立论基础
“妙悟说”是严羽针对江西诗派的弊病提出的。两宋时期,理学思潮浸染了宋人思想的各个领域,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层面,作为宋诗主流的江西诗派受其影响很大,这直接体现在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中。江西诗派倡导诗人具有丰富、理性的人生体验,深厚的知识理论储备,他们把诗歌当做一种具有自身存在、发展规律的客观事物来研究,想要通过一种理性的方式把握诗之“道”。他们在诗歌创作技巧上下功夫,从文字入手,提倡“点铁成金”;从音节入手,讲究字斟句酌;刻意堆砌典故,使用成语,做到“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议论,成段以致通篇地以说理取代诗情画意的表现。这种诗歌创作理念无疑有其弊端,过于注重诗歌作品中抽象的说理议论,忽视了情感的表现以及意象、意境、诗意等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当时许多士大夫文人批评江西诗派罗列典故、卖弄学问,“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轻视文学的审美功用,对诗歌创作产生极坏的影响。严羽在《沧浪诗话》的附录《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明确说道:“仆为《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 【1】251可见严羽的“妙悟说”是针对当时风靡的江西诗派的弊病提出的,是有具体针对性的。
严羽针对江西诗派病源,认为学问与理义都不是诗之根本,不能代替诗歌本身。自古以来,诗歌承担着的就是表情达意的职能,而语言文字不过是提供给读者通往诗歌世界的路径和指向,诗歌的本体主要在于人的内心,所以对诗的追寻,就一定要挣脱语言文字的束缚,从而上升到其本体的境界。但是,“妙悟说”也并非要取消语言文字在诗歌中的位置,严羽把音节作为“诗之法”的五要素之一,他并没有偏废语言文字的意思。而他之所以认为宋人诗歌不及汉、魏、晋、盛唐,是今人“不问兴致”,盛唐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1】144。这又进一步表明严羽批评江西诗派在语言文字上所下的功夫时所针对的并不是质上的,而是量上的。
二、“妙悟说”的理论来源
“妙悟”一词是严羽从禅宗中借鉴而来的。在《沧浪诗话.诗辨》第四则中严羽提出:“论诗如论禅”的观点。在附录《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又称:“以禅喻诗,莫此亲切。”并且强调“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天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的来者。” 【1】251可见严羽“以禅喻诗”的思想。严羽看到了禅与诗有许多想通的地方,因此他引入禅宗中的“妙悟”一词来说明诗歌创作应达到的标准。
佛教中的“妙悟”本是指对佛教玄奥之道的妙解彻悟,严羽借此为透彻诗道之悟来立论。禅宗中的“妙悟”一词丁福宝的《佛学大辞典》译为“殊妙之觉悟”。佛家在五祖弘忍之后发展成南北两宗,北宗主渐悟,认为要想入道成佛,就必须在平日里修行克己,做到离垢趋净。南宗主顿悟,要求不滞于物,顺其自然,回归到自我的内心寻求智慧,“悟”了即是佛。【2】所以冯友兰先生说,“从逻辑推论的认识,转到直观、直觉的认识,是认识的一大转变,必须一下子完成,这就是佛学所说的‘顿悟。” 【3】224禅宗强调直指本心,无需向外寻求,不假分析思虑,严羽则将其应用到诗论中,强调“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1】12就是说“悟”须从内心本色悟起,诗的悟要从内心着眼,从本源开始分析领悟其诗意和诗境。他把“悟”作为品诗的核心所在,把“悟”作为论詩的当行本色,形成了《沧浪诗话》中“妙悟说”的美学理论。
三、“妙悟”的途径和方式
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严羽亦指出了“妙悟说”和“禅悟”有相同的要求。在佛教看来,只有正确的识见和认知,才能够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教义,达到修行的最终目的,假若被“外道蒙蔽其真实”,则会进入歧途,导致“不可救药”“终不悟”的后果。学诗、作诗、用诗、赏诗,也应该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才能走上正确的路径。
妙悟者应通过长期的参悟,从而获得关于诗的灵感。诗人通过熟读,体味其中蕴藉深沉、圆融无碍的韵味,从而熟识历代诗歌,进而达到“透彻之悟”的境界。即严羽所说的“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熟识之后,要达到“熟参”。《沧浪诗话.诗辩》云:试取汉魏之诗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之诗熟参之,又取大历十才子之诗熟参之,又取元和之诗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熟参之。”一口气连用了十个熟参,可见在严羽看来“熟参”是妙悟者获得“妙悟”所不得不走的一段漫长的路。非“熟参”“无以言诗”,非“熟参”“无以做诗”,更谈不上做什么好的诗歌了。通过“熟识”、“熟参”历代诗歌作品,领悟古代诗歌那种蕴藉深沉、余味曲包的艺术境界,品味诗歌内在的韵味和情趣,进而“悟入”为诗识,在某种意义上讲,“妙悟”不是基于逻辑思维的理性能力,而是基于意象思维的感受能力:“妙悟”不是基于概念思维的理性抽象,而是基于经验思维的直观体验:妙悟不是基于生活的现实关怀,而是脱离现实的逍遥精神。【4】 “妙悟”则是在“熟识”和“熟参”的基础上,经过内心的观照和领悟,继而达成的种豁然开朗的境界。“妙悟”是比“悟”更高的境界,如果说“悟”是参透了盛唐名家的作诗之道,那么“妙悟”在于它不仅仅在诗人的脑海或者内心停留徘徊,而是通过- 种非理性逻辑的、审美艺术的方式对生命存在的诗意感受和对诗歌艺术形式融合起来,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5】但是,严羽也指出,“顿悟”主要与人的天资有关,纵使做到了“熟知”和“熟参”,也并不一定会达到“妙悟”的境界,“顿悟”正如打开了通往“妙悟”的大门,要真正达到“妙悟”的境界,还需慢慢修习,不断累积,习禅与学诗都需要通过一个博采力索的过程。
综上,“妙悟说”的形成并不是偶然得来的,它是严羽针对江西诗弊借用禅宗中的观点得出的诗论主张。“妙悟说”强调诗歌创作中诗人的积累和顿悟,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推动中国古典诗论在对诗、禅、韵的追求中不断走向成熟。
注释:
【1】(南宋)严羽著,郭绍虞注释:《沧浪诗话校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年版
【2】李洁 刘建平 《沧浪诗话“妙悟说”的审美价值》 美学史研究 2015.11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4】邓依情《《沧浪诗话》的审美思想研究》 文史探源 2017.6
【5】吴昊 《“兴趣”与“妙悟”--严羽《沧浪诗话》诗学体系的建构》{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