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就是情商高吗

2019-07-24 10:33胡谍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科学主义理性主义情商

胡谍

【摘 要】“五四”以来科学、理性一直是中国人乃至人类追求文明与进步的目标。因缺少另一端的张力,科学、理性已泛滥为“科学主义”和纯粹理性,导致了科学的傲慢与理性的狂妄。本文唤醒人们对这一误区的关注,从另一端来救济科学与理性的弊端。

【关键词】科学主义;纯粹理性

通常,人们把面临大事有静气、泰山崩于前而不眨眼看成情商高的表现,认为情商高的人就是克制、自律、能压抑情感服从需要,也就是认为情商越高越理性。加之,近现代以来,科学战胜宗教,为人们普遍信奉。支撑科学的,正是理性。因此,人们越崇尚科学,越追求理性。理性也成为情商高的标志。本世纪以来,科学的傲慢和理性的狂妄已经结出了许多恶果,有必要大聲疾呼,走出误区了!

一、科学的傲慢

“科学”一词可从两方面解释。作为学问的科学和作为思维方式的科学。作为学问的“科学”主指自然科学。作为思维方式的科学,指合符逻辑和规律、具有真理性因而是正确的。以此为基础的观念或思维方式,称为科学精神。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就是这种科学精神。以致我们言必称“科学”:说你的思维是对的,就冠以“科学思维”;说你的思维不对,则戴一顶“不科学”的帽子;乃至于你的想法、观念、做法,都可以用“科学”“不科学”来区别正误,判断高下。一旦被定义为“不科学”,则错误、低劣、荒唐、无理,永世不得翻身。我们甚至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今天的种种难题、缺陷、不如意、不理想,都因为科学不发达所致,只要科学发达了,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

作为学问的科学,被视为万能,被人们无限崇拜,当然就狂妄傲慢起来。居庙堂之高,就想:环境污染算什么?先污染,后治理,反正有科学。资源枯竭算什么,科学还可以发现新的能源,只要科学发达,能源有的是。处江湖之远,就想:炒菜不好吃是不懂科学,身体不好是不懂科学,带娃带不好,是不懂科学。一旦科学,全都解决。

我们从相信科学,到迷信科学,再到夸大科学,最后深信科学万能。

这条科学主义的不归路,是如何走出来的呢?

科学与迷信对立,始于人类早期,经中世纪搏杀,至近代科学完胜。

人类之初,天人不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一半由经验,一半由想像。至古代文明时期,人们逐渐体认到天人两分,开始怀疑神话、传说,注重自己的经验,开始探求现象背后的规律。到中世纪后期,哥白尼天体运动说,可算近代科学精神的开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又推进了科学精神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又把上帝拉下神坛。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科学诞生和工业革命,神学节节败退,科学大获全胜。从此,不仅自然科学独霸神坛,而且科学带来的巨大成就和实惠也让科学精神迅速普及,乃至于整个现代文明都飘扬着科学的旗帜,由科学精神的狂迷,进而至于科学主义。

上世纪中期以来,科学的负面影响逐渐暴露。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物种灭绝,气候恶化,恶病蔓延,给了科学主义当头棒喝。从上世纪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敲响了资源枯竭的警钟,美国自然主义小说《寂静的春天》又拉响了环境破坏的警报,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的傲慢必然带来人类的灾难。于是,人们著书立说,发表演讲,游行集会,抗议滥用科学;许多国家出台法律对科学的任性加以限制;许多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走进教堂。现在,狂奔的科学主义马车才被刹住。

但这是在西方!

比西方文明慢了半拍的中国,此时正好赶在科学主义这个点上。从完整意义上讲,中国古代没有狭义的科学,自然科学这门学问被称为“格致”,包涵在伦理之学中,没有独立发展起来。直至“五四”提出“德先生、赛先生(science)”,科学方正式登场。经过百多年的倡导、普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中国人才被植入了科学精神。当代中国正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之中,刚刚尝到了现代工业的甜头,对科学的迷信还没有被唤醒。处于享受科学盛筵的狂欢中的中国人,来不及认清科学的傲慢。

二、理性的狂妄

科学的背后是理性,因为科学是理性思维方式的结果,理性的精华是科学。科学的傲慢是理性的狂妄的延伸。

理性是人类认知内外世界的一种态度、方式和取向,其特色是突破感性直入事物内部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主要方式有抽象、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演绎等。

与之相反的人类另一种认知方式是感性方式,这种方式看重感觉、知觉、经验。

代表理性、感性两大方式的哲学流派从古代就开始对立。

理性主义古代以毕达哥拉斯和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为代表,主张撇开事物的现象把握其本质和规律。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再经过中世纪理性主义,到黑格尔时,近现代理性主义已经雄霸西方思想界,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

与之对立的感性主义虽也有自己的传统,但一直难居主流。这一派从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古希腊智者哲学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开始,经中世纪有名言“理性是激情的奴隶”的休谟发展,再到近代大哲学家康德,频频发声,也始终未成主流。即使以《纯粹理性批判》闻名的康德,终其一生,其实也是一位理性主义者。

到了现代,理性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激发了对手感性主义狂飙突进。从尼采、叔本华、柏格森把意志、情感、欲望和生命冲动奉为人的本质伊始;到弗洛伊德把人的所有行为包括理性行为都归为里比多的发动,而里比多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再到萨特的存在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感性主义一举夺得了哲学的主阵地,代替理性主义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但是,感性主义这一脉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一则因为尼采、叔本华、柏格森哲学曾被某些人信奉而被定为反动,再则因弗洛伊德泛性论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不容,致使理性主义在中国一枝独秀,称王称霸。

理性主义鄙视感觉,贬低情感,排斥宗教信仰,视感性主义为幼稚肤浅,宣称只有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把理性的功能夸大到无限。至此,理性主义取代上帝登上神坛,睥睨万物,傲慢狂妄。

三、理性与人格

最近网络冒出一新词“理性愤怒人格”,可见中国人对理性的崇拜到了何种地步。愤怒即情绪,即感性,本就与理性对立,何来“理性愤怒”?当“愤怒”都可以冠以“理性”而获得肯定时,理性便已成为正确、适度、合理、科学的代名词。反之,所有愚昧、冲动、失控、情绪化都冠之以“不理性”。一旦贴上“不理性”的标签,崇高的信仰就被贬为迷信,高尚的情感被视为幼稚,高峰体现被定义为可笑,激情被目为不成熟,感觉被判为不可靠。

我们的父母,更是把理性奉为培养孩子的标准,把理性等同于成熟,争相把孩子培养成理性、聪明的人。

殊不知脱离感性的纯粹理性是多么可怕。

首先,人类的理性永远是有限理性。不管人类的心智发展到何种程度,理性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可能不出错。妄图用理性支撑的科学驾驭一切、控制未来,便是理性的狂妄。

其次,理性与功利相联系,容易导致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性的特点是权衡利弊、趋利避害。这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取向,必然导致对不计利弊的崇高的远离,对不讲功利的信仰的背弃,对“无用之用”的“大用”的贬低。长此以往,“朝闻道夕死可矣”“论是非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时”的孔颜人格将荡然无存。

再次,理性主义缺乏美感。理性的观照和理性的思维聚集于事物的本质、规律,忽视和贬低事物的形式,必然导致对审美的轻视。在理性主义看来,月亮里没有嫦娥,桂花树也不过是環形山,一轮生动活泼、充满诗意和故事的月亮,只不过一个冰冷的星球。以一双理性的眼睛看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不过是H2O;“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的美女不过是碳水化合物。

最后,理性主义排斥情感,尤其排斥激情,人永远处于得失成败的算计中,亲情看利弊,爱情计成本,尊严被辱不敢怒,恋人在侧不敢爱,人前人后麻将脸,群居独处套中人。

如果把理性视为成熟,把孩子培养成理性人格,那你的孩子可能功成名就,但永远不会幸福。

成熟的人格是理性感性比例合适、结构完善的人格。埃森克把人格分为敏感-不敏感、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两个维度都居中才是成熟人格。任何一个极端都是可怕的。过度感性的人是冲动人格,过度理性的人是冷酷人格。

父母们注意了,那种过度听话的孩子,可能是过早理性、过度理性的人格,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超我(道德的我、父母的我)太强、本我(本能的我、儿童的我)太弱。这种孩子的听话,要么出于恐惧,要么出于讨好,要么缺乏安全感。理性得丧失天性和童真的孩子,才是最可怕的孩子!

猜你喜欢
科学主义理性主义情商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假情商”太高
反科学主义与“世纪末”文学的“时空”意识重构
“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五四文学
低情商的6个原因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法治评估中的科学主义:反思与扬弃
浅析乌尔姆学院理性主义的来源
没有表达,哪来的情商?
论梁遇春散文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