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女性医护人员的健康隐患及成因分析

2019-07-24 10:33邓利虹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

邓利虹

【摘 要】女性医护人员是维护人民健康、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但该类人群因各种原因存在着发生健康问题的风险。本文梳理了相关文献,分析了生理特殊性、职业压力、社会评价、自身健康意识不足等造成女性医护人员健康隐患的主要因素,结合影响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提出以构建全面社会支持网络来促进女性医护人员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女性医护人员;健康隐患;社会支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各行各业的职业压力也不断增强。现代职业女性因在社会及家庭中被赋予的角色期待,往往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女性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自身,还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医疗行为,给医疗服务质量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潜在威胁[1]。因此,如何缓解女性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促进并保持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女性医务人员的主要健康隐患

女性医护人员已经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中的重要人力资源,但医疗卫生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从业者承受着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和经营创收的双重压力[2]。相较于男性医护人员,女性医务人员还要承担来自家庭、婚姻、生育等各方面的更多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中使其身心健康容易受损。另外,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导致包括女性医护人员在内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工作量普遍增加。长期负重、长时间站立或是搬运患者过程中用力不当等都会对女性医护人员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比如,激光、超声波的使用可能会危害女性医护人员的皮肤和眼睛,视屏显示終端甚至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增加流产等风险[3]。总之,女性医护人员在从业过程中不仅与男性医护人员同样面临职称晋升、人际关系、医患矛盾等方面的问题,还要应对来自生理、情绪、家庭等方面的困扰,极易埋下健康隐患。

二、影响女性医务人员健康的主要原因

女性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固定单一的环境中,职业压力大、夜班频繁、接触化学物等都会影响其身心健康[4]。归纳起来,影响女性医务人员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的特殊性

女性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文化层次都不逊于男性医护人员,在医疗服务、卫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可是,“男女”终究“有别”,女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殊性决定其在某些情境中始终处于相对弱势,尤其是在“四期”时期(生理期、孕期、哺乳期、更年期)。虽然,保护女性职工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非常明确,医疗行业也很少出现恶意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的案例。但是,女性医护人员的生理特殊性仍然不容忽视。她们凭借自身的医学知识能认识到“四期”的重要性,理应有意识地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回避辐射、过冷过热的环境或有毒有害的物质。但如果在岗,“救死扶伤”的天职却令她们往往无暇顾及自身的健康状况。

(二)工作重、压力大

多数女性医护人员都陷于超负荷工作的困境,普遍工作时间较长,需要值班、加班、上夜班,正常的休息时间和假期得不到保障。医疗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使得她们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胜任岗位要求和获得晋升机会。有研究表明,压力已成为女性医务人员所承受的一种职业性危险,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5]。超负荷、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会引起女性医护人员身体上的疲乏及心理上的紧张,常处于应激状态,当应激负荷过强或应激时间过长就可能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诱发各种疾病[6]。并且,女性本身情感细腻,对周围的事物更加敏感,面对生老病死、医患矛盾时情绪相较于男性也更易受影响。

(三)社会评价的不公

目前,“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依然普遍。无论是社会外在评价,还是女性自身价值观念,都将照顾家庭的天平自然的向女性一方倾斜。女性医护人员既要争做单位里的骨干分子,又要努力成为家庭中的贤妻良母。但是繁重的医疗工作、常态化的加班夜班等,使她们无法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家人身上,不能很好的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出现“爱心赠病患,无心顾家人”的局面。因此,她们自身会产生愧疚感,家人也可能会不理解或埋怨,最终导致家庭关系的恶化甚至破裂。另外,社会公众对医务人员的认可度下降,医患关系恶化,也导致女性医护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神经紧绷,身心健康乃至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

(四)自我健康意识不足

具有丰富医学知识的女性医护人员,疾病检出率却常高于非医务人员[7],其自身健康意识不足是原因之一。医疗服务的提供是一个持续跟进的过程,任务重、责任大的工作特点加上医患关系日益恶化,使医务人员往往对病患的健康情况特别紧张,对自身健康情况反而不够重视。对于女性医护人员而言,不规律的饮食、昼夜颠倒的作息在工作日和休息日都是常事,放松的方式多为购物、睡懒觉、棋牌类活动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少之又少,平日对健康体检也不太重视,“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方式方法不仅不能很好的调节女性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也会造成一些新的健康问题。

三、改善女性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对策

以往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人的健康关系紧密。社会支持是指个人通过各种关系获取资源以满足需求、解决问题,增进个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层面的维护和发展[8]。虽然学界对社会支持的概念和内涵还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弹性资源。因此,本文认为,在改善女性医务人员健康状况时可从社会支持方面寻找着力点。

(一)增强女性医护人员的正式社会支持体系

女性医护人员的正式社会支持是指其从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等正式组织中获得的社会支持的集合。目前的正式支持主要是政府、工作单位、女医师协会等为女性医护人员提供的法律保障、行为协调与舆论支持。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早已对女职工特殊生理时期的保护做了明确规定,为保障女性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但是,现有相关规定在医疗行业中的实际可操作性欠佳。因此,在强化女性医护人员正式社会支持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和完善法律支持, (下转第1106页)

(上接第1104页)尽早制定适合女性医护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客观公正的对待医务工作者,及时正确处理医患冲突,形成良好的执业大环境。另外,单位和女医师协会等组织作为女性医护人员正式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着长期缺位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提高领导的社会支持能够缓解紧张[9],个体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也越不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10]。所以,医疗机构和女医师协会等组织应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主动为有需要的女性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物质、情感、信息等支持,帮助她们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平衡工作与家庭、主动维护自身健康,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医疗服务中去。

(二)优化女性医护人员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

女性医护人员的非正式社会支持是指其从亲属、朋友、同事、同学等个人关系网络成员中获得的社会支持的集合。目前,亲缘关系、友缘关系、业缘关系是女性医护人员非正式支持的主要提供者。亲属作为最主要的支持提供者对女性医护人员的影响至关重要,提供支持的频率和类型一般都是最多的。良好的家庭支持能够为女性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帮助其缓解职业不适感并促进其最大可能的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如果核心家庭成员对女性医护人员的工作表现出不理解、不支持,就很容易让她们产生“自我角色冲突”,陷入家庭职责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难以平衡的困境。朋友和同事在女性医护人员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以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为主要支持内容。亲缘、友缘、业缘具有稳定性,能被受支持者充分信任,提供支持的力度较大、支持内容多样,但在支持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上具有局限性。所以,女性医护人员应在努力提高现有社会支持利用度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获取支持的渠道,建立起更加优质的社会支持网络。

综上所述,女性医护人员的健康不仅关系个人和家庭幸福,也与国民健康、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消除女性医护人员的健康隐患,促进其身心健康,可以从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上寻找着力点。这需要政府、组织、亲属等正式支持源和非正式支持源共同努力,为女性医护人员提供优质全面的社会支持。同时,也需要女性医护人员主动扩大支持网络和提高支持利用度,合理运用社会支持这种弹性资源,帮助身心恢复并维持健康完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邱春芳,林敏霞.某三级甲等医院职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05):284-286.

[2] 刘思彤.术中女性医务人员的健康隐患及安全防护[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3):3090-3092.

[3] Infante PF,Pesaak.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some occupatioal related disease of woman [J].J Occup Med,1994,36 ( 8) : 826.

[4] 俞文兰,孙承业.现阶段我国职业女性生殖健康问题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7,30(04):243-246.

[5] 刘群.沪近八成女性医护人员压力高于白领[N].上海中医药报,2014年3月7日012版.

[6] 李宏辉,刘秀芳,杨惠芳.慢性心理应激对机体影响及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7(12):1503-

1504.

[7] 詹洁,陈其英,张桂琴等.贵阳市某三甲医院女性医护人员健康管理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2):294-295.

[8] 王圣莉.乳腺癌妇女的社会支持策略[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2):88-94.

[9]wata N,Suzuki K.Role stress-mental health relations in Japanese bank workers:A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 1997, 40: 207.

[10] 孫红,任霞.女性医生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13):1850-1851.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