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如
【摘 要】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动能。虽然在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些利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矛盾,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始终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根据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现状,从企业和银行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发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违约成本低、存活时间短以及缺乏担保机制等问题,银行则在规避风险、授权信用以及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存在不足,根据以上成因,本文分别从政府方、银行方和中小企业方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银行贷款;融资难
一、国家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动能,既能够带动当地的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效应。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不断出台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倾斜。2018年,国务院召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从国家层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支持。国家相关部委、监管机构随后也出台了多项举措为中小企业融资助力,着力从政策层面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境。
2018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7项减税措施,这“七连发”的减税措施目标均是中小微企业,将直接为创业创新型企业及中小微企业减轻税负约600亿元。7月,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准公共性”金融机构的设立,将使更多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降低中小微企业的整体融资担保成本。11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强调,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实现“一二五”目标,重点对授信政策全面重检,一视同仁地对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
减税、降低融资担保成本、规范贷款模式等一揽子金融税收政策的推出,国家从政策层面持续普惠中小微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大环境越发明朗。
二、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现狀
中小企业贷款的重任主要由银行来承担,尽管近年来政府一直强调要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但直至2018年底新增人民币贷款仍占社会融资规模的67.09%。因此,有别于国外成熟市场,银行贷款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论是以五大行为代表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是以城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性的城市商业银行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四季度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33.5万亿元,同比增长21.8%。2019年一季度,全国新发放的普惠金融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87%,贷款利率已连续下降6个月。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续期过程中筹集资金的压力,银行相继推出“接力贷”、“无还本续贷”等方式为中小企业续贷提供金融支持,促进企业的稳健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加息周期导致资金成本抬升,金融去杠杆带来流动性压力,共同导致了银行贷款标准趋紧,从而对不同规模企业融资造成了不对称影响,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贷款,影响更加严重。因此,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依然是当下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瓶颈。
三、成因分析
尽管国家一直强调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申贷获得率,但预期效果并不显著,下面将从中小企业和银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企业方面
1.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规模小,财务管理制度不太健全规范,且相比大型企业透明度低,银行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清楚,加之授信业务风险较高,银行必然是“惜贷”的。如果影响银行贷款标准趋严的因素同时冲击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影响借款人的信用风险,那么将显著加剧透明度较低的借款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即使不利冲击对不同规模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相同比例的影响,中小企业由于缺乏透明度,信贷市场可能更加不利于中小企业。
2.违约成本低。中小企业信用度普遍较低,并且违约成本低,当中小企业遇到经营瓶颈,无法按时归还贷款,同时难以筹集发展资金时,中小企业容易通过申请破产等方式逃责。金融机构丧失对企业的信任,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时谨慎苛刻、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核要求愈发严格,这种现象必将导致中小企业陷入难以获得融资,或贷款审批程序冗长复杂的困境,从而使企业得不到长远发展。
3.生存时间短。已有研究表明,银行贷款标准收紧,对已获得授信的企业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对于新申请贷款的企业影响更大。我国中小企业平均生存时间仅为3年左右,这就意味着,许多中小企业同时是新设立企业。相比交易型贷款,商业银行依靠“软信息”向中小企业发放的关系型贷款需要耗费银行更长时间与企业创建联系以获取“软信息”,这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趋紧条件下的贷款难问题愈加严重。
4.中小企业缺乏担保机制。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成立时间都比较短,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不齐全,而且大部分固定资产都是租用的,缺乏可用于抵押贷款的有效资产,其日后的盈利情况也难以预测,再加上担保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时门槛高、条件严苛,中小企业只能望而却步。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担保,而银行为了保障资金安全,防范资金风险,对中小企业担保设定了较多的条件,导致中小企业有限的抵押物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
(二)银行方面
1.银行规避风险。银行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主导的基础项目上,投资过于单一,不愿意承担高风险。而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担保机制增加了银行不良贷款的概率,同时也因为中小企业融资“小额、短期、频繁”的特征,银行认为将资金投向中小企业获得的利润收益低,它们更愿意向发展时间长、规模大的企业发放贷款来保障资金安全。因此大量中小企业被排除在金融之外。
2.授权和信用不足。大型商业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处于贷款审批流程中最早接触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信息掌握最充分的阶层。银行内部贷款审批权如何分配,对中小企业融资、银行利润乃至地方经济发展都有直接影响。而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集约化信贷管理制度,权力不下放,对基层银行信贷授权严重不足。
3.缺乏金融产品创新。目前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缓慢,多数银行长期以来的主要客户是大型的企业,金融产品也主要针对这些大型的企业,不适应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小企业融资有其自身的特点“短期、小额、频繁”,此外,这些小企业相比大企业来说缺乏担保机制,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更加突出,因此用针对大型企业的金融产品评判标准来衡量中小企业显然不适合。同时,尽管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积极进行创新,但这些银行开发出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这说明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依然不足。
四、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
各级政府应健全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基础设施,一是制定相关的法律、营造社会诚信氛围,应加大对社会守信现象的奖励同时严厉打击失信者,用以提高地区社会信用、降低交易违约率和不良贷款风险等。
二是加大建设及完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扶持第三方征信、信用评级等机构,建立相关信用账户,对其进行公开化与透明化管理,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取中小企业信息降低成本。
三是推动建设风险补偿体系,可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通过专项资金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以及代偿补偿工作。此外,政府还可协助银行开拓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引导银行加快化解不良贷款,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
(二)银行方
要发挥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作用,单单是政策支持是不够的,首先要让银行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充分了解认识到中小企业金融市场辽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利润收益,只有这样,银行才能改变过去对中小型企业融资歧视,积极主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提高利益收入。
其次,银行在收集、处理中小企业信息时,应强化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认知。银行可运用大数据风控技术,通过对各种内外部渠道的数据进行整合,再结合行内结算、信贷的数据,通过多个维度交叉验证企业的信用状况,以防范坏账风险和安排后续融资策略。
另外,银行也要简化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步骤,这一要求是针对中小型企业在银行融资程序繁琐、门槛高问题提出的。由于中小型企业对资金需求自身“短期、频繁、小额”的特点,过于繁重的审批程序会使中小企业逃离银行而转向民间借贷,因此银行要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提高服务效率水平。
最后,针对银行中的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的问题,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规模优势,深入基层,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必须创新贷款方式,让银行站在中小企业的角度、在分析未来赢利前景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提供贷款,而不只是单纯依据企业的历史数据来决定。银行应推出针对不同的行业,真正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加快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中小企业方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发展时间短,担保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同时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短期、频繁、小额”的特点,这就使得单个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效率低、门槛高,不具备大型企业的规模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可以以集群方式进行融资,通过产业集群,扩大整体规模,引起银行的重视。
企业还应提高其信息披露质量,在银行贷款的提供上,债权人进行放贷决策时,会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与财务业绩,此时审计报告中出具的审计意见便是最为快捷、方便的依据,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会影响银行的决策。因此企业应重视审计结果对企业信誉带来的影响效应,加强与审计师的沟通,完善内部治理与内部审计机构,以期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公允反映,避免非标准审计意见对企业的不利影响,进而扩大融资渠道与来源,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
五、结语
资金作为企业的血脉,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中小企业作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创新和解决就业的主力,只有得到金融的充分支持,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银行贷款融资作为替代性融资方式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需求不足的窘境。但中小企业、银行、政府都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慢、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如何让金融利好真正地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实现中小微企业的真正解困,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钱龙.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缓释机制研究[J].金融研究,2015(10):115-132.
[2]黄宪,吴克保.我国商业银行对资本约束的敏感性研究——基于对中小企业信贷行为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9(11):103-118.
[3]徐忠,邹传伟.硬信息和软信息框架下银行内部贷款审批权分配和激励机制设计——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启示[J].金融研究,2010(08):1-15.
[4]武龙.风险投资、认证效应与中小企业银行贷款[J].经济管理,2019,41(02):172-190.
[5]周强.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基于银行风险与收益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9,35(02):37-45.
[6]王玲玉,李青霞,李怡婷.厦门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5):214.
[7]马文静,公衍照.山东省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4):491.
[8]张伟,芦雨婷.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05):116-123+159-160.
[9]吴达.我国银行贷款标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2018(23):46-48.
[10]杨毅,唐彩霞.中小企業的融资选择:商业信用或是银行贷款?——基于金融生态环境差异性和审计意见类型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04):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