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色彩在人们生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不同的色彩,通过我们的外在感知与内心感受,能够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引发微妙的心理效应。心理效应与多种因素相关,并映射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探微色彩的心理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色彩;心理;意义
1 色彩认知
人们对色彩的认知过程并非是孤立无援的,色彩间的相互作用,会使人们产生异样的感觉。
1.1 明度效应
同一片树叶分别放在两张明度不同的底色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在较亮的底色上树叶显得明度较低,而在较暗的底色上,树叶则显得明度较高。显然,背景明度不同,物象呈现出的色相也不同,人们内心对其的感受也不同。
1.2 生命体验
辨认物象的颜色时,除明度外,生命体验也会起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们无法正面认识它,却在生命体验的潜意识下自然呈现出来。例如,昏暗的屋子里,尽管已没有光线的作用,人们仍旧能知晓物象本来的固有色。再如,暖色看上去的感觉比实际要亮点,反之,冷色则显得更暗,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体验使人不自觉地把暖色与光明、冷色与阴暗联系在一起。
综上可知,人的视觉与认知,常常受固有的思维模式影响,先入为主的观念长期主导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当我们观察物体时,认知、视觉和生命体验,互相影响,而当视觉处于模糊状态下,生命体验占据主导地位。
2 色彩感应
色彩能够引起人们的物理感觉,并对心灵产生激荡的影响,但是这种物理感觉持续时间短暂。随着心田的逐漸打开,物理感觉与心理感应相互渗透,人对客观事物的体悟程度也越来越深,紧接着心理感受与社会属性也油然而生。因此,引发色彩感应的并非单一元素,而是与个体、文化、环境等都有关联。
2.1 个体因素
(1)年龄。人对不同色彩的喜欢程度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反映在心理上的色彩感应也各不相同。
儿童时期的人,对色彩的偏爱整体倾向于三原色系,纯度较高,缤纷绚烂,例如小女孩多喜欢鲜艳的红色与粉色,小男孩多喜欢纯净的蓝色与绿色等;青年时期的人,成长给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思维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喜好偏向由最初的原色向复色过渡,种类呈现多样化趋势,但是整体为亮色调;当人到了老年阶段,生活、工作、事业渐趋稳定,对色彩明度的偏好由青年时期的高转向于低,暗色系被这一年龄段的人们青睐。同样,在一些艺术家的生涯中,不同年龄段亦有整体倾向的色彩关系。比如立体主义代表画家毕加索,一生佳作频出,但是各年龄段的绘画色相也不尽相同。其中,“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清晰地展现出画家在不同年龄段的所见所感映射在作品中的色彩基调。
简言之,色彩与年龄紧密联系,年龄越长,人生阅历越丰富,对生活的体悟越深刻,最终,喧哗转宁静,绚烂归平淡,对色彩饱和度的偏好也由高逐渐向低转变。
(2)情绪。色彩不仅在可见领域牵引人们的视觉,而且在潜意识与内心世界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与感受。其中,色彩对情绪的信息传达,常以一种隐形的方式呈现,通过大脑无意识的暗示,对受众心理进行启发与引导。比如书房一般为淡蓝色调,人们在此种色调中情绪稳定,能够安心进入学习状态。而五彩缤纷的舞台灯光艺术,诱导人们情绪高涨,不仅增加了人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而且使人们的情绪更为高涨,气氛也更活跃。相反,单一的色彩关系下人们的情绪更平稳舒缓。
(3)文化修养与气候因素。不同地域和民族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色彩审美的状态。比如瑞典是冰天雪地的北国,生活中最缺少的便是太阳光,需要靠颜色来填补心理感受上的空缺,所以,大多数室内装饰色彩皆是金黄和橘红为主的暖色调;非洲人常常穿大红大绿的服饰,即便是去世的人,也不穿素色,显然,非洲原始人对颜色的感知,俨然是儿童的喜好,大多是直接感知的事物,他们衣着艳丽,和着鼓声,配着森林,生发出特有的民族色彩。仔细斟酌,相较于非洲,瑞典毕竟是文化发达的国家。
2.2 外部因素
(1)宗教信仰。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间接影响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比如在古代欧罗巴,人们尊崇的颜色为黄,然而,信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国家,黄色却成为被忌讳的颜色。在印度与泰国,袈裟与庙宇多为明黄色,与其信仰的佛教密切相关。
(2)国家地域。不同的国家对同一色彩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中国,粉红色意味着少女时代,“桃色新闻”隐含轻浮之意;而在西方,倒立的粉红三角形,则是德国纳粹时期鉴别同性恋囚犯的标志之一。而对于黑色,日本人将它作为权力、威严以及距离的象征。
3 色彩精神
3.1 前进与后退
色彩蕴含自身独特的精神。从单色的感受中看,色彩的两大区分立刻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即暖色和冷色的区分以及暗色和亮色的区分。区分的产生有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每种色彩还是会保持其基本性质,多多少少有些物象特征。
暖色,鲜亮的色彩具有前进性,会趋近观众,在此情况下,视觉感受到的物象比原来要大,运动感强,为使画面效果更突出,多运用于画面的前景中。
冷色,灰暗的色彩给人以压抑和拘谨感,且具有后退性与远离感。对冷色的合理利用能够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视觉的冲击力,随着后退的不断加深,饱和度也不断降低,自身色彩属性逐渐隐退并与背景色融为一体,原有色彩内在的精神逐渐减弱。正因为此,当人们眺望远景时,远处的景色会与稀薄空气融为一体,画面显得更为真实自然。
3.2 离心与向心
同样大小的不同色彩能够引发视觉的聚散离合。观察两个同样大小着色不同的圆形,假设颜色分别为黄与蓝,那么黄圆将牵引人们的视觉做离心扩散的运动,慢慢向观者靠近;而蓝圆则处于收缩状态,最终向中间聚合,形成向心力。人们注视前者时,眼睛会感到莫名的刺痛感,注视后者,则有推进感。
若要强化色彩之间的关系,黑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黄色中加入白色,明度自然增加,整体的运动感便强,反之,蓝中加黑,明度遂低,运动感也会增强。在这现象中我们会发现,黄色偏亮的程度如此之高,似乎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暗黄色。蓝色偏暗程度如此之低,接近黑色。可以将黄与白归为一类,蓝与黑归为一类,这两对颜色之间除了物理关系,还有一种精神的关系,赋予这两对颜色截然不同的特性。
4 色彩象征
4.1 五行属性与四象
在五行学中,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不同的属性,它们也对应不同的色系,金属系——白色系,木属性——青色系,水属性——黑色系,火属性——红色系,土属性——黄色系,五行颜色之间可以相互调配,衍生出更多唯美的色彩。
古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说,其中,青龙,为天地间仅有的一条神龙,没有性别,没有死亡,生生不息,孕育生机与活力,代表季节为春;白虎掌管杀戮,俗称战神,与军队相关联,代表弃恶扬善驱邪避灾,如“白虎旗”“虎符”;朱雀,暗指红色,祥瑞辟邪;玄武,掌管河东神水,水生万物,蕴涵绵延之力。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提出“运墨而五色俱”,可见,黑色蕴含独特的包容性。
4.2 等级制度与国家
自古以来,运用色彩体现身份的尊贵卑贱就有很深的渊源。每个国家都有多彩的风土人情,揣摩其中深意,有清晰的区别:俄罗斯——童真;希腊——优雅;伊朗——华丽;日本——质朴;印度——浓郁……感受到东西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深深地感受它。色彩关系背后隐含的象征含义,是人们学习运用色彩的前提与基础。
5 结语
色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丰富的色彩为生活增添了多姿的風采,而在不同国家,不同色彩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并对人们心理产生特殊的影响,可见,探微色彩的心理效应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艳红.色彩信息的心理语义特征及“隐性”色彩信息对情绪和认知的影响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
[2] 朱学敏,肖聪阁.浅议色彩的心理效应[J].科教文汇,2009.
[3] 黄梦婷.设计色彩的又一份闲趣[D].江西师范大学,2015.
[4] 邬旭.西部黄土民俗电影的色彩研究[D].河北大学,2015.
[5] 吴鹏.色彩心理效应浅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
[6] 于丽峰.色彩心理效应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绿色建筑,2012.
作者简介:葛丽丽(1988—),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美术教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