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代明星的接受美学研究

2019-07-24 01:12石玉莹
艺术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受众

摘 要:近年来,网生代明星受到了观众的热捧,占据着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庞大的互联网流量资源。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创造101》“锦鲤”杨超越是网生代明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杨超越走红的原因与受众的期待视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明星形象的创造过程中可以看到网生代明星走红的共性之处,充分体现了特定的文化符号带来的媒介个性定位。同时,网生代明星杨超越对受众产生了身体性的个人形象吸引,成为揭露人们隐藏欲望的世俗神话。

关键词:网生代明星;接受美学;明星研究;受众

在我国,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新一代观众的成长,养成类偶像越来越被年轻观众接受,受众在互联网时代的影视环境中,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影视作品的分析对象经历了以作者为核心、作品为核心,近年来,学界分析的焦点越来越倾向于受众。对于在影视节目中诞生的网生代明星,受众更是成就这些明星乃至引起新的产业倾向的重要力量。从《创造101》诞生的偶像杨超越,不同于以往能歌善舞的传统偶像,网生代明星杨超越的走红与受众有着紧密联系。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也曾呈现从作者到作品再到读者的研究转向历程。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以读者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将这一文学理论借鉴到如今的影视研究当中,不仅要考虑接受理论的对象,还需要容纳更多的网生代明星诞生的媒介环境因素,只有使用多种分析方法,考虑多个因素,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网生代明星杨超越的诞生与受众的关系。

1 养成类偶像的典型

在电视研究中,网生代明星杨超越吸引受众的注意,受众基于对以往明星的观看经验,再对杨超越进行喜好投射。纵观青年偶像的发展历程,能歌善舞、俊男靓女层出不穷。多年的高水平审美的呈现过后,网生代受众可能更期待既符合审美,又能对自身进行镜面投射的明星偶像。传统的偶像在大众视野中多数注重形象包装,非常注重个人隐私,偶像时刻带有光环,即人们耳熟能详的“偶像包袱”。网生代明星的产生离不开受众对偶像的日常化需求。如今的偶像越来越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允许出错、允许成长、允许不完美。因此,网生代偶像的产生,一方面,出于早期偶像的光环太耀眼,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另一方面,新一代观众会从明星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这促使网生代明星体现多方面的特色。

明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又是符号所构建的。明星从形象生成到被受众接受,再到产生互文本性与结构的多重意义,充分说明了明星是被构建的。在不同社会语境中诞生的明星具有鲜明的差异性,比如,受众通过判断嘴唇的形状就可以知晓这是玛丽莲·梦露的标志。那么,在互联网时代,观众可以从媒介中获取多种多样的审美快感,网生代明星的崛起既是产业的选择,又是大众审美的体现。立足于明星研究,借用接受美学的审美思路,结合当下网生代受众的审美体验,对于网生代明星杨超越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新媒体的繁荣,促使网生代明星从荧屏走向大众的审美机制以及明星的私人生活与荧屏形象的交织,共同塑造着网生代明星形象。

首先,从人物设置来看,杨超越体现了“粉丝”的自我镜像。大家公认杨超越没实力,但是却很努力,长相美丽甜美,性格很真实。这很符合养成类偶像的特征:区别于此的偶像崇拜机制,养成类偶像通常都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他们身上有着一些与普通人相同的小瑕疵,这种不完美恰好构成了“粉丝”们的自我镜像。[1]

文化理论学家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对“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粉丝”有着独特的理解,在他看来,“大众文化迷是过度的读者:这些狂热的爱好者的文本是极度流行的。作为一个‘迷,就意味着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2]迷群是将自身的狂热投射到某个人身上的一个群体,他们崇拜偶像,认同偶像的一切,无论优缺点。

接受理论认为,文学本文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本文中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有许多“空白”或“未定点”,只有在读者阅读这一“具体化”活动中,这些空白才能得到填补。[3]将接受理论放入电视研究,可以归结为:受众在观看过程中对电视节目的具体化过程,通过个性化体验,填补空白。

回顾杨超越在节目中的表现,首先她从一出场就因为跳舞跟不上拍子,嘴里嘟嘟囔囔数拍子而得到关注。她能够在节目中一直晋级,显然源于其好的性格和表达,这恰恰说明了杨超越是凭借个人魅力而非歌舞能力受到关注。其次,杨超越另一受到关注的点在于“村子的希望”,她和众多辍学的打工妹一样,在大城市里打零工。但是,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接纳平凡的自己,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不惧旁人眼光。网生代受众常年活跃在网络、弹幕中,有很多年轻受众期盼的不是才艺样样精通的艺术神坛上的神人,而是羽翼未丰、勇敢追梦的练习者。此外,回归到偶像,杨超越没有脱离人们对偶像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在接受理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期待视野”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必须客观化,即与一个客观的标准相符,才能获得接受,这种超主体的客观标准,恰恰又是期待视野。《创造101》选拔少女偶像,杨超越的形象清纯可爱,阳光活泼,符合多数人心中美丽的邻家少女形象。尽管其他方面有待提高,但杨超越符合一个有潜质的少女偶像的“期待视野”。相比之下,同样是《创造101》的参赛选手,自诩把女团标准的包袱吃掉的王菊,的确获得了一些受众的支持,她的洒脱、豪爽、不拘束获得了一定的赞许。然而,回归到受众的“期待视野”,从结果来看,受众不会支持一个不符合审美期待、也不支持客观化审美的选手加入女团。

2 偶像美在何处

对于偶像而言,美丽是必备要素。然而,何为美,美在何处?这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风格各异、美女如云的背景下,是一個值得关注的话题。首先,对于受传统文化长期影响的观众来说,传统审美根深蒂固;其次,人们对明星的身体性的观赏和喜爱是毋庸置疑的;最后,偶像作为一群“粉丝”追捧的对象,偶像具有揭露人们隐藏的世俗神话的作用。

每个时代的视觉文化都各具特色,东方人的审美也不断发生改变。20世纪末,影视圈中流行的女性面庞以港台风情为主;进入21世纪,刚刚走过的十几年中,芭比娃娃、性感、整容脸流露出对欧式审美的热衷;最近几年,活跃在荧屏上的一二线女星,又有着古典、清秀的形象气质。杨超越的外表在众多美女中不算最出挑的,但她的清秀与灵动构成了她独特的美丽。参照“谋女郎”的审美条件,可以看出,杨超越的外貌充满了东方女性审美:瓜子脸、额头略微饱满、细长的眉毛、秀气的眼睛、三庭五眼的面部比例、长直发。杨超越因清纯、美好的形象受到了关注,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这体现了大众心理对于传统的东方女性的喜爱。大众关于这一类型的审美的热衷,来自其经验性的审美总结。

明星的形象不仅源于某一方面的成就,同时还与明星的身体形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身体的魅力是明星成名的重要前提,即明星是身体的表演者。明星崇拜这件事背后的巨大原因是隐藏了原始情绪。“粉丝”喜欢杨超越,“始于颜值,忠于人品”,杨超越的形象激发了粉丝内心的原始情绪,因此表现出了对她形象极大的追捧。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教授表达过类似的说法,明星的才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占据了明星的位置,明星的才能只是这个位置上的非必需品。因此,明星仅仅是一个“活动的符号”,这恰好解释了不及其他女孩能歌善舞的杨超越获得追捧的原因:观众对于她的身体性的个人形象的痴迷。

《创造101》节目收官后,排在第三名的杨超越因为前两名“闹退学”的缘故,被封“锦鲤”称号,她的表情包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网络锦鲤文化,从实质上讲,是人们寄托在某一特定文化上的欲望表达。当观众看到实力欠佳的杨超越顺利进入女团,就在心里将杨超越划到了幸运星的行列。转发“锦鲤女孩”的图片,这其中隐藏了观众的欲望:希望自己也能够沾到好运,从而達成某一愿望。偶像原本的意义就是令青少年膜拜的形象,在“锦鲤事件”中,在偶像杨超越的身上表现为揭露隐藏欲望的世俗神话。

3 明星形象如何创造出来

对于“杨超越现象”的研究,还要回到对杨超越这个新兴明星的研究。明星研究主要围绕影像维度、生产维度、产业维度、消费维度、社会维度展开,这种既不等同于明星本人,又不脱离明星本人的形象,[4]它直接或间接地关联着影片的生产、传播与消费,关联着影片意义的生成、价值的判断。使用明星研究的方法,主要探讨杨超越的形象特点是什么以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首先,从杨超越的身上,可以看出从小众口味到大众审美的转变。杨超越在参加《创造101》之前,曾在电子游戏领域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活动,获得了众多直男的审美欣赏。这是杨超越在媒介中获得的小众的审美认同经验。如何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地区性审美走入全国范围内的审美?在杨超越的身上体现了这样几件事:努力奋斗、积极迎接质疑、展现真实的性格。从宅男审美的框架走向大众审美,是杨超越从小众审美认知走向大众化审美认同的变化。

其次,每个明星身上都会有一个特定的意义形象,它或许是一种文化符号,或许是某一种性格的典型。杨超越的特定意义在于励志的美少女。不同时代,一个词的使用会有特定的语境。当下的媒介环境是培养女性成长的阶段,社会各阶层对女性的包容度逐渐提升,号召力越来越多的女孩子尝试努力拼搏、奋斗,以获得人生价值。然而,奋斗的过程一路坎坷,当下的实力能否成功应对所遇到的困难?励志的美少女形象给了更多成长过程中的女生以自我镜像。

再次,明星形象的当下语境是社会媒介化的新语境。传统的造星流程是被星探发掘,得到唱歌拍戏的机会,通过媒体报道,然后得到大众追捧。当下的造星流程是:先被媒体报道,受到大众追捧,再通过媒体报道,从而得到唱歌拍戏的机会,有机会一炮走红。因此,自媒体具有重要意义。在媒体的塑造下,明星的人设成为核心因素。杨超越是“钢铁直男”性格的傻白甜人设。在这个人设下,徒手抓老鼠这类甩掉“偶像包袱”的行为也可以被追捧。名人不是由某人的优点或他们的专业能力来维持,而几乎完全是由它们的名声和丑名来维持的。

综上所述,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切入,通过阐述明星研究的概念及表现来浅析杨超越现象,旨在得出养成类偶像的社会文化生成成因。可知,杨超越是养成类偶像的典型代表,这类偶像是“粉丝”的自我镜像、期待视野的审美留白,从媒介审美建构发展而来。养成类偶像又是如今文化产业逐渐成熟的偶像机制。在杨超越身上,充分体现了特定的文化符号带来的媒介个性定位,同时,受这种特定的文化符号的影响,她不仅对受众产生了身体性的个人形象的吸引,而且成为揭露人们隐藏欲望的世俗神话。

参考文献:

[1] 夏莹.创造101:养成的偶像才是偶像[J].光彩,2018(07):64.

[2] 约翰.菲斯克(美).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钰,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 H.R姚斯(联邦德国),R.C霍拉勃(美).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 方维规.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J].社会科学研究,2012(02):109-137.

[5] 陈晓云,缪贝.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3):27-37.

[6] 徐枫.电影研究中接受美学的三个向度[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2(01):112-121.

[7] 陈晓云.明星研究:维度与方法[J].当代电影,2015(04):45-50.

作者简介:石玉莹(1996—),女,江苏无锡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批评与研究。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