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当代大学生教育的研究

2019-07-24 01:11徐伟悦
艺术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教育

徐伟悦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科学性、崇高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人类在信仰这一固守数百年不破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与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对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教育

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内涵

信仰教育的本质是引导社会成员“使之树立符合特定阶级、集团需要的信仰的教育活动”。[1]信仰决定了人生的奋斗方向和奋斗价值,也是探索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源于人类的客观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仰对象与人类生活的实际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孕育提供了必要前提,[2]新中国成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时代变迁和实践转换演绎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大轨迹,[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 信仰教育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2.1 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针对性不足。教育目标的针对性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客观来讲,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对象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因材施教,目标对象往往是一个教育整体,没有层次性划分。大学生作为生力军,在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4]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5]将先进分子培养为马克思主义者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决条件。

(2)教育内容存在缺失。高校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大多强调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奉献精神教育等,但引导青年大学生个体信仰健康发展的实践活动很少。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加强调满足人的发展和享受的需要。[6]但实际上很多学生认为“目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到生活中”“很多问题是照本宣科,老师不给深入探讨的机会”。

(3)教育方法稍显陈旧。青年大学生信仰的形成源于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与质疑,“意识到有意义的存在—精神健全的标志—依赖于对意义的直觉或肯定。”[7]然而,在当前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采取的大多数还是传统授课模式,缺乏对青年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指导,学生社团、网络虚拟群体等非正式群体的自我教育作用往往极易被忽视。

2.2 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不足。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学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科学定位教育目标,无法全面把握教育内容、合理运用教育方法;过于注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能满足青年大学生的信仰需求,使马克思主义信仰难以成为青年大学生的终极信仰;忽视了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需要,过多强调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献身精神等。

(2)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取得一系列突出成绩的同时,社会中仍有一些消极因素,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产生不良影响。社会中的腐败现象容易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腐败现象会降低大学生对党的信任,从而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某些犯罪分子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谋取利益,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

(3)家庭教育的多元化。面对巨大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双重压力,家长过早地给孩子灌输了实用性思想和观念,从而导致青年大学生产生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实用主义盛行。“马克思主义根本没有任何实用性,就算没有信仰也可以成才”的观念在学生心中萌芽,从而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家长对社会矛盾的抱怨、不满和评论,会影响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使他们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错误认识,与学校积极正面的教育产生对立,从而对学校教育产生反感。

3 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创新

3.1 注重接受动力的激发

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主客体互动的过程,是施教活动与接受活动的有机统一。事实上,青年大学生选择接受什么、接受程度如何,都与他们本身的接收动机强度直接相关。大学生包括信仰教育在内的道德自我调节受社会文化和情境的影响,[8]从“理解”这一角度入手来思考信仰教育问题,不仅可以促使我们深刻地反思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价值问题,还可以论证得出基于理解的教育方式更适合当代学生成长的结论。[9]

3.2 注重教育的生活化

生活世界是个体存在的真实世界,是个体能够理解和体验的世界。青年大学生信仰的形成是在生活世界中完成的,青年大学生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就在青年大学生活阶段。如果青年大学生获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知识不能适应生活、贴近生活,信仰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受到削弱。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最稀缺的价值资源是“精神净化”与“思想进步”。[10]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治理”成为发展主流,[11]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进步的主力军,科技也逐渐应用于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信仰教育应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在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找教育契机,关注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使青年大学生在生活中得到熏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3.3 注重思想教育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也是帮助青年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渠道。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激发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承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承载力以及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弹性力,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承载力。[12]只有在教育整体性研究上进行方式创新,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真实性和关联性,才能使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突破性的进展。[13]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对意识形态建设要求极高,因此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其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 王健勇.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 孙建华,文晓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轨迹及其阶段特征探论[J].河南社会科学,2015(5).

[3] 孙建华.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历程及其特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

[4] 王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耦合机制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2017(5).

[5] 教育部社會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3-204.

[6] 孙建华,崔媛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理论视野,2018(10).

[7] 赫舍尔(美).人是谁[M].魄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46-47.

[8] 崔诣晨,赵紫叶,夏琪,王进怡.心理理论视域下的道德自我调节探微[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12).

[9] 杨修志,高占启.当代知识论在科学理解问题上的反思[J].科技管理研究,2016(23).

[10] 牛庆燕.全球化视域中的生态主义伦理精神[J].伦理学研究,2017(1).

[11] 薛桂波.邓小平科技体制改革思想与我国的科技治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5(19).

[12] 胡华强,王国聘.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13] 孙建华,马焕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述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