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高校艺术普及工作坊新思路探究

2019-07-24 01:11周梦琛
艺术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工作坊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分析等方法,对比武汉市高校中常见的传统类型艺术普及工作坊并分析现状,以2018年湖北音乐博物馆①《钢琴互动工作坊》和《小提琴互动工作坊》两场互动工作坊为例,探索创新性的艺术普及发展思路,希望为国内高校艺术普及类工作坊的创新发展和观众拓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艺术普及;观众拓展;工作坊

1 工作坊定义及国内研究现状

工作坊(workshop)最早由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包豪斯学院设计,形成了教学、研究和实践三者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模式。[1]在西方,工作坊已成为各行各业比较成熟的教育和交流方式之一,近些年也逐渐在中国大陆普及。

当前学术研究现状方面,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工作坊”时,②共检索出文献3201篇;同时,就发表文章的年份来看,从2010年起,有关工作坊的文献数量开始出现成倍增加的现象,有关工作坊的学术研究自此增长趋势十分明显,增长率颇高。这说明从2010年起,工作坊模式在中国开始并持续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同时在各个研究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笔者查阅文献时发现,有关工作坊的研究常见于工作坊的教学模式研究,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艺术(如戏剧、舞蹈、设计等)、经济、医学、翻译、心理等领域。尽管当前有关工作坊的文献共3201篇,但在艺术普及工作坊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本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填补艺术普及类工作坊研究的空白,为艺术管理者在观众拓展方面提供一定启示。

2 武汉市高校艺术普及工作坊现状

2016年至2019年,笔者连续参与并调研了武汉市高校艺术普及类工作坊(以下称为传统工作坊)近50场,以探究当前传统工作坊的现状和问题。

首先,在内容上,大多数传统工作坊为传统的学术讲座的“变形体”,即内容多以工作坊演讲嘉宾的演讲内容为核心,只有极少数的工作坊中会加入时长较短、互动有限的活动作为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如,2017年11月8日,在湖北音乐博物馆举行的《汉剧陈派表演艺术特点及唱腔示范教学》这一场工作坊中加入了观众互动环节,即让观众上台穿上汉剧服装,模仿汉剧中的演员动作。但互动时间占据整个工作坊的时间较短,仅为整场工作坊时长的15%。

其次,在形式上,传统类型的工作坊与其他表演艺术活动及讲座现场并无较大区别。在座位摆放的位置方面,仅按照舞台在前、观众席在后的方式摆放。并且观众席与舞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以高阶舞台的形式展示观众与演员的身份不同。

再次,从营销的角度上看,传统工作坊多以纸质节目单、海报的形式进行前期宣传,并且以微信公众号推文的形式传递节目单内容,但是未对节目内容本身做营销和相关推广;同时,其传播的范围仅为朋友圈,由于朋友圈多为相同或相似专业的朋友,所以该活动信息很难传播到不同的观众群体中。

最后,就观众的观后反应而言,传统类型的工作坊均没有用调查问卷收集信息,并且也没有用户反馈。这说明当前的工作坊比较倾向于将此看作一次性的活动,没有考虑到长期的品牌建立和品牌推广,因此不会特别在意观众的反应。

3 以顾客为中心的工作坊的设计

3.1 工作坊设计

在分析了传统工作坊的特点和缺陷后,笔者设计并执行了两场相比传统类型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工作坊,分别是2018年5月24日《钢琴互动工作坊》和《小提琴互动工作坊》。在该两场工作坊中,笔者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明显的创新设计:

第一,区别于往常的演员在上、观众在下的方式,两场创新工作坊提供了一个较小的舞台场地,使演员和观众在同一水平面上演出和欣赏。两者之间的距离控制在2米以内,以拉近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实际距离,使观众更容易融入艺术表演的环境和氛围,可以近距离观看到演员的表情、动作,发现其细微的情感变化。

第二,在表演的内容上,笔者与表演主讲嘉宾在演出之前进行了长达2~3个月的探讨,并且最终决定将工作坊的目标定位于艺术普及,且目标观众群体主要是非艺术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多考虑内容相对简单且贴合当下观众需求的内容,选择观众感觉脍炙人口、可参与度较强的曲目。同时,笔者创新性地在工作坊中打破了旧有的程序,在每个工作坊中编织一个独特的故事,让表演艺术家和观众在整场活动中均以同一个故事情节为线索,展开互动。

第三,在宣传方面,笔者同样采用微信公众号推文的形式传播,但是在推文内容和传播方式方面,相比傳统型工作坊则做出了较大的改变和大胆的尝试。在推文内容方面,不再将工作坊的表演节目单作为重点描述,而是着重描述当下非艺术类专业在校大学生的需求和其内心活动,并通过像“音乐已经是年轻大学生必备的加分技能”等具有感染力的文字,刺激其产生前来观看的欲望。在传播方式方面,笔者除了发动朋友在各自的微信朋友圈中宣传外,重点让朋友在非艺术类专业的武汉本地大学生群体中宣传,并鼓励更多人在自己的社交圈中传播该演出信息;同时,笔者向武汉的其他高校学生会发出推文,并借用他们自己高校的平台传播,以此更好地把信息传递给非艺术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

第四,在观众的参与方面,笔者给每一个前来的观众分发带有不同姓名的名牌(名牌上的名字均为假名),使观众以新的身份进入工作坊的活动,然后根据笔者在工作坊中设置的故事情节,观众可以按照简单的剧本和演员互动,使其成为演出环节中内容的创作者之一。

第五,从观众的观后反应而言,笔者反思了第一阶段工作坊的缺陷,设计了一份针对互动工作坊的调查问卷,并在表演后要求观众填写。

3.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共收集到调查问卷105份,有效问卷72份。其中男生有24个,女生有48个。年龄均在19~25岁,这与武汉市内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吻合。在教育背景方面,一共有56个本科生和16个研究生前来参加互动工作坊,且他们之间有67%的观众的专业与文化及艺术传媒类相关,有33%的学生的专业与经济管理类相关。笔者通过分析问卷数据得出以下结论(由于文章篇幅原因,这里只放入部分调查问卷内容):

第一,对于前来参加活动的原因或目的这一问题,通过数据可得出大多数(占比89%)观众是由于好奇心驱使其前来参与,这说明新型工作坊在宣传中的刺激消费欲望的文字信息成功吸引了在校大学生,也说明这样的艺术类的普及活动是他们十分想要的。其次,33%的观众把前来参与两场互动工作坊视为自我实现的良好途径和方式,这说明在在校大学生看来,艺术能够帮助其满足马斯洛需求原理最高层级的需求。令笔者比较惊讶的是,参与的大多数观众并没有将交友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作为主要的目的,这说明他们并不习惯通过艺术互动的方式满足社会交友需求。

第二,针对工作坊现场内容方面,100%的观众对本次活动感到有兴趣,同时在“最感兴趣”的内容中,有一半以上的观众认为“学习到新的音乐知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这说明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认为通过音乐普及类的工作坊获得艺术类知识是最大需求。而针对笔者在工作坊环节设计的“扮演角色带来的浸入感”和“表演者的演奏技巧很棒”这两个方面,观众给出了相同的评分,这说明游戏中角色扮演带来的浸入感和传统形式中的艺术家演奏技巧不相上下,都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因素。

第三,通过对笔者设计的互动环节的提问,笔者发现78%的观众认为参与的互动没有难度,而有22%的观众认为在互动中稍有难度,原因是部分观众对音乐互动中的理解有困难,或者比较害羞,不好意思参与互动。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觀众可以接受全程互动的形式,而有少数观众因为个人对于音乐知识的欠缺和内心对艺术不熟悉造成的恐惧从而感觉产生了参与难度。这说明需要在互动流程上加以详细的说明,帮助观众更轻松地参与互动。

第四,从宣传的角度来看,多半的观众(56%)是通过家人和朋友得知此消息,这说明通过口碑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产生艺术普及类活动购买行为的首要原因。同时有11个人(15%)是通过自己浏览搜索得知,这说明有少数的人会专门关注艺术类相关的活动,像这样的观众其实是有非常大的艺术消费欲望和需求的。同时也有21个人(29%)通过微信群得知此消息,这说明微信群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引起观众的重点信任和支持。

第五,当我们讨论到在营销中哪种宣传信息能够激发观众的参与欲望时,笔者发现,微信公众号的推文的吸引力是最大的(占比44%),其次是朋友转发公众号推文到朋友圈时对此活动的评价(占比38%),再次是朋友的直接转述(占比18%)。由此可得,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真正能够激发观众参与热情和兴趣的是其内容本身是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其次才是来自口碑传播的信任建立和朋友的推荐。

第六,针对观众的观后反馈和建议,我们看到100%的观众对我们这种新型的摆设观众席的方式是满意的,其中有89%的观众认为非常满意,11%的观众认为满意。而对于前期宣传方面,也有100%的观众对该宣传形式表示满意。其中有一位顾客谈到,他希望前期宣传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更具有创意,不只使用微信的公众账号作为宣传手段,同时选择微博等平台展开宣传,以此吸引更多人参与工作坊。

4 思考与建议

4.1 以创造体验感为核心

在新型工作坊中,如果想与传统的工作坊有所区分,需考虑如何与观众之间建立亲密的沟通模式。因此,使观众在观演环境中全身心沉浸在现场表演中、增强体验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类新型的工作坊中,观众可以调动自己的五官感知整个现场环境,感知演员的一举一动,有助于观众形成深刻的记忆和认知。

4.2 善于使用互联网

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营销手段十分多样化,高校教师除了利用传统的海报宣传外,也应将注意力放在互联网的宣传上,比如通过微博推广、微信朋友圈、抖音视频等方式,都会让更多的观众以更快的速度了解即将发生的活动或事件。同时,通过电子媒介可以将更多的内容传达给观众。艺术普及类工作坊可以以此构建一个十分有效率的宣传和营销模式,将信息精确地传达给目标观众。

4.3 艺术普及活动的持续性是关键

尽管艺术普及类的活动在高校已经开展多年,但是成系列、有逻辑的活动方案依旧非常少见。这说明大多数高校在引进艺术普及活动的时候,并没有做一个长期的规划,也没有将高校大学生中的艺术普及作为必要目标,因此在活动内容中没有过多考虑观众的感受,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由此得出,普及类活动的持续性是影响观众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高校应设计持续性的艺术普及活动方案,减少随机、间断式的艺术普及活动。

注释:①湖北音乐博物馆直属武汉音乐学院,馆内设有陈列展厅、音乐表演场地等场所。

②检索于2019年6月11日。

参考文献:

[1] 武艳.英国舞团工作坊教学模式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2):64-68.

作者简介:周梦琛,女,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助教,武汉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营销、新媒体等。

猜你喜欢
工作坊
第三届“理解中国公共政策”工作坊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李开艳名师工作坊:努力呈现教育生命的美好
邹永发名师工作坊:团队形成合力 引领铸就品牌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