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时代的不断进步,在近几年官方和大众日趋热烈、高涨的新时代多媒体教学内容中,“书法教育进学校课堂”作为一项新时期的教学策略,逐渐受到各大师生的青睐和重视。书法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时代精髓。为了将这种传统的艺术弘扬到当前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多媒体的运用理念,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书法临摹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书法临摹;教学方法;运用
当前的信息社会越来越注重对人才的艺术感知力要求。特别是很多学校开展艺术教学课程,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情怀和兴趣,鼓励他们将自身的文学素养融入艺术学科中,不断提升自我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感知能力。本文就从当前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出发,对培养学生的书法临摹技能和日常的教学策略运用作几点分析和总结。
1 注重书法临摹教学元素,丰富多媒体教学内容
虽然书法临摹教学成为当下的一股热潮,但是很多教师在书法临摹的课堂实践和组织环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有效调查数据显示,教学的科学性和现代技术教育的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融合,需要教师改进和完善的方面有很多。作为学生的好朋友、好导师,我们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并配合时代的教学实例来激发学生的书法临摹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從多媒体的书法临摹教学课堂中学会自主搭建学习体系,制定出有效的书法课堂学习计划。
书法是一门以临摹为主的教学课程,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思维去感受、去理解,发挥自身的书法能力。在书法临摹的环节,如果学生感觉到单一、无聊、沉闷,这很容易降低课堂的教学成效,分撒学生的注意力,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种教学误差,我们教师要做好检查和备课工作,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各种书法临摹问题,在学生书写练习时创作一种有艺术情怀的氛围。比如播放一些轻快、舒缓的音乐,让学生们边听音乐边写字,就能放松学习心情,从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书写艺术的价值。这一连环的书写教学过程完成的不仅是练习的任务,更是一种视觉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在指导学生理解书法艺术的同时帮助教师提升课堂的艺术感染力。
2 引入书法临摹教学实例,培养多媒体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能融合当下的时代教学元素,给学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书法教学课。而且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的多媒体技术配套设施越来越先进和完善,给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保障和学习空间,同时也给教师的书法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课堂手段。这种双赢的教学模式,能将单一的教学课堂还原为传统文化的氛围,并充分动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书法表现欲望。所以教师一定要合理地重视和运用。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实质化教学的同时,我们要不断从网络上寻找教学资源,并扩大课堂书法知识的容量,旨在帮助学生扩展自身的书法临摹能力,增强学生的书法文化素养。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提高,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书法之中的奥秘和情怀,他们便能从惟妙惟肖的书写活动中清晰地展示书法技巧的特殊规律,促使自身书法的协调和美感提升。
3 拓展书法临摹教学活动,提升多媒体教学成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艺术紧紧相连、息息相通。基于这个特殊性,教师可以经常完善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中扩展艺术活动来提升学生书法临摹的成效。很多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出的古曲,都极具艺术价值和人文情怀,能带动学生的书法临摹积极性,吸引学生进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世界里。我们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展示一些经典的书法图片或书写视频,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比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兰亭集序》《平湖秋月》等,都是古往今来优秀的书法作品。学生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体验这些书法之中的独特审美,感受书法的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书法临摹活动的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配上古筝、古琴等器乐演奏的曲子,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书法的世界里,端正学习态度。如班德瑞乐团的《春野》《寂静山林》专辑里的曲子等。不同的教学形式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情绪,不同的课堂元素也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反射。我们教师要明白这个道理,利用时代的教学题材来丰富学生的书法学习生活,用切合实际的书法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矢志不渝的学习精神。
总而言之,随着艺术教学的不断进步,当前各大学校对书法教育的研究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活跃。为了配合时代的教学进程,教师要做好必要的教学准备,给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书法临摹活动,促进他们对书法的感知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书法元素,强化日常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并不断地引入书法临摹教学实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从多种角度来完善多媒体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书法临摹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翰.基于多媒体技术在书法临摹中的教学方法和应用[J].科技日报,2018(4):41.
[2] 刘维维.多媒体技术的书法教学效果和优势[J].教学策略,2019(2):78-81.
通讯作者:王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