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语汇的挖掘
——以《徽村印象》为例

2019-07-24 09:37史英静
城乡建设 2019年14期
关键词:皖南徽州古道

■ 史英静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中国传统村落作为陈列在中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沉淀了中华优秀的农耕文明,传承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智慧。其蕴藏的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上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得到系统梳理,以“传统文化+内容挖掘+创意编辑”的方式进行活化与传播,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架起信息流通的桥梁,让传统村落“走出去” “活起来”,也让社会大众“走进来”、“去保护”。

本文通过阐述安徽传统村落《徽村印象》课题具体编写过程中的两个案例,对传统村落内容的挖掘思路、编辑传播方式进行探究。

一、安徽传统村落现状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地区,襟江带淮,沿江通海。内部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区域,蕴含着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及徽州文化,其中皖南地区为徽文化的发祥地。严格意义上的古徽州集中在“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绩溪县、休宁县、祁门县、婺源县(历史上婺源县属于皖南徽州)之地。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安徽皖南传统村落数量巨大且质量较高。据统计,安徽省内传统村落多达1000多个,其中省级认定的传统村落达363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安徽占据前4批4153个传统村落中的163个,其中有144个传统村落分布在皖南地区。在皖南十市聚集了安徽乃至全国数量巨大的传统村落,形成了中国农耕文明的集中承载区和徽文化的集中承载区。

皖南巨大的传统村落资源是研究徽州历史文化、建村智慧、建筑格局、民俗非遗等方面的天然资料库,也是为后人提供智慧经验的宝典,深度挖掘村落价值、村落文化遗产并采取相应保护发展措施十分有必要。

4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均未涉及皖北地区,而处于皖中、皖南的传统村落在自然环境、建筑风貌、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多样性,聚焦省内传统村落多样性分析能较为全面地窥探到安徽省传统村落的全貌。

《徽州印象》课题就是在探究如何针对不同传统村落,以不同方式及视角进行切入,去探究、挖掘支撑传统村落的本体文化。

二、安徽传统村落内容挖掘方式探究

根据《徽村印象》的目录大纲,在保证样本全面性、差异性原则基础上,笔者选取了皖中、皖南巢湖、六安、安庆、绩溪、歙县、黟县、休宁、徽州区、祁门、泾县等县市近20个传统村落作为样本村落。不同的传统村落具有不同的传播内容,其内容挖掘和编辑方式也不同。

《徽村印象》在对村落传统内容挖掘时,基本采用了横向空间法、纵向历史法、现状特色法。

(一)横向:空间脉,实现以点带面的内容挖掘

在内容挖掘中,笔者一直在探索以村落点影射村落面和文化面的途径,因为每个传统村落都处在一个文化的共性中,但又始终拥有着自己的文化特性。很多村落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它与其它相关村落之间存在着自然地理,甚至是历史文化上的渊源与联系。因此,在挖掘单个村落信息时,要尽量将其放到更大范围的大环境中,同时以它最独特的文化作为其区别于共性的“品牌”。比如此次样本中涉及的村落安徽黄山市休宁县万安老街、歙县鱼梁村、歙县许村。

之所以将这三个传统村落放在一起挖掘,原因在于它们都曾是徽州人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必经之路。徽州有句古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穷则变、变则通”是他们世代遵循的法则,而去践行这个法则的方式便是走出去,走向发达的余杭之地。因此,徽州地区出现了“条条古道通八方,条条水道通四海”的现象。

安徽歙县古道分布图

皖南徽州地区除了有名的徽杭古道、徽饶古道等跨省道路外,山体之间还遍布着密集的小型古道;除了著名的新安江,还有诸多的支流水路通衢。

在这个大文化层面上,笔者开始寻找面中的点,即古道上的传统村落和水道节点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与古道、水道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它们之间也存在相关性。万安古镇和鱼梁村都处于新安江支流河畔,因水路而形成了发达的商业集散,遂而成就了传统村落;而许村作为古时徽州府通往安庆府间箬岭古道上的传统村落,也是重要的通衢节点。

在编辑过程中,透过三个村落的历史、文化映射出整个徽州地区的古道文化,同时也映射出所有古道节点传统村落的共性。基于以点带面,共性与个性的联动的原则,三个村子实现了文本上的内容集聚和传播上的打包,也实现了类聚中的个性彰显。

《徽村印象》中万安、鱼梁、许村内容封面图

(二)纵向:时间脉,以今之名挖掘历史

传统村落之所以传统,自然地理决定了它的开始,历史文化造就了它的存在,一个由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组成的村落,而文化之于传统村落拥有“起点式”的重要意义。对村落内容的挖掘,除了空间上以点带面,集聚呈现。笔者运用纵向的时间线追溯法,通过探究文化在村落中的传承现象,去追本溯源,寻找到独属村落的文化气质。比如:安徽绩溪的尚村地处偏远的山间,但其中却蕴藏着徽州村落中难见的多姓现象。徽州的传统村落基本是一村一姓,很少会出现一个村落多个姓氏的现象,而尚村就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徽村印象》中尚村内容封面图

同时,尚村的民俗活动板凳龙、村落“集谷会”等活动仍在延续着。透过文化现象去追溯村落本源,你会发现,历史中尚村的板凳龙曾是为村落十姓团结而进行的一场民俗活动;集谷会是十姓之间为相互帮扶而成立的一个民间组织。再回溯,寻找到了村落的历史文化根源,因唐代开始中原的不断移民,尚村逐渐出现了多姓局面,因为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口繁衍较慢,形成了多姓共居的小格局。不像其它村子的“一姓独大”。自古以来尚村十姓先民互帮互助,遵循着长者让幼者的风气,如今从村落格局也能看出这一点。不同的姓氏家族在村落的聚族而居,井然有序。

这种文化气质在如今的尚村又逐步开始显现。由今及古,从表面寻本质,透过板凳龙和集谷会,笔者在时间线上挖掘出了尚村古今一脉相承的“十姓九祠”文化,而如今村落的很多现象都是此文化特质的演变与幻化,这种特质就可以称作为村落的专属品牌。

传统村落传播内容挖掘上,重在突出独特性,而方法上也会出现横纵空间、时间线的交叉使用。

(三)现状特色凸显:基于本土的“品牌”宣传

安徽有很多传统村落都较早地发展了旅游业,村落品牌也享誉了国内外,有些村落凭借文化,有些凭借自然,也有些凭借”人造品牌”。比如安徽歙县石潭村,它是有名的油菜花摄影点。上世纪90年代,一群浙江摄影师发现了石潭,村落最古老的油菜花梯田竟然成为了人间胜景,摄影师拍摄的石潭油菜花田及村落美景一举获得了国际摄影大奖,石潭因为油菜花而声名鹊起。对于石潭村来说,虽然有十分厚重的历史文化,但真正让它名扬天下的是世代种植的油菜花,以及黄山市“油菜花百家摄影点首位”的头衔。

在对石潭村传播内容的选取上,除了历史文化的挖掘,更多地则是要宣传它在油菜花摄影方面的重要地位,因为这是它最显著的发展品牌。同样,在对安庆市潜山万涧村传播内容选定的时候,根据需求,笔者将它作为“古乡贤与新农人实验村”推了出去,虽然这里临靠著名的皖公山,又有著名的杨氏“四知世族”,但相比其它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村落来说,如今它最大的特殊性便是“政府+驻村人+村民”共同开创的菊花田及菊花产业,这就是它最大的品牌及卖点。

其实,同一省份内的传统村落大部分都处在一个相似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它们有着或强或弱的文化联系,以至于很多人会用“同质化”去形容这种联系现象。但如果通过横纵方式,从空间、时间上对每个村落的传播内容进行挖掘,你会发现,也许每个村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模式相似,但让它存留至今的文化气质则具有专属性,进程和模式只是壳,真正的内容才是核。而对于历史文化较普通的村落来说,笔者可以试图从现状寻找它的卖点,或称为“亮点”,让这个点不断强化,成为它品牌。

《徽村印象》中万涧村、石潭村内容封面图

三、思考

作为乡村的细分群类,传统村落成为了近年来的热议话题。政府、学界、规划界、旅游界等各行各业纷至沓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解析和宣传村落。然而,对传统村落内容的挖掘,重要的是寻找村落深层的历史文化基因,从文化基因切入会发现自然地理决定了村落历史文化的开始,而村落历史文化则决定了附着在村落中的一切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它们是文化的体现,更是后人认识村落文化的开始。

文化的挖掘固然重要,每个村落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但在重要文化和一般文化间存在着“鸿沟”。人们愿意去龙川村品味文化,喜欢去石潭村享受油菜花美景。似乎不能用村落好坏去评判,而应该归结于各自的特殊性和使人认可的村落品牌。

而对不同传统村落传播内容的选择及编辑上,更应该善于通过横向比较, 确定一个村落具有区别性且重要的“卖点”。

猜你喜欢
皖南徽州古道
走古道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徽州人
《皖南印象》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访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