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洁
我生活在农村,没有幼儿园,童年就从一年级开始。刚走进学校,就渴望遇见一位慈祥的女老师,可谁知竟偏偏遇见了一位严肃的男老师,满头白发,还戴着老花镜,像极了鲁迅笔下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
麦黄时节,学校都要放忙假,让孩子们回家帮家里收割麦子。但是,我们的这位老师很奇怪,一放假,就安排我们先去他家帮忙,忙完了,才能回自己家。我们这群七八岁的小不点,不敢反抗,只能如实告诉家长,然后去老师家劳动。他家住在山顶上,我们正常和上学一样,早早来到校门口汇合,跟着老先生一起爬山。去他家要走一个多小时,累得筋疲力尽,可一到他家就有热气腾腾的白米饭,香脆可口的土豆丝、凉拌黄瓜等下饭菜。那时候,好像都餓了好几天一样,见了米饭就一抢而光。师娘看上去也很少言,站在一旁帮我们盛饭,让我们放肆地吃个够,吃完了还有米汤水喝。
吃饱喝足了,老师才开始吩咐劳动的任务,把我们带到金色的麦浪里,教我们右手握镰刀,左手握住麦秆,用力一割,麦浪一点一点地横卧在麦茬儿上,老师和师母用稻草把割好的麦子捆成一捆一捆的,再让它站立在土地上。上午我们一起割麦子,傍晚时分,我们一起把这些麦捆扛回家。
老师用扁担扛,一次都能扛十几捆麦子,而我们力气小,左手抱一捆,右手抱一捆。几十个同学排成长队,老师走在最前面,我紧跟老师,小伙伴都在我后面。到了老师家的院坝里,他还继续走,不停下来。我也不敢吭声,只能默默跟着他走,走到一位陌生的奶奶家,他终于停住脚步,和奶奶打招呼,再把麦捆立起来,我们都照着他那样做。
麦捆一个挨着一个就像最好的好兄弟,紧紧地依靠在一起,占满了奶奶的院坝,就像电影里看过的风吹麦浪般壮观。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穗胀鼓鼓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挣破麦壳的包裹,瞬间变成香喷喷的白馍馍,陪伴奶奶度过漫长而孤独的日子。
后来,还是在好奇心的怂恿下,我忍不住询问老师。老师告诉我,王奶奶是优秀的军属,刚结婚没几天,她的丈夫就参加抗日战争,不幸牺牲在战场,从此,她就一个人坚守着这份忠贞,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半个世纪,真是不容易。那时候,我虽然年龄小,可心里面觉得能帮王奶奶收割麦子,也是很光荣的事儿。
我的小学生活里,每年的忙假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帮王奶奶家收割麦子。每天早出晚归,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苦。因为老师一直都教育我们,人活在世上,要尽力而为地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该出手时就出手。
懵懂的我,还真不明白这句话的内涵,只是默默照着去做。帮邻居家的残疾婶婶买油盐酱醋,帮她的小孙子辅导作业,帮她收割麦子。
长大后,才渐渐明白,老师在用金色的麦浪,教我们向“善”,把人生涂上一抹浅浅的金色啊。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