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共早期的工运史上,1920年代的安源工人运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政治方面取得卓著成果的同时,安源工人运动中的文化动员也蓬勃发展。本文试图重返历史场景,探讨安源革命如何结合苏俄文化动员经验和本地文化资源来展开工人教育、文艺娱乐等革命文化实践。
关键词:工人教育;文化动员;民间形式;文化置位
曾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的安源,在中共早期的工人运动史上,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星星。尤其在1922年9月至1925年8月期间,中国其他各地的工人运动遭遇严重的打击镇压——以京汉铁路“二七”惨案为代表,安源却高歌猛进,成了中国最活跃的共产主义劳工运动中心,被中共中央称为“无产阶级的大本营”。[1]
安源工人运动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一方面体现在工人薪酬和待遇的改善;[2]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安源俱乐部取得丰厚的资金;[3]前者更加激发了工人的凝聚力和革命热情,后者不仅为安源劳工的教育文化动员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而且也为中国其他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资金支援。[4]然而,在这些成绩后面,有一种更为丰富复杂的文化实践成果更值得关注。可以说,显性成果的取得,与安源工人运动中的文化动员密切相关。
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声明:“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关于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中共提出以俄为师的教育为方法:“因工人学校是组织产业工会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在一切产业部门均应成立这种学校……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成立工会的必要。”[5]
参加完中共一大会议的毛泽东选定江西萍乡安源路矿为革命阵地。1922年11月,毛泽东偕李立三前往安源。在给李立三的具体指示中,毛泽东重申了《第一个决议》中将工人教育作为组建工会基石这一指导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同时,李立三还灵活运用了“文化置位”的方法。所谓“文化置位”,是“对一系列符号资源(如宗教、意识、修辞、服饰、戏剧、艺术等等)的战略性运用在政治说服中所发挥的作用”。[3]在安源工人运动中,李立三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民间艺术形式置入文艺动员。首先用四六骈文致信喜爱这一文体的萍乡知县,阐明其“涵养德性”的“平民教育”计划,很快获得了萍乡官方的支持。1922年初,工人夜校和工人子弟学校开始创办。除了识字,更主要的办学目标是给工人们灌输阶级意识。李立三回忆,他们以官方课本为掩护,逐渐向工人们介绍反抗思想:“补习学校的课本有两种,公开用的是平民教育课本,实际用的是我们自己编写的,每次上课都宣传一点马列主义基本知识,主要讲世界上的财富都是我们工人阶级创造的。”[4]
课文内容以阶级灌输为主,但讲授过程也征用“文化置位”的方法,融入工人的民间认知。比如,李立三曾用当地秘密会社算命时常用的汉字拆解重组法,解释“工人”两字竖排起来是一个“天”字,据此得出结论:若工人站立起来,联合起来,既能顶天立地,也能得到上天的保佑。他也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化为通俗易懂的比喻。一位安源工人后来回忆:“有一次,李立三同志讲工人只有团结起来和资本家进行斗争才有力量时,拿来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作示范。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了,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容易断。这个简单的比喻,发人深省。”[4]如此通俗而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中颇受欢迎。
安源的革命教育工作在大罢工后蓬勃发展,规模日益扩大。为满足课程需求,安源工人俱乐部出版了自己的系列教科书。1924年,俱乐部为子弟学生编写了一套《小学国语教科书》,为工人编写了三册《工人读本》。小学课本主要涵盖诗歌、哲学和自然科学等,以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主,强调男女平等以及革命新一代应有的文化价值观。《工人读本》以循序渐进的顺序编排教学内容。首先反复强调教育、尊严、劳动的价值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人生在世上,个个应该读书。个个应该做工。不读书,无知识;不作工,是废人。”“认识字、好读书,工人不是本来粗……”;随后上升到阶级剥削问题:“资本家,不作工,穿得好,吃得好,他的衣食哪里来?劳动者的汗和血。”接着引入阶级斗争的概念:“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的开山祖,高呼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列宁是无产阶级的先师,他领导俄国的无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建设了劳农政府。”[4]
革命教育在工人中颇受欢迎,几十年后,当年的安源童工这样回忆起受教育时的情形:俱乐部号召工人们参加夜校读书,受革命的启蒙教育。我听后,高兴极 了,虽然白天做工有些累,但是去學习文化知识,受革命的教育,要求是迫切的。……在夜校学习了三年多,很少缺课,能认几个字,又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心里非常高兴,心情非常激动。[4]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以政治内容为主,但无论是《小学国语读本》还是《工人读本》,不少课文还是以不太激进甚至温和的话语来讲述,在重文轻武的儒家传统格局中突出“文化”的重要性:“武人的武器是枪杆,文人的武器是支笔。枪的能力是杀人,效力是到不了距离以外……笔的能力是攻心,能发扬人的本能,能振作人的正气!……枪膛里的子弹是打得完的,笔头的字是写不完的;文字在空间是毫无界限的;世上只有受笔所指挥的枪,没有受枪指挥的笔。”[4]教材中还出现类似“槐树绿,石榴红,薄薄花衫软软风”[4]等夹杂着小资产阶级审美气息的歌谣体诗歌。这不仅表征出工人运动的政治气候异常严酷,不得不转向温和防御的姿态,同时也表明,这一时期中共教育的阶级立场,还存有资产阶级文化的残余。
除正式课堂教学外,工人俱乐部还组织了很多寓教于乐的活动,向群众传播革命思想。安源大罢工后,工人俱乐部进行改组,正式设立教育股、宣传股(后改为讲演股)、游艺股。游艺股在俱乐部新会所落成后,“每两星期或一月开游艺会一次,演奏各种使工友得益处极有兴趣的游艺,如电影,幻灯,音乐,新剧,科学讲演之类。”1924年2月,俱乐部成立了青年工人同乐团,均由工人自己的乐队奏乐。1924年至1925年期间,俱乐部创新了一些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形式,游艺股主任萧劲光对此回忆道:我在安源工作的这一年,主要是做宣传工作,工作的对象主要是青年工人。我们经常把青年工人组织在俱乐部中,通过唱歌、演戏、学文化、搞各种娱乐活动,向他们灌输革命思想,请青年工人团结在党的周围,成为工人运动的骨干力量。[4]当时的安源童工观看了这些演出,在几十年后依旧印象深刻:游艺股还组织青年排演文明戏,演出时,俱乐部大厅里总是坐满了人点着汽灯。演出的节目中,许多是反应井下工人劳动生活的。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俱乐部大厅里看了一个新剧,是工人阶级在资本家皮鞭下的悲惨遭遇……剧中情节感人,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6]
这里同样既有无产阶级新剧,也仍然演出观众喜爱的五四早期的“文明戏”。安源工人俱乐部采用的这些文化动员方式,同样受到苏联的影响。蘇联的工会也“希望借工人活动家、巡演剧团和演讲者将无组织的民众”鼓动起来。此外,由于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在中国农村地区广受欢迎,所以“化妆讲演”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一名安源工人是这样回忆“化妆讲演”的情形:为了取得广大农民对工人运动的同情和支持,俱乐部游艺股股长萧劲光同志星期天带领我们到附近乡村演讲。每到一个地方,奏乐组先敲锣、打鼓、吹号、吹笛子,把群众吸引过来,接着演节目,然后讲演,讲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地主怎样剥削农民,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等,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4]
热闹的音乐是文化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受工人欢迎的原因之一。演出中的歌曲主要由工人俱乐部和工人学校组织的乐队和合唱队演唱。歌曲形式多样,是“本地民间形式和外来形式的有机融合”。[7]采用外来形式创作的诗歌,创作者以革命者为主,这类诗歌主要有《我来了》《劳动歌》《工人学校校歌》《团结起来力量好》《保护儿童享快乐》等;采用本地民间形式创作的歌谣有《劳工记》《煤矿歌》《四季农夫自叹》《挑炭工人四季叹气》《拖煤小工歌谣》等。“歌曲有群众熟悉的曲调(如十二月调、孟姜女调、苏武牧羊调、萍乡春锣、萍乡渔鼓)填上新词的,有工人进行曲,有利用外国曲调填词的。”[7]在安源的文艺动员中,萍乡本土民间小调的“春锣”和“渔鼓”借鉴颇多。
《小学国语教科书》中《开台戏》[7]的曲调源自“萍乡渔鼓”。“萍乡渔鼓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8]《开台戏》完全套用了这一结构模式:以“渔鼓”的“唱”和“白”交错进行的形式展开情节:击打渔鼓开场后,以《水浒传》的四句歌谣为“引腔”,确立阶级矛盾的主题,接着以“白”承上启下,再以“正腔”唱出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最后以“尾腔”升华主题。
罢工结束后在安源工人中流传的一首长篇叙事歌谣《劳工歌》(又名《罢工歌》或《劳工记》),诸多著述中指出采用的是“萍乡春锣”[9]——“这首歌谣,采用湘东赣西流行的《春锣》这一民间文艺形式……”[4]“《劳工记》又名《劳工歌》,采用湘东赣西流行的《春锣》这一民间文艺形式……”[1]“一首按照‘春锣诗歌体编成的叙事民谣……”。[3]但对比《劳工记》和传统渔鼓曲目的唱词,会发现里面采纳了“渔鼓”而非全是“春锣”。《劳工记》开头唱的“不唱天来不唱地/听唱一本劳工记/且唱一本劳工歌/工人听得笑哈哈”,与传统渔鼓曲《劝君记》和《香山记》如出一辙:“不唱天来不唱地,听唱一本(哦)《劝君记》”以及“不唱天来不唱地,听唱一本《香山记》。”[8]
1927年国共分裂后,安源“小莫斯科”的鼎盛不复存在。然而,不仅万千安源工人在“赤色文化”的滋养下已觉醒,在无产阶级转向农民革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安源革命的文化动员实践,对后续中国革命的政治动员,无疑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 刘善文.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2,225.
[2]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上)[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126-127,1060.
[3] 裴宜理(美).安源——发掘中国革命之传统[M].香港大学出版社,2014:70,4,65.
[4]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下)[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1060,903,936,829-830,946-947,782,784,919,941,840.
[5]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1-2.
[6] 吴烈.忆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J].萍乡党史通讯,1985(3).
[7] 安源工人运动歌谣歌曲选·序[M].地方资料,1984:8,799.
[8]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3:62,64,67,70.
[9] 冯骥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上)[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510.
作者简介:廖美琳(1978—),女,江西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