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

2019-07-23 09:42张佳蓉
艺术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舒伯特晚安艺术歌曲

张佳蓉

摘 要:德奥著名音乐家弗朗茨·舒伯特(F.Shubert,1797—1828)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享有“歌曲之王”的美誉,这些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术非常值得分析与借鉴。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晚安》

1 钢琴声部的写作特色

保罗·亨利·朗曾对舒伯特钢琴声部写作的给予高度评价:“舒伯特的伴奏所起到的作用,有点像莫扎特歌剧中的管弦乐队,他为声乐之花的生长提供了气氛和土壤。”[1]舒伯特的钢琴写作是他艺术歌曲中的一大特色,他将钢琴作为一个单独的声部,使钢琴声部在他的艺术歌曲中超越了伴奏的功能,充分发挥出了钢琴的作用,与声乐形成了重奏或复调关系,使得篇幅短小的艺术歌曲充满戏剧色彩。

“谱例1”是歌曲的开始部分,钢琴的右手展示出主题,左手的柱式和弦织体围绕d和声小调以连续的八分音符节奏缓缓奏出。主题旋律的连续跳进下行如同失意的叹息,左手的伴奏织体如同孤独的流浪者缓慢行进的步伐,钢琴声部从前奏开始便奠定了此曲压抑、悲伤的感情基调。前奏之后,歌唱旋律配以歌词再度呈现,演唱者唱到“我来时是孤单一人,我走时还是孑然一身”,为前奏奠定的感情又多添一份伤感。此时的歌唱旋律与前奏钢琴展示的主题旋律一致,由此可见舒伯特这首歌曲是先有前奏后有声乐的,也可以反映出作者并不只是将钢琴作为一种伴奏乐器,而是将其看作独立的一个声部。

舒伯特将钢琴声部作为独立的一个声部来写作还体现在歌曲中对比复调的运用。在歌曲《晚安》中,主调织体为最主要的织体形态,而隐性的复调织体就需要透彻地分析出来,并且在演奏或演唱时更加注意。

“谱例2”的第3小节钢琴用八度弹奏旋律,随后第4小节对其进行高四度模进,之后该旋律又重复一次,此时的人声旋律是在此钢琴旋律的基础上用单对位法写出的,其节奏型与钢琴旋律声部相对应,两条独立的旋律合成一个单一的和声结构,而这两条旋律又保持自己的旋律特点,从而形成了对比复调,由此也不难看出钢琴在舒伯特歌曲中的艺术性。

2 调式调性设计的特点

大小调的频繁转换是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中的一大特征,《晚安》的调式调性为d和声小调→D自然大调→d和声小调。灵活的调性转换是为了表达更丰富的感情,同时也使该作品色彩多变,在歌曲《晚安》中不仅有同主音大小调、同名大小调的相互转换还有近关系调的转换。

“谱例3”是从d小调开始的,第4小节的第一拍是d小调的Ⅰ级和弦,此和弦同时也是F大调的Ⅵ级和弦,第二拍是F大调的V7和弦,调性由d小调转到同主音大小调F大调上。在第8小节同样又以F大调的Ⅰ级与bB大调的V级为共同和弦,调性从F大调离调到近关系bB大调上,此处调性变化的片段,是对前面旋律的高四度模进而来的。在情感表达上,调性变化引起的调性色彩的改变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通过对同一材料进行高四度的模进又使得所表达的情感更浓厚一分。

舒伯特在强调传统调性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性的色彩性对比,与古典主义时期的写作手法对比,舒伯特既有以前近关系调的相互转换,又比以前更强调调性调式的明暗关系,使得调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歌曲中情绪的变化和艺术形象的塑造。

3 结语

通过分析《冬之旅》开篇这首作品《晚安》,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地体会到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艺术性,从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看似简单短小,通过仔细分析后实则不然,其中运用了变化、转调、多声部写作等丰富的作曲技巧;第二,舒伯特把声乐与钢琴结合得恰到好处,钢琴声部在歌曲中不仅是伴奏,单独弹奏出来也是一首完美的钢琴曲。

舒伯特在原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與创新,其对歌词的理解诠释、对调性的创新运用、对伴奏的发展突破,都为后来的艺术歌曲创作树立了典范。

参考文献:

[1] 保罗·亨利·朗(美).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杨燕迪,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477.

[2] 希尔马(德).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舒伯特[M].王剑南,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 陈洁.诗乐合璧  情景交融——试论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意境美[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2):137-140.

猜你喜欢
舒伯特晚安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晚安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晚安,大猩猩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舒伯特《即兴曲Op.90 No.4》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