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背景下通道侗锦非遗传承工匠的培育实践

2019-07-23 09:42张继荣李洁
艺术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非遗工匠设计

张继荣 李洁

摘 要: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延绵不绝的生命力,不仅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工艺,更要古为今用,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美学价值与现代服饰设计融会贯通。研究具有湖湘特色的非遗文化——通道“侗锦织造技艺”,并将其与时尚服饰设计有机结合,培养新一代侗锦非遗传承人,为“侗锦”产业化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设计;非遗;工匠

中国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湖南是其中之一,湖南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特点。目前,湖南省有1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20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进程迅速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空间日趋萎缩,非遗传承人群出现了年迈断层、后继无人等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濒临消失的状态。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成为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湖南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制订相关制度、创新机制,鼓励高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由此可见,非遗文化虽面临窘境,但生机长存。

在互联网纵横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是商业和产业模式的重构和融合。同样,“设计+”也是设计和产业模式的协同和创新,“设计+”的根基还是设计,是设计驱动下的商业模式以及技术创新。因此,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仅仅是要传承它精湛独特的手工艺,更要将传统文化美学价值与现代服饰设计融会贯通,才能达到致用至美的状态。

2018年7月28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牵头,与64所职业院校共同发起成立“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这65所院校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联盟以开放的理念、开放的视野,旨在打造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交流平台、合作平台,凝聚各方面力量,采取“造血式”扶贫方式,帮扶更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脱贫攻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文件指出:“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大对职业院校参加有关技能大赛成绩突出毕业生的表彰奖励力度。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

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族诗歌、大歌、侗戏、芦笙舞、织锦、刺绣、彩绘等,均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侗族芦笙、侗锦织造技艺等30多个项目被列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侗锦织造技艺,侗锦织造技艺的色彩艳丽,纹样奇妙和谐,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艺术价值。2008年,“侗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研究具有湖湘特色的非遗文化——通道“侗锦织造技艺”,并将其与时尚服饰设计有机结合,充分融入侗锦图案、色彩、工艺及材料等非遗元素到时尚服饰的设计之中,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证研究案例,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一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制订了相关的制度、创新了非遗传承保护的机制,鼓励各专业群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等优势、促进精准扶贫与立德树人共赢,取得了丰富经验与丰硕成果:一是实行“结对式”教育扶贫,着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开展“靶向式”技能扶贫,给力贫困群众技术脱贫。三是实施“造血式”产业扶贫,助力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四是瞄准“共赢式”扶贫目标,奋力实现扶贫与育人双赢。在精准扶贫中,学校创新了“校内专业教学与扶贫项目设计研发融合+校外实践教学与精准扶贫融合”的“双融合”扶贫与育人模式,建设了扶贫与育人实训基地、扶贫与育人团队、扶贫与教学项目“三共享”资源,取得了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双促进”成效。

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按照专业群资源共享的原则,整体规划、校企共建“侗锦织造技艺”大师工作室,2017年9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大师工作室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建设成功。同年,招收了第一届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学生共37名,2018年,招收了第二届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学生共3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大师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给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学生以及专业教师传授精湛的侗锦织造技艺,与李洁名师工作室合作研发侗锦创新产品,培养新一代“侗锦织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为“侗锦织造技艺”产业化发展添砖加瓦。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渐进性、发展性、关联性的特点,创新创业能力是养成的,艺术设计院校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从创意思维—作品—产品的漸进式过程。创意思维训练是基础,实践是途径,内化是关键,实践和内化的过程中必须以作品、产品为载体,必须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培育创意、创新、创业为一体的通道“侗锦”非遗传承“工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

第一,“侗锦织造技艺”艺术特征与应用价值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调研等各种调研方式,从“侗锦”图案的构成风格、形式风格等方面研究“侗锦”的艺术特征;从“侗锦”的材料及工艺特点、文化等方面研究“侗锦”的应用价值,提炼“侗锦”的艺术特征与应用价值。

第二,“侗锦”系列创新产品研发与实践。将“侗锦”的图案、材料及工艺转化为时尚服饰的款式、色彩以及装饰设计,研发系列具有民族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特色的文化创意创新性产品,使民族文化与时尚设计有机结合。融“侗锦”的时尚服饰设计创新研发产品共分为创意时尚服饰、市场时尚服饰、装饰产品三大类,将创意时尚服饰、市场时尚服饰、装饰产品三大类“侗锦”创新研发产品分别引入到李洁名师工作室、粟田梅“侗锦织造技艺”大师工作室、《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服装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民族服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创新研发与实践。

第三,“扶贫与育人”的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将“侗锦织造技艺”大师粟田梅和她的徒弟粟念礼作为特聘教师引进学校,成立以“粟田梅”为名的大师工作室,通过大师培训教师队伍,大师向民族服装与服饰、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学生传授侗锦织造技艺,使师生掌握“侗锦”图案特征及侗锦织造技艺。全面将侗锦织造技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利用传统技艺开展创意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将课程思政的要素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行,培养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边远贫困地区输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构建“扶贫与育人”双融合模式,培育侗锦织造技艺非遗传承“工匠”,使非遗文化“侗锦织造技艺”焕发出新的面貌,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紧密对接,研究“侗锦织造技艺”创新性产品,推动“侗锦织造技艺”人才培养,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新一代民族服饰文化创新人才,推动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类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思路及新方向,探索精准扶贫背景下,促进产业帮扶的新思路,对于深化服装服装与服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思路及新方向,对推动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和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张继荣(1975—),男,湖北石首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李洁(1969—),女,湖南宜章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非遗工匠设计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工匠赞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