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装饰艺术审美研究

2019-07-23 09:42聂磊明吴雨亭马贵中
艺术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审美装饰

聂磊明 吴雨亭 马贵中

摘 要: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自清朝光绪年间起,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成为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陶艺品种,享誉海内外。建水紫陶是一种文化陶,其文化属性主要依赖于陶面装饰来体现,“彩泥刻填工艺”是其独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精湛的制作技艺加上历代陶工文人的参与创新,建水紫陶的装饰不断地开成出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建水紫陶;装饰;审美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自清朝光绪年间形成其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以来,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成为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陶艺品种,享誉海内外。

建水紫陶艺术格调高雅,业内人士将其定义为“文化陶”或“雅陶”。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文人的参与之下,建水紫陶的制作艺人们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少数民族艺术等内容巧妙地融入于陶器装饰之上,赋予了陶器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经建水地区能工巧匠不断实践琢磨出来的“彩泥刻填工艺”和“无釉磨光工艺”更使得各类书画艺术在陶器上有了更加精致、独特的表现,成为建水紫陶区别于其他陶器的最重要的特征。可以这么说,建水紫陶的装饰内容正是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工艺价值的体现。

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代陶工与文人的参与、开拓使紫陶的装饰不断地开成出新,逐步形成了今天建水紫陶独特的装饰艺术形态。

1 传统书画装饰——中国文人精神的体现

建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士辈出,这种文化土壤为文化陶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建水紫陶用品最初多被文人需求,这使得许多作品都是按照文人的需要来制作的,或者某些制陶人本身就具备文人的素养;历史上有大量的文人雅士参与到紫陶的制作中,尤其是在装饰领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让建水紫陶艺术充满了文人的审美意趣。

传统建水紫陶的陶面裝饰多以中国文人画为主,将山水、花鸟、人物等传统绘画元素表现在陶面上,体现出制作者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态度,进而升华到对意境、风骨、自然等美学理念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在建水紫陶装饰上有非常直观的体现,如民国时建水紫陶装饰名家萧恩荣制作的“秋山居舍图白陶圆斗”,在狭小的斗面上,绘制了近树、远山、村庄、耕田所形成的一幅意境深远的场景,布局精巧,着笔简练,把中国传统绘画中所描述的道、气、象、无、虚、妙等概念呈现得淋漓尽致,其艺术立意的高度,绘制手法的娴熟,工艺技术的精湛,无不让人叹为观止,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观之,让人玩味不止。

可以说,建水紫陶从创生之日起便极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表达,几乎每一件紫陶工艺品都是我国古代文人审美趣味和人生追求的体现。但随着时间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新的审美取向下,建水紫陶传统的装饰风格和价值取向与这个时代的生活及审美习惯出现了不适,紫陶装饰需要更多的特色和创新,在坚持自己传统艺术风格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对当代文化、艺术语境的关注与体现。

2 残贴装饰——别具一格的书法装饰形态

建水紫陶的残贴装饰是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装饰创新,初现于清末,创始人是建水三王之一的清末儒生王永清。王永清在建水紫陶历史中是一位具有开拓性的重要人物,在建水地区有“三王”之首的美誉(另外二王为王受之、王式稷)。据传,王永清在陶斗装饰工艺中引入中国画“锦灰堆”装饰风格,结合建水紫陶工艺特点创作出“残贴”装饰,形成了建水紫陶装饰的代表性特色。

作为一种装饰手法的“残帖”是在书法艺术的审美基础上寻求一种以残为美的审美趣味。主要以各种错落的字帖、碑拓为主要装饰内容。“残帖”的主要表现方式是在陶面上将各式杂乱无章的残破信札、诗词、绘画等书法字帖拼贴在一起,经过重新构图、布局,追求一种有层次感而又和谐统一的画面意趣。不同层次的“帖”往往运用不同的书体装饰,“隶、楷、行、草、篆”等不同书体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陶面上,帖与帖之间层层叠叠、相互覆盖;不同的帖往往绘制不同的底色,层叠覆盖,再经过多次的写、刻、填、刮等工艺,形成装饰区域内各帖间形式与色彩的对比、穿插、叠压的具有抽象意味的视觉效果。

“残帖”的创作过程与中国画纸本画面的“锦灰堆”有异曲同工之妙。“锦灰堆”又名八破图,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它常以绘制残破的文房用品构成画面,主要分为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方式,画中内容多为古旧字画、废旧拓片、废弃画稿、虫蛀古书、扇面信札等,经主观的画面安排呈现出残旧、破损、撕裂、玷污的效果,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耐人寻味,应和了中国传统美学对“有无相生,虚实相生”的思想追求,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残帖”把“锦灰堆”的艺术特色融入陶面装饰中,装饰载体的不同也带来了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的不同,“残帖”以所附陶器为基础,首先在布局上要更多地考虑装饰平面与三维陶器在形式语言方面的相融性,此外在后期的建水紫陶工艺流程下,填泥、烧制、打磨都会造成最终的画面效果的不可确定性,也造成了“残帖”之于紫陶的独特艺术魅力,所以,从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来看,“残帖”在我国传统书法饰陶上有较大创新,使观赏者在艺术家主观营造的残缺意境中去体味“大成若缺”的“未尽之美”,其魅力耐人寻味,成为建水紫陶装饰的独特艺术语言。

3 其他装饰形式——当代建水紫陶装饰的创新与拓展

靠着一代代陶艺家大胆的推陈出新,加以新的工艺、材料的运用,如今,建水紫陶装饰已从最初较为单一的书画装饰发展出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装饰格调。随着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来之全国各地的书画家、陶艺人参与到建水紫陶的设计制作中来,由于个人成长环境、文化的差异造成创作构思、艺术取向的不同,所呈现的作品也风格迥异,这也为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创新的可能。

3.1 彩色绞泥填泥技术的运用与发展

“彩色绞泥填泥技术”是建水紫陶装饰方面的一项创新工艺,其工艺特点是:根据陶器装饰画面的设计,在陶坯绘制后刻出的凹槽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泥搅拌在一起,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填敷。未被搅匀的色泥在填压及烧制过程中会呈现出一种非意识的色彩和线条,形成一种自然的、不确定的艺术效果。利用该工艺,可以在陶体表面上绘制出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的肌理效果,极大地拓展了建水紫陶装饰的表现效果。该工艺已被广泛运用,例如当代建水紫陶名家谢恒所创作的“梯田系列作品”就是运用了“彩色绞泥填泥技术”,其作品创作根据梯田的光影效果,利用不同色泥的搅拌及填压,在陶胚表面再造出能够体现元阳梯田色彩和线条的肌理,形成一种自然的、局部变化丰富的视觉效果,非常恰当地表现了元阳梯田的艺术特色。

“彩色绞泥填泥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建水紫陶装饰的艺术表现可能性,在此工艺的基础上,建水紫陶可以开拓出许多新的装饰形式。

3.2 锡陶结合的创新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即把打碎的瓷器用金属“锔子”修复起来的工艺,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能够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受“锔瓷”工艺的启发,建水紫陶艺人们选择了红河州具有地方特色的锡工艺,在锡陶结合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个旧的锡工艺品制作工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也是红河州的地方特色工艺美术品种,把属于同一地域的建水紫陶工艺与个旧锡工艺结合是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又一个创新,锡陶结合主要有“镶锡”与“嵌锡”两种工艺。

“镶锡工艺”主要是在紫陶的瓶口、把手、壶底等部位镶上锡制的装饰部件,将紫陶的朴素质感与锡工艺的精巧形成视觉上的对比。

“嵌锡工艺”主要是在器形的表面装饰区域刻出凹槽,经陶坯烧制后再把融化后的锡嵌入凹槽,最后打磨成型。

紫陶工艺与锡工艺的结合,使建水紫陶装饰工艺拓展出一种更为新颖的方式,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给人特殊的材质艺术美感。

3.3 民族元素装饰的创新

红河州地处民族地区,这里居住着哈尼族、彝族、苗族、傣族、壮族、回族等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从地域民族文化、艺术中寻找创作灵感、素材是当代建水紫陶装饰创作的一个方向。

(1)马成林的彝族元素创作。马成林,彝族,出生于建水县官厅乡彝族聚集区,在原“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学艺,从事紫陶生产、创作40年余年。由于自小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影响,马成林的建水紫陶创作融合了许多地域少数民族元素,创作出彝族酒器、哈尼壶、仿青铜宝塔等作品,其创作不拘泥于传统,造型独特,装饰新颖,采用了大量彝族、哈尼族图饰,填色大胆、工艺制作追求一种古朴、自然的呈现,极具强烈的地域民族特色。品位其作品,从中能感受到古滇国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气息。图1是马成林作品“彝族图腾花插”,该件作品造型及装饰借鉴彝族文化元素,其绘制图案的走势与器型变化融合、协调,装饰纹饰采用单色泥料刻填,与古铜色陶坯形成色度的强烈对比,打磨呈色亚光,局部留有一些表面磨光的划痕,作品呈现出朴拙、粗犷的陶味。

(2)聂磊明的东南亚民族元素创作。笔者由于工作地域的原因较早地接触到建水紫陶,对其萌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一番较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后,融合了自身的理解与感悟进行了一些陶面装饰的创作实践。图2是笔者的作品《傣族传说·布桑改的故事1》,创作于2014年,该件作品的创意源于傣族民间传说“布桑改·雅桑改的故事”,作品造型及装饰借鉴东南亚(泰国、柬埔寨)传统民间艺术造型元素,运用建水紫陶传统工艺制作完成。该件作品高48cm、宽24cm,胚体采用建水白泥细料手工拉坯造型,装饰部分采用“彩色绞泥填泥工艺”,吸收了传统漆画、版画语言,所绘人物形象边缘采用重影的局部塑造,制造出丰富、变幻的视觉与肌理效果,體现了东南亚文化特点。

(3)马贵中的伊斯兰文化元素创作。马贵中,回族,红河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对建水紫陶进行了大量陶面装饰的创作实践。马贵中的紫陶创作受到了其自小经受的伊斯兰文化影响,在陶面装饰内容上大量运用伊斯兰文化符号、元素,其作品具有较强的形式构成感,体现出独特的视觉美感。图3是马贵中作品《回文书法瓶1》,该作品创作于2014年,高41cm、底径32cm,瓶身上以阿拉伯书法刻填,表面采用无釉抛光工艺成亚光效果,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气息。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工艺特色均融入其独特的装饰艺术当中。通过对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审美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建水紫陶外在形态下所蕴藏的各类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白雨.建水陶书画装饰传统的成因及其负面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011(3):150-160.

[2] 邵靖,王坤茜,徐人平,等.建水紫陶的书画装饰艺术[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1):29-31.

[3] 田然.创造艺术化的生存空间——论生活环境中的陶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

[4] 李跃平.建水陶 “残贴”装饰与 “锦灰堆”的渊源关系[J].民族艺术研究,2012(04).

[5] 建水陶瓷文化,中共建水县委宣传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6] 孔明.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聂磊明(1978—),男,教授,红河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审美装饰
◆ 装饰线条
装饰线条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圣诞树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