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的“政治潜台词”

2019-07-23 01:24张兴德
党史文苑 2019年7期
关键词:民主人士柳亚子毛泽东

张兴德

毛泽东的诗词中,有许多是诗意同政治、哲理的完美统一。《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就是这样的一首蕴含极强政治性和哲理性的诗。

我们来看全诗:

饮茶粤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这首诗是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4月29日对柳亚子3月28日写的《七律·感事呈毛主席》的和诗。长期以来,人们对这首“和诗”的赏析,仅仅从诗人个人之间的友好情谊的赠答奉和这个角度去理解,这是不够的。这期间毛泽东正忙于指挥解放军渡江作战和为建立新中国作各种筹备,其繁忙紧张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给柳亚子的赠诗写“和诗”,绝非一般,实属罕见。绝不同于昔日文人之间的闲情逸致、以风雅韵事为目的的赠答奉和。毛泽东的这首和诗,同其他以后的几首“和诗”一样,均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政治性,不仅仅是诗人之间的酬答和有感而作,重要的是其目的性和政治意义。

这首和诗文采飞扬,情真意切,而又蕴含深刻的哲理。柳亚子是同盟会的老会员、国民党左派的元老,是清末著名的文学社团“南社”的领军人物,其诗词名贯一时,他也自比苏(东坡)、辛(弃疾)。大革命时期,柳亚子曾任孙中山的秘书长,国共合作时期曾在广州同毛泽东共事。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柳亚子因公开反对蒋介石曾被“通缉”流亡日本一个时期。他同毛泽东以后十多年虽然没有见面,但他十分敬仰毛泽东。早在1930年前后,就多次写诗赞扬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湘南赤帜正纵横”“并世支那两列宁”“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时期,他积极拥护共产党的和平主张,当时他向毛泽东“赠诗”和“索诗”曾为一时的佳话。毛泽东的名篇《沁园春·雪》由此被人所知。

1949年2月,在香港的柳亚子和其他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应邀赴北平准备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筹备建立新中国。3月18日到达北平。此时他的身份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3月25日晚,刚刚到达北京的毛泽东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柳亚子等人,柳亚子十分高兴,即席赋诗三首并录呈毛泽东,诗中热情地回顾同毛泽东20多年的友谊、歌颂毛泽东、讴歌中国革命的胜利。例如:“二十三年三握手,陵夷谷换到今兹。珠江粤海惊初见,巴县渝州别一时。延水鏖兵吾有泪,燕都定鼎汝休辞。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可是时隔不久,在3月28日夜他又写了《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煖。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并呈毛泽东。诗中连用了六个典故,我们虽然不知道他具体因何事而“感”,但从诗中流露的情绪可知,他是自恃才学很高,而又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其实当时新政府还没有成立,都没有具体安排他们的工作,无非是有几次要车没有给之类的招待不周罢了),委婉地表达了事不随意的苦闷和退隐之意。毛泽东读诗后,很重视此事,他理解柳亚子这类人的心境,立即派人妥善地安排他的生活问题,让他在4月20日暂时迁入颐和园居住。在百忙中毛泽东又于4月29日写成这首《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

诗的前四句,是对二人之间友谊的回顾。诗人选取“饮茶”“索句”“读诗”三次极有意义的典型代表事件,巧妙地回应了柳亚子以前诗中的“三握手”“共品茶”。这不仅仅是“和诗”“和”得巧妙,乍读,完全是“诗友”之间的亲密交往。但细品,这背后则蕴含深刻的“政治潜台词”——第一次是国共合作使二人建立了友谊。第二次是抗战胜利后不久的国共谈判的关键时刻。柳亚子不仅积极支持、声援共产党的和谈主张,而且因柳亚子“索诗”,毛泽东赠诗,柳亚子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公诸于世,在重庆文化界和政界引起一场“地震”,让人们更加了解共产党和毛泽东。人们知道作为共产党的领袖的毛泽东不仅是个会打仗的大军统帅,还是个令人仰慕的浪漫主义大诗人。第三次即这次在北平再次读柳亚子的诗,已是今非昔比,北京回到人民手中。前两次的友谊意义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可以说,他们之间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朋友”或“诗友”,主要的是身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的柳亚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为中国的革命做了有益的工作。这层关系才是问题的关键,应该邀其共同参加建立新国家新政府。统一战线政策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现在仍然须要这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新的国家,这是我们共产党的真诚愿望和做事原则。因此,以上四句虽然表面是共叙友情,这种友情看似个人之间,其实是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之间的友情,并为后四句作铺垫。

這首“和诗”的关键是后四句。这是一个老朋友对老朋友的真心规劝、开导和希望。同样,这背后代表的则是共产党人对民主人士的一种争取、团结的态度。诗的颈联,紧接首联、颔联表达的友情,以幽默、关爱、诙谐的口气,针对柳亚子诗中流露的情绪,说出一句极具哲理的话:“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其中“防肠断”是“断肠人在天涯”所化,含意深远。这是诗中少见的精彩议论,是诗中的“诗眼”,出语自然、幽默风趣,语短情长,含蓄婉转,文浅而意深,富有理趣。似是对朋友的规劝,又似自言自语,讲自己的人生体验。这些多层意味,尽在其中。其意是说,我们看待一切事物,都要放开眼界,放开眼量。从大处和长远处着眼。以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去辩证地看问题和对待有关事情,排解心中的各种郁闷和不快(“牢骚”)。全句富含深刻的社会发展和人生的哲理。这不仅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也是应遵循的生活辩证法,又是人生境遇的深刻的哲理总结和概括。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何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心”和挫折、困难等“不完美”的情况,对此,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正确认识、乐观以对,而另一种态度是悲观丧气、牢骚满腹。两种不同的态度,往往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而“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对这种人生境遇的深刻认识和概括,体现了辩证法思想光辉。这不仅是针对柳亚子思想态度的婉转含蓄善意的提醒劝导,也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毛泽东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认识。众所周知,当年在中央苏区时,毛泽东曾三次被不合理“下岗”,但每次,他都是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态度,正确对待,最终赢得了全党的理解和信任。

诗中的最后两句,“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是对柳亚子诗中的“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的直接回应,从“和诗”本身艺术要求看,是天然的妙对!既充满了诗趣又十分含蓄、意深。柳诗中是说自己想象东汉严子凌那样“退归林下”,而毛泽东沿用柳诗中的典故,以“昆明湖”对应“子凌滩”,意在挽留柳亚子在北京参政、议政,共建新中国。诗中“莫道”“观鱼”“池水浅”借用的比喻,极为准确,巧妙而又十分含蓄。这里有友好的规劝,也有对未来工作的暗示。这里的“观鱼”二字极为精妙:是“观鱼”不是钓鱼,意即民主人士,是参政议政,而非执政。因此是“池水浅”,这含有极深的政治潜台词。事后证明,有些民主人士,不满意自己的“观鱼”地位,嫌“池水浅”,1957年借共产党整风的机会,提出“共产党应该下台”,各党派应“轮流坐庄”,成立“政治设计院”重新设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等奇谈怪论。自然,出现这种情况比较复杂,但同一些人存在这种思想不无关系。

读完全诗,我们再回看,毛泽东为什么这么急于“和诗”?前面说过,当时正值忙于渡江作战和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关键时候,当时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齐聚北京。招待任务甚多甚重,工作有疏漏在所难免。柳亚子此时因何流露出“退隐”之念,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他的这种情绪,恐怕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个别现象”,应该是有代表性的。新中国成立前后,如何恰当地安排好这些过去对中国革命做过有益工作的各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民主人士的工作,有极大的政治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复杂性。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有专门机构负责。从中国共产党中央这方面看,力争做到安排得当,人尽其才,使每个人都能在恰当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积极作用,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是把所有的人都安排得恰到好处,遂其所愿,不出疏漏,也很难办到。从各民主人士这方面看,则也确有每个人对自己工作安排是否满意的问题。绝大多数民主人士能够同中共中央配合,但也有个别民主人士,或者自恃过去对中国革命有功,或者自恃才学能力很高,因此冀望重用,希求高位。这种思想虽然可以理解,但很难都得到满足。因此,这就涉及如何做好各个方面的思想工作,能够安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新国家、新政府工作。而柳亚子这里为什么突然想“回归林下”?其具体思想虽不得而知,但总脱不出上述两种情况。毛泽东长期同各种各样的民主人士交流、交友,深知他们的心理状态。柳亚子在民主人士中又是有影响的人物,做好他的工作,也就显得很重要,有利于团结绝大多数的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共建新中国。因此,毛泽东急于写“和诗”,就是通过“和诗”这种适合柳亚子身份的特殊方式,做其工作。“和诗”是写给柳亚子的,也是写给其他的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而柳亚子的去留、是否高兴地参政,这对当时众多的民主人士来说必然会有一定影响的。这是此诗的重要背景和深刻内涵。我们赏析此诗,是万万不可忽略这一个方面。

毛泽东派人把这首诗送往颐和园益寿堂柳亚子住所。柳亚子游园归来,读罢这首和诗,心中非常感激。他在《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中,用“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两句诗,表示接受毛泽东的劝说。毛泽东为进一步做好柳亚子的工作,不遗余力。5月1日下午,毛泽东携女儿李讷等到颐和园拜访,与柳亚子联步长廊、泛舟湖上。5月5日,即孙中山就职非常大总统纪念日(双五节),毛泽东又如约偕柳亚子去香山谒孙中山衣冠冢,并合影留念。毛泽东还接柳亚子夫妇到自己寓所共进午餐,朱德总司令和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作陪。毛泽东的真诚相待,使柳亚子深受感动。新中国成立后,柳亚子留在北京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等职,为人民做了有益的工作。毛泽东对柳亚子的“和诗”及事后对柳亚子的接待处理,实际是我黨模范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一次成功例子,是如何善待民主人士的一个光辉榜样。

从平易见精深,是这首律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毛泽东很赞赏明代诗人杨继盛的两句诗:“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他说:“我从年轻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又说:“诗言志,椒山先生有此志,乃有此诗。这一点并无惊天动地之处,但从平易见精深。这样的诗,才是中国格律诗的精品。”“从平易见精深”“是中国格律诗的精品”,这是对杨继盛的诗的赞赏,也是毛泽东的诗词主张,他的这首“和柳亚子”的诗,正是他的这种诗词主张的成功实践。如前面分析的,“和诗”巧妙回应柳亚子以前诗中的“三握手”,娓娓道来,没有华辞丽句,给人一种老友相见、共同回首往事的感觉,十分平易亲切。然后是诚恳规劝,两句哲理式的格言,如溪流入田、清风入肺;继而回扣到柳亚子的诗上。此诗被称为律诗中的精品,当之无愧!

题图 毛泽东和柳亚子

责任编辑 / 陈 洪

猜你喜欢
民主人士柳亚子毛泽东
柳亚子书法
第四届“柳亚子杯”全国诗歌大赛启事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爱国民主人士——新四军之友”征文启事
1949,毛泽东点将
柳亚子故居
柳亚子:面责蒋介石
民主人士翟宗文在芜湖革命活动述略
《民主人士》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