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
内容摘要:本文将流通创新定义为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技术、流通结构和流通渠道五个维度,将居民消费升级定义为居民消费规模和质量(结构优化)两个层面,继而从理论上探讨了流通创新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理论影响路径),并进一步基于2005-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就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技术、流通结构和流通渠道五个维度所反映的流通创新对农村居民消费规模和质量(结构优化)两个层面的消费升级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流通创新能够通过流通规模的收入提升效应、流通效率的成本节约效应、信息技术的技术外溢效应、流通结构的结构优化效应和流通渠道的渠道整合效应对农村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两个层面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实证研究则进一步佐证了流通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继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结论。
关键词:流通创新 消费升级 农村居民 面板数据
流通创新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机制
何为流通创新,其实学术界一直以来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流通规模、结构和效率的优化就是流通创新(Robert,2010),也有学者认为流通创新不仅仅只是包括流通规模创新、流通结构和流通效率的优化(杨水根和王露,2018),还应该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政策创新。但更有学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流通创新应该是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因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流通渠道和流通规模、流通结构和流通效率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引导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倒逼生产商生产规模的扩大,继而最终促进流通业的创新发展。显然,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存在其合理性,但这些文献分析中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也即是说,关于流通创新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机制分析总是侧重于流通规模和流通效率的提升对农村居民消费成本的下降进行分析,或者单纯地从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流通效率提升方面来分析流通创新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而忽略了流通结构的优化和流通渠道的整合对流通效率和流通规模的影响,继而间接对居民消费升级产生影响,这些研究显然存在一些片面性。事实上,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流通创新不仅应该包括流通规模的扩大,而且更需要关注流通质量的提升,而流通质量提升最根本的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流通结构的优化、流通效率的提升和流通渠道的通畅,最终降低流通成本,激发居民的消费欲望,促进居民的消费体验,引领消费升级。
因此,笔者认为,流通创新至少应该包括五个维度的内容,具体为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技术、流通结构和流通渠道五个维度的创新。据此,本文基于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技术、流通结构和流通渠道五个方面来剖析流通创新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机制(如图1所示)。
根据本文架构的流通创新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路径,笔者认为,流通创新主要包括:一是流通规模扩大(零售门店的增多、零售业态的创新、营业面积的增大等)引发的收入提升效应,吸纳更多的零售业劳动力,提升零售业本身和居民绝对收入的增加,激發居民消费水平(总量)的提升,从规模渠道效应方面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二是流通效率的提升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手段)和非技术手段的创新加快流通业流通的速度,加快商品流、资金流的流转速度,降低流通业交易成本,继而提升居民消费体验,刺激居民消费规模(总量)的跃升,最终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三是流通产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外溢效应,譬如信息技术催动的物流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通讯速度的高效化、商品流转、仓储和流通的信息化和共享化等,来实现商品销售和商品流通的有效对接,达到消费者消费手段的革新和变革,消除传统商品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关于商品信息不对称性引发的消费者消费忧虑等局限性;四是通过流通结构的优化效应来实现流通内部结构的优化,推进流通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加速细化和分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分工,发挥社会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继而促进高质量的产品生产与消费,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五是通过流通渠道的整合创新作用,促进商品流通、销售、流转和仓储等不同环节的优化和深化,满足消费者购物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实现流通创新“质”的提升。
模型设定、数据来源
(一)实证计量模型设定
根据流通创新对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影响机制分析,本文进一步构建包含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技术、流通结构和流通渠道五个维度的流通创新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规模和质量两个层面的影响效应计量模型,分别如式(1)和式(2)所示:
其中,Lnxfgmit表示消费升级的消费规模层面,xfjgit表示消费升级的消费结构层面,Lnxfgmit, ltxlit,xxjsit,ltjgit,ltqdit分别表示流通创新的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技术、流通结构和流通渠道五个维度因素,controlit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二)变量数据来源说明
由于当前研究中关于流通产业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不同的文献对此的理解不尽相同,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关于流通创新促进居民消费升级进行实证研究时所包含的流通产业是指传统文献中所认为的流通产业范畴,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所以相关数据都仅仅考虑这三大流通产业。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样本期为2005-2017年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除外,西藏数据存在部分缺失)的面板数据。
消费规模(Lnxfgmit):采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来衡量,数据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年统计年鉴,由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为绝对量数据,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等问题,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
消费结构(xfjgit):分别采用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居民高档消费品(享受型消费支出和发展型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来衡量。一方面,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主要反映农村居民解决生存型消费支出情况,其占比越高,说明农村居民以食品等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支出占比越高,消费升级越迟缓;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居民高档消费品(享受型消费支出和发展型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能够较好地反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农村居民高档消费品的定义,当前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有些文献认为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通讯和交通也应该归属于高档消费品(魏勇和杨孟禹,2017),但也有文献认为衣着和居住应该归属于生活必需品。据此,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基础上,采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居民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四大类生活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来衡量,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部分数据缺失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年统计年鉴进行补充。
流通规模(Lnltgmit):采用流通产业规模和流通企业规模两个指标来衡量,流通产业规模采用流通产业就业人数(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三大流通产业就业人员数)、流通企业规模采用流通产业总值衡量。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理论上,流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继而促进居民消费。
流通效率(ltxlit):该指标主要反映零售商品在流转过程中的速度,流转速度越快、效率越高、商品零售成本就越低。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取期末批发零售业限额以上商品库存总额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销售总额的比例进行衡量,占比越高,说明零售商品周转速度越慢,相应的流通效率也就越低。同时,零售流通成本越高,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理论上而言,该指标数据对居民流通规模的影响系数符号为负。
信息技术(xxjsit):流通产业流通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则代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本文采用《中国信息化年鉴》中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化水平指标来衡量信息技术发展情况,一个地区信息技术发展越好、信息化水平越高,则越有利于该地区流通效率的提升,继而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
流通结构(ltjgit):采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三大流通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人员数之比来进行衡量,该指标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三大流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则表明流通结构越合理,越有利于居民消费升级。三大流通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人员数均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
流通渠道(ltqdit):本文采用批發商品销售总额与零售商品零售总额之比来衡量流通渠道是否通畅。理论上而言,批发商品零售总额占零售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提高,流通渠道越不流畅。如果批发商品零售总额占零售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越低,说明零售商品市场越活跃,居民获取零售商品的成本越低,越有利于居民消费升级。数据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
控制变量(controlit):根据居民个人消费选择理论和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可知,收入、价格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农村居民消费情况,因此,为避免面板模型遗漏变量问题,本文加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Lnincomeit,取对数消除异方差)、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it)和城镇化率(townit)三个控制变量。数据来自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年的统计年鉴。
实证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一)流通创新对农村居民消费规模的影响效应估计
采用stata 15.0软件,就流通创新对农村居民消费规模的影响效应估计中各变量的面板数据是否存在单位根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均不存在面板单位根现象,可以进行面板模型估计。因此,根据一般文献的做法,首先对模型采取混合回归、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检验(鉴于篇幅,仅给出结果)。经过检验发现,无论是包含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技术、流通结构和流通渠道五个维度的流通创新对农村居民的影响效应,还是加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城镇化率三个控制变量的回归,hausman检验都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且在未加入控制变量和加入控制变量两种情况下得到反映流通创新五大维度的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技术、流通结构和流通渠道系数统计量和系数正负号没有发生显著性改变,说明模型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能够较好地拟合流通创新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具体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估计结果可知,无论是未加入控制变量的模型估计,还是加入控制变量的模型估计结果都显示,流通创新对农村居民消费规模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估计结果与理论分析结论一致,较好支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具体表现为,流通规模每扩大1个百分点,将会促进消费规模扩大0.8738个百分点,流通效率的提升会促进消费规模的扩大,具体表现为期末批发零售业限额以上商品库存总额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销售总额的比例下降,则流通效率将会提高,从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规模。信息技术和流通结构两个维度反映的流通创新对农村居民消费规模同样具有显著正向促进效应,且信息技术对居民消费规模扩大的影响系数比较大,流通渠道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估计为负数,反映出批发商品零售总额占零售商品零售总额的占比越低,则零售商品市场越活跃,越有利于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同样与理论预期一致。
此外,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城镇化率的提升对农村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却能够对农村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也与理论预期得到的结论一致。
(二)流通创新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质量)的影响效应估计
至此,本文较好地验证了流通创新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中消费规模扩大层面的影响,为进一步考察流通创新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方面的影响机制,本文进一步对此进行实证分析。同样,采用stata15.0软件先对各变量是否存在面板单位根进行检验,并采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模型应该选择混合回归估计、固定效应模型估计还是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检验结果同样表明,流通创新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质量)的影响效应均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得到相应的实证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估计结果显示:估计结果(3)和估计结果(5),以及估计结果(4)和估计结果(6)得到的系数刚好相反,这表明,流通创新对以恩格尔系数表示的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以高档消费品支出占比为因变量的居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支出的影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就意味着流通创新对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两个估计结果起到了相互印证的作用,同时也印证了本文理论研究的结论,与笔者的预期相一致。
具体而言,流通规模的扩大、信息技术的提升、流通结构的改善对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也即对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反映流通效率的期末批发零售业限额以上商品库存总额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销售总额的比例提高,也即库存额的增加对恩格尔系数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反映流通渠道的批发商品零售总额占零售商品零售总额的占比提高(也即通过批发渠道的商品交易占比上升,零售渠道进行商品零售的占比下降)不利于居民消费的开展,反而阻碍了居民消费升级的改善。从流通创新五个维度的因素对农村居民高档消费品支出占比的影响效应来看,流通规模和流通结构的扩大和改善对农村居民高档消费品支出占比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反映流通效率的期末库存的增加对农村居民高档消费品支出提高具有负向抑制作用,反过来则意味着库存的减少(流通效率的提升)对农村居民高档消费品支出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相应的流通渠道因素有利于消费升级。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农村居民高档消费品支出虽然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却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也就意味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农村居民高档消费品支出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可能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加快了商品的交易效率,導致农村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快速增长幅度远远超过高档消费品的增长幅度,使得对高档消费品增长的弹性并不显著。
相应的,表2估计结果中的控制变量显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仍然是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居民消费者价格因素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影响效应却并不显著,这可能的原因是,农村居民对于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动缺乏弹性所致,而价格因素对农村居民高档消费品的消费支出占比却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当消费品价格提升时,农村居民将要花费更多的货币去购买价格弹性比较弱的生活必需品,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只能减少对高档消费品的支出,继而降低高档消费品消费支出的占比。
结论
第一、理论研究认为流通创新能够通过流通规模的收入提升效应、流通效率的成本节约效应、信息技术的技术外溢效应、流通结构的结构优化效应和流通该渠道的渠道整合效应对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质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两个层面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第二、实证研究发现,流通创新的五个维度确实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以及农村居民高档消费品支出占比的提升,也即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第三、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除了受流通创新因素影响之外,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也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因素,居民消费品价格因素则对农村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和高档消费品支出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世进.基于SD 模型的江苏流通业促进居民消费研究[J].市场周刊,2016(9)
2.王世进,司增绰.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流通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理与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7(6)
3.杨水根,王露.流通创新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吗? ——基于中国2004—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4.魏晶,赵天玉.流通业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6)
5.杨进,罗筱梅.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消费升级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8(24)
6.李丽,刘琨.我国流通业与居民消费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基于Logistic模型[J].劳动保障世界,2015(32)
7.柯晶莹.新常态下流通效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15)
8.潘锡泉.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作用机理及操作取向[J].当代经济管理,2019(3)
9.魏勇,杨孟禹.收入结构、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消费升级[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