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巨坤
重症肺炎为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 其极易对多个重要脏器造成影响, 患儿多可见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现象, 甚至可引发心力衰竭, 导致患儿死亡[1]。常规治疗多以抗生素、激素、吸氧等方式为主, 但尚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为尽可能改善该病患儿的病情, 本研究中采用小剂量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重症肺炎患儿, 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10例重症肺炎患儿,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 各 55 例。对照组中男 38 例 , 女 17 例 ;年龄 1~7 岁 , 平均年龄 (3.2±1.5)岁 ;病程 2~13 d, 平均病程 (6.2±2.6)d。观察组中男35例, 女20例;年龄1~8岁, 平均年龄(3.6±1.8)岁;病程3~15 d, 平均病程(6.6±3.1)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即患儿入院后及时进行基本生命状况及病情评估, 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 同时需进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处理;对于伴有缺氧症状者, 需及时行吸氧处理, 控制氧流量1~4 L/min;同时给予患儿病原学检查, 包括血培养、痰培养等, 明确致病微生物;根据培养结果给予患儿相应的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治疗;对伴有哮喘症状者, 还需给予布地奈德或硫酸沙丁胺醇治疗;早期还需给予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多巴胺(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1020706)联合多巴酚丁胺[(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制药厂, 国药准字H32021410)]治疗 , 即小剂量多巴胺 2.0~5.0 μg/(kg·min), 静脉泵注给药, 1次/d;多巴酚丁胺25.0 μg/(kg·min), 静脉泵注给药, 1次/d。连续治疗5 d为1个疗程, 均连续治疗10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及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症状改善及消失时间包括心率、呼吸改善时间,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三凹征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包括皮疹、恶心呕吐、皮肤瘙痒。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 患儿体征、症状均消失,或改善明显, 病灶经肺部X线检查完全被吸收, 或显著缩小;有效:患儿症状体征及病灶均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病灶未吸收[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
2.2 两组症状改善及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心率及呼吸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啰音、三凹征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改善及消失时间比较(±s, d)
表2 两组症状改善及消失时间比较(±s, d)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心率改善时间 呼吸改善时间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效 三凹征消失时间观察组 55 2.1±0.3a 2.2±0.4a 3.0±0.5a 2.4±0.4a对照组 55 4.1±0.6 3.8±0.8 6.1±0.9 4.0±0.8 t 22.111 13.267 22.330 13.267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皮疹1例,恶心呕吐2例, 皮肤瘙痒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呕吐, 1例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P>0.05)。
肺炎为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 其主要是指终末气道、肺间质、肺泡的炎症。导致该病发生的因素较多, 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均可导致该病发生;同时吸入性异物、放射性等理化因素也可导致该病发生。小儿因肺部发育不成熟、机体免疫功能较低, 对于病毒微生物侵袭及其他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对较弱, 故而更易因肺部感染而形成肺炎。同时由于小儿机体修复能力较差,发病后恢复难度大, 进而极易随着病情的发展而累积其他脏器, 引发重症肺炎。而重症肺炎的发生则极易对患儿肺脏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影响与破坏;且小儿肺组织弹力纤维尚未发育成熟, 其肺间质成分较多, 而肺泡数目相对较少, 极易因肺泡扩展改不充分而造成肺泡含量减少、气体交换量下降, 促使患儿肺脏难以正常进行通气与换气, 引发憋喘、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甚至还可能会影响患儿机体的正常循环情况, 使得代谢废物与炎症介质在体内大量积聚, 造成严重后果。同时, 由于重症肺炎的病情发展较为迅速, 对患儿健康的威胁极大, 严重时甚至可能会造成患儿死亡。
以往, 临床上通常将抗感染、吸氧、利尿、对症支持治疗等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但由于小儿机体尚未发育成熟, 其症状改善通常需较长的时间, 且治疗后易复发, 这也就对临床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梁晖[3]的研究结果相符, 提示该治疗方案对提高重症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心率及呼吸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啰音、三凹征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该治疗方案在改善该病患儿症状及血清因子水平方面也可发挥积极作用。分析其原因, 多巴胺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儿茶酚胺类物质, 为下丘脑与脑垂体腺中的神经传导递质, 可促使相应受体激动, 并可对心肌β-肾上腺素受体产生作用,有利于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并可激动β受体, 对增加心博出量及心肌收缩力有重要价值;同时该药物还可促使血管平滑肌舒张, 从而有利于降低外周阻力、促使患儿心脏收缩射血能力提高, 对改善患儿心脏及循环系统功能有重要价值,进而可达到促进患儿病情恢复的效果[4]。此外, 小剂量多巴胺还可选择性的改善心功能, 有利于促使心脏前负荷减轻、降低氧耗量, 对改善患儿呼吸衰竭、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有重要意义。而多巴酚丁胺则属于β1受体的激动剂的一种,可对心肌上的β1受体产生激动作用, 有利于促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同时该药物还可发挥轻度扩张外周血管的功效, 有利于促使肺周血管扩张, 促使肺循环阻力下降, 进而可达到增加心肌血流灌注及心排血量的效果[5]。通过小剂量应用两种药物还可达到协同增效作用, 对提高患儿心脏收缩射血功能、增加肺部血液供应、改善机体供氧不足症状有重要作用,从而可达到促进患儿及早恢复的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儿常规药物治疗, 则可在快速改善患儿憋喘症状的同时,促使患儿机体缺氧症状显著好转[6]。
综上所述, 小剂量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理想, 对改善患儿症状、促进患儿机体恢复有重要意义, 可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