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云 陈慧 王蔚浩 林海云 张金梅 邢秋燕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严重类型, 介入治疗是临床上的主要方法之一[1]。整体护理强调以护理程序为工作的核心, 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 促进护理工作及护理管理的系统化, 满足患者生理、社会、文化及心理上的护理服务需求, 服务全过程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在临床运用中,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 是提升临床护理质量的优质护理理念。术后为患者进行血小板治疗, 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2]。本次研究作者为探讨服务全过程整体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治疗依从性和预后的影响, 从本院选取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依托样本分析法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至本院接受PCI治疗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 每组40例。常规组患者中, 男34例, 女6例;年龄 16~82岁, 平均年龄(48.2±11.3)岁;观察组患者中 , 男 35 例 , 女 5 例 ;年龄 35~86 岁 , 平均年龄 (51.8±11.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①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标准;行PCI治疗;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存在PCI禁忌证;合并精神疾病者;意识不清者;不能全面配合本研究调查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PCI术治疗, 常规组给予常规术后早期康复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服务全过程整体护理, 具体如下。①急诊绿色通道入院, 先治疗后缴费, 完善术前准备, 送导管室。②术中护理:病房派护士到导管室作为巡回护士配合手术,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同时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手术环境, 注重手术室的温度及湿度调节, 术后将患者送回至病房, 过程中注意动作要轻柔,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对其倾诉内容表示理解与同情, 以消除其紧张焦虑的情绪。③术后1~2 d:评估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 并根据分析评估结果为患者制个性化的定心脏康复计划[3], 尤其是对于存在低血压反应、心律失常等反应的患者,一定要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此外, 对手术切口需要进行包扎处理, 并且观察患者切口情况, 避免出现出血、渗血以及皮下血肿等现象。④住院3~5 d时, 继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适当床边活动, 并且向患者讲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干预手段及PCI术后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提升患者的自我预防疾病能力及临床治疗依从性。⑤住院第6日以后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用药方法, 同时还需要为患者制定出良好的饮食及运动健康指导, 以此来确保手术效果[4]。⑥出院护理:收集患者的治疗、手术及临床一般资料, 进行详细的记录, 并为患者制定出院复诊安排表,告知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 以增加其治疗依从性, ⑦延续护理:出院第1周及1个月进行电话随访, 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服药情况, 每6个月举办1次病友会, 以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及预后效果[5]。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1、3、6个月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 术后、术后3个月心功能指标情况,出院1年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1、3、6个月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比较[n(%)]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术后, 两组患者LVEF、WM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两组患者LVEF、WMSI均优于本组术后, 且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术后比较, aP<0.05;与常规组术后3个月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LVEF(%) WMSI观察组 40 术后 60.23±5.28 2.21±0.41术后3个月 69.82±6.02ab 1.02±0.37ab常规组 40 术后 60.27±5.16 2.27±0.54术后3个月 63.02±6.24a 2.03±0.51a
2.3 两组患者出院1年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院1年内总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出院1年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多发的急性病症, 患者心脏长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缺血、缺氧现象, 导致其心肌细胞坏死, 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及致死率高等特点,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PCI是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术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及术后康复效果理想等显著优点, 得到患者的信任。但单纯的手术治疗难以满足现代人对临床护理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选择科学合理地护理模式是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及预后的关键[6-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1、3、6个月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为97.5%、90.0%、80.0%、75.0%,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7.5%、60.0%、52.5%、4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两组患者LVEF、WM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两组患者LVEF、WMSI均优于本组术后, 且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1年内总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为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服务全过程整体护理, 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同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降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其预后, 是该病症理想的护理模式,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