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巧慧,卢丽华,赵 男
(福建省泉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福建 泉州,362000)
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表皮所致的良性赘生物,皮疹为针头至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颜色多为正常肤色或褐色,经搔抓后会皮肤破损,继而呈串珠状排列,该病多发于青年女性前臂、颈部及面部,为临床中多发、常见的病症且治疗周期长,复发机率偏高,虽该病无显著自觉症状,或偶有瘙痒感,但由于发病位置对患者外观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1]。目前,临床中治疗多采用外用调节免疫和抗病毒药物为主,但既往数据显示[2]多数患者临床疗效都差强人意。基于此,我院采用以火针直接熨烫疣体,使患者面部症状在短时间内得恢复,改善患者外貌美观,在此基础上再联合口服中药汤剂以扶正驱邪,对患者内外兼顾,标本兼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整理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收治的面部扁平疣患者86例,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3]相关标准;②符合气虚湿蕴型扁平疣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③3个月内均未经过其他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④对实验药物无不适者;⑤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②既往有晕针、疼痛性晕厥病史者,瘢痕体质者;③患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④皮疹大量发于面部,且数目超过30颗者;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43例中,男性13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0岁,平均(35.63±9.36)岁;病程最短0.2年,最长4年,平均(1.21±0.75)年。对照组43例中,男性15例,女性28例,年龄最20岁,最大61岁,平均(36.71±12.13)岁;病程最短0.1年,最长2.7年,平均(1.311±0.55) 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组后两组均未进行特殊处理,嘱患者保证充足睡眠。同时对照组予细火针或平头火针,以酒精灯加热至发白,于疣体处点刺,疣体大处点刺2-3下,皮损处垂直快速熨烫,至疣体松解后,专业医务人员小心谨慎的使用消毒棉签将全部疣体掀掉,使治疗后皮损处暴露于空气中并保持其干燥,疣体小处点刺一下即可,操作完成后告知患者,常在治疗3天后会开始结痂,切记勿人为搔抓,约7-10天后会自行脱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祛疣方(自拟方)汤剂治疗,处方:木贼15g、板兰根20g、薏苡仁15g、香附15g、大青叶20g、山豆根15g、萆薢10g等。用清水将上述药物浸泡4h后,用水煎好后口服,每日1剂,1日2次,饭后温服。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为83.72%, 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6,P=0.03)。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治疗前IFN-γ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观察组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较两组相关血清指标水平( ± s)
表2 较两组相关血清指标水平( ± s)
组别IL-10(μg/L) IFN-γ(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3) 10.21±4.38 7.01±2.76 22.11±2.12 33.09±9.13对照组(n=43) 10.36±3.31 10.01±3.21 22.09±1.87 24.21±5.22 t 0.18 4.65 0.05 5.54 P 0.86 0.00 0.96 0.00
两组治疗前的IgG、IgA、Ig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观察组IgG、IgA、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 ± s)
表3 比较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 ± s)
组别IgG IgA Ig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3) 9.76±2.65 15.01±2.98 2.33±2.053.01±1.891.11±0.32 1.89±0.76对照组(n=43) 9.71±2.33 9.76±1.31 2.25±2.092.13±1.711.03±0.41 1.03±0.21 t 0.09 10.58 0.18 2.26 1.01 7.15 P 0.93 0.00 0.86 0.03 0.32 0.00
扁平疣为临床中多发且治疗较为棘手的病症,在过往临床中西药治疗效果多不理想,因此现多数皮肤科医生趋向采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在我国传统医学里将扁平疣定义为“千日疮”和“扁瘊”,又因其不同发病部位,又冠以不同名称,如“瘊子”、“狐刺疮”、“枯筋箭”、“疣子”、“疣目”等病名,中医认为扁平疣多由素体气虚,风热湿毒挟瘀,乘机袭人,搏结肌肤,肝郁血瘀,腠理失和所致[4]。目前,临床中火针因其独具的优势,常被皮肤科医生选用于治疗扁平疣,在《黄帝内经》有载,火针可借火力,由针体将灼热传导入体,行疏通经络和促气血运行等疗效,此外还可助机体排除邪气。但仅采用外用火针治疗扁平疣患者,治标不治本,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较快,但因素体气虚,肝经血燥,血不养筋,复遭风湿热毒之邪,致使患者病情复发率较高,反复长时间治疗,对患者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因此,基于我国传统中医辨证的思想,兼顾内外,标本兼治的思想,在火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祛疣方(自拟方)汤剂治疗,以期发挥中药汤剂清热解毒散结和扶正祛邪之疗效[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6],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外用火针基础上加用口服中药汤剂,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精神及身体的痛苦。究其原因,认为口服中药汤剂可有清热解毒散结之功效,故而疗效更加显著且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更低[7]。
近来有研究表明[6],病毒作用及机体免疫系统失衡在扁平疣发病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故而选用疗效较好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药物治疗对改善患者机体相关能力意义重大[8]。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9],板蓝根、大青叶和木贼均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与此同时山豆根可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11];香附具有阻止疣体增生,加快皮肤代谢和改善外周组织微循环的作用[10];此外板蓝根还可通过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诱导机体淋巴细胞转化,从而发挥调解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12]。机体内IFN-γ的水平与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呈正相关,可通过促进自然杀伤细胞生成,达到清除受病毒感染靶细胞的目的[13]。IL-10作为细胞合成抑制因子,可直接起到IFN-γ合成抑制的作用,从而降低机体排除毒素的能力[14]。机体内免疫球蛋白发挥着,清除病原体,促进机体免疫效应的作用,机体内IgG、IgA和IgM的含量水平与机体抗菌、抗病毒、抗毒素和抗感染免疫能力呈正相关关系[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IgG、IgA、IgM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口服中药汤剂,可显著改善患者免疫能力,提高患者体液免疫效应,从而加强机体抗病毒能力,进而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扁平疣患者行火针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中药汤剂,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医学标本兼顾的思想,可显著提升患者免疫能力,改善患者抗病毒能力及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但本次实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首先由于样本量和时间的限制,难免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2、再者加之火针在治疗过程中有部分患者反映痛感较明显,所以治疗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3、火针治疗对于操作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所以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性,此为不足之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总体疗效来看,火针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扁平疣效果是可以肯定的,内外兼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值得临床上好好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