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本秘妙: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2019-07-22 01:40王烟蒙
江西教育B 2019年6期
关键词:建构课文文章

王烟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语言建构与运用”被列为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首项,且带动其他三项(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发展。因此,阅读教学要改变以往轻语用、重语义的状况,注重语形和语用教学。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说什么、写什么”,更要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怎么说、怎么写”。

一、发现言语秘妙,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

言语秘妙就是语篇中言语情趣的“亮点”,是语言运用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最富创造性的地方。《黄果树瀑布》描写瀑布声音的语言、句式富有特色,是文章的重难点、教学的切入点,也是富有价值的语用训练点。

为了探寻言语秘妙,教学可分为三个板块:倾听瀑声、拓展积累、仿写运用。第一个板块,以小问题驱动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找出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并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瀑布声音的?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处句子,细读批注,梳理交流。而后,指引学生去发现言语秘妙,交流句子写法,并相机提问:全文共有四处描写声音的句子,你发现作者是怎样写瀑布声音的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与大家分享。充分交流后,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作者写声音的方法,即用了拟声词、比喻,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第二个板块“拓展积累”部分,教师出示学习单上《琵琶行》片段,以小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诗人白居易描写声音的秘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在朗读体味中很容易发现写作秘诀,“嘈嘈切切”是拟声词,把大弦的声音比作急雨、小弦的声音比作私语是比喻。教师乘势追问:这首诗里也有作者感受,你发现了吗?学生细心发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作者听琵琶声的感受。最后一个板块,教学指向仿写运用:声音的世界多么奇妙。教师让学生试写一种声音,可以是刚才听到的,也可以是大自然或生活中你印象深刻的一种声音,提示用上拟声词、比喻,写出自己听声音的感受。此时,学生跃跃欲试……

综观上述教学,从“倾听”瀑布、发现言语秘妙、交流写法到课外拓展积累,再到仿写运用,听、说、写三位一体,教学富有层次感,学生在听、说基础上,悟出了描写声音的方法,激起了写的欲望,此时要求学生动笔写声音,可谓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以学生为本,聚焦言语秘妙,品味积累在先,迁移运用在后,学生容易拾级而上,在比较阅读中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培养了语文能力,发展了学科核心素养。

二、品析语段(写法)秘妙,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

纵观小学语文课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方法,联想、类比、衬托、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教学价值点、创新点和写作训练点。

《秦兵马俑》是篇说明性文章,老师们通常会重点关注文章的说明方法。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最突出和核心的教学价值不是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而是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了大量联想,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把兵马俑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教师可抓住这一核心价值展开教学。

本课教学可以围绕“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秦兵马俑的特点”这一问题展开。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第2~10自然段,至少选择两类“俑”细细品读,画出表现其特点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其次,默读思考: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文中还用了什么巧妙的写作方法?简单批注。

第一步是对内容的关注,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概括每一种兵马俑的特点,通过多元化阅读,内化理解;第二步则引导学生从关注内容到关注表达形式,学生在阅读提示的帮助下细读课文,在表达形式上有所思、有所获。

师生交流了课文说明方法后,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关注文本内容走向关注文本写法。学生找出课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联想”后,接着找出课文中的联想句,充分朗读,在有感情朗读中用心体会联想的妙处。此时,相机出示学生以往阅读中的联想句,实现新旧知识的连接。片段一:从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数以百计的干涸的河床和峡谷,河床上布满了洪水冲刷的痕迹。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当年火星上洪水的咆哮(节选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片段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生朗读联想句,体会其表达秘妙,再反复读课文中的排比句,通过比较,体会联想使语句表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联想句)中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温故而知新”,用最熟悉的例子来揭示文章在表达上的奥秘。至此,学生不难领悟其表达之妙:不加联想的句子只写了所见所闻,加上联想,犹如身临其境,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循着教学支架,自然而然地悟出了联想的作用。

接下来,教师出示学生的两个习作片段,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尝试运用联想的方法帮助同伴修改润色,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细腻。学生在一系列语言实践中,拾级而上,在对同伴的习作语言、内容进行删改调整的同时,掌握了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学生的修改和补充足以证明他们对联想手法已内化于心。在经历自主尝试运用联想修改后,学生仿照课文写法,活用联想实战练笔:无锡惠山所产的泥人,以其造型简练、色彩艳丽、形神俱备的独特风格久负盛名。仔细端详,这尊抱子弥勒惟妙惟肖,陪伴他的童子姿态各异: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

因有了對照、模仿和对联想手法的深刻感悟,学生们思维洞开,联想丰富,文采飞扬,尽显童真童趣。至此,课堂教学完成了学生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探寻结构秘妙,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

文章结构,是指篇章、段落、句子之间的谋篇布局。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是文章思路的外显。教师可以抓住文章结构特色,以此理清文章思路,揭示文章主旨,并顺势开启语用生成点,实现结构的迁移,从而以此为主线,串起整堂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文章从整体上看,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王崧舟老师基于此结构,制订教学目标,抓住这具有语文核心价值的部分设计教学活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指向语用。

第一板块:围绕“见闻”,品读形象。在聊完“外国领导人心目中的长城”话题后,用两个问题推进课堂教学:1.你看到了什么(指向见闻)?看到这样的长城,内心涌起了怎样的情感(指向见闻背后的思想意蕴)?2.哪些字眼和语句流露着这种情感(回归语言文字)?第二板块:抓住联想,追问历史。1.你想到了什么?激起了怎样的情感?2.哪些字眼和语句流露着这种情感?3.写长城,只写看到的行吗?(不行,没有深度。)先写想到的行吗?(不行,违反认识逻辑。)第三板块:运用联想,练习写作。1.读读文中的这些词语,“瞭望、射击、屯兵、堡垒、打仗”,你联想到了什么?2.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想象写话(创设情境:一天清晨,面对成千上万匈奴士兵的步步逼近,写一写守城的将士们如何应战)。站在长城上,扶着成排的垛子,望着高耸的城台,很自然地想起                        。

阅读教学从关注“写什么”转向“怎么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获得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夯实了语文综合能力,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猜你喜欢
建构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