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动力机制分析与提升研究

2019-07-22 08:00董续忠张亚利徐苏杭
创意城市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镇机制特色

董续忠 张亚利 徐苏杭

提 要: 发展特色小镇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要求,也是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自身迫切需要。 对浙江特色小镇动力机制的分析与提升研究将对探讨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及区域经济产业空间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前学术界对特色小镇动力机制的分析与提升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以浙江前两批78 个省级特色小镇为例, 对浙江特色小镇动力机制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有关浙江特色小镇动力机制的发展对策。

21 世纪初, 受世界经济危机以及国内产业升级发展的影响, 浙江省原有的块状经济模式已慢慢显现出弊端。 为克服浙江经济发展瓶颈, 2015 年3 月浙江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特色小镇发展战略, 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同时, 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特色不明显、 人口资源流失及人才不足、 政府错位与缺位、 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等诸多问题。 鉴于此, 本文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 对浙江特色小镇动力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与提升研究。

一 浙江特色小镇动力机制现状

当前学术界较少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力机制进行分析与研究, 本文基于空间创新的研究视角, 通过对以往创新空间发展要素的文献成果研究, 结合特色小镇实地调研情况, 总结出浙江特色小镇三个层面上的九大发展要素, 并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特色小镇发展机制理论框架模型, 通过运用以上构建的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模型,对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要素与发展机制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最后, 根据研究分析结果及实际调研情况, 指出当前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的对策。

(一) 浙江特色小镇动力机制的构建基础

1. 特色小镇的功能组成

通过对特色小镇的研究, 我们发现特色小镇的主要发展要素有九个, 具体从三个层面来看: 经济产业空间上, 包括人才、 资金、 政策、 管理和产业要素; 创新发展空间上, 包括技术进步和文化要素; 地理区位空间上, 包括土地要素和区位要素。 通过对特色小镇的创建要求、 发展目标及实地的考察, 我们总结出当前特色小镇的主要功能有经济生产功能、 社区生活功能、 旅游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等。 其中特色小镇中参与生产功能的主要有六大主体, 分别是中介服务机构、 高校和科研机构、 金融机构、孵化器或加速器、 企业、 政府代表小镇管委会。 这六大主体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通常是在政府主导下共同协调发挥作用, 实现要素、 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集聚, 从而促进经济、 社会、 环境生态的综合协调发展与进步, 它们具体的功能组成情况如图1。

图1 特色小镇主要功能组成情况

2. 特色小镇的发展运行过程

为了更方便地从发展的角度了解特色小镇的发展运行过程, 本文将特色小镇运行划分为启动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三个阶段来展开说明, 具体如图2。 在特色小镇启动阶段, 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 特色小镇建设动力源的产生; 政府相关政策和制度制定与规划; 下级政府自主申报到最终创建; 小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招商引资、 引智。 进入小镇发展阶段, 特色小镇开始完善各项政策和制度, 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开始进行产业的集聚和天使投资人与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 小镇内部的硬件环境与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 小镇内部企业的研发、 创新能力也不断提高, 小镇的社区、 文化、 生产、 旅游不断融合发展。 经过发展阶段的前期积累与创新发展,特色小镇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 特色小镇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公司总部将部分落户小镇, 特色小镇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并往周边辐射, 带动周边城乡发展。 在小镇内部已经形成内生性的核心创新力, 实现了生产、 生活、 生态的融合和谐发展。

图2 特色小镇发展运行阶段情况

3. 特色小镇的发展内涵

特色小镇是在城市土地要素资源、 资源环境、 生产成本过高等约束条件下, 寻求产业经济增长动力和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一种探索路径。 它围绕最核心的产业要素进行要素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 从而达到区域内“产城人文” 的融合发展与互动发展。 这种形式表面上看是空间规模和产业形式的变化, 其实质是当前形势下空间创新的发展驱动力与追求价值、 功能的变迁。 特色小镇的发展是一项覆盖多方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区位空间、 人口、 产业、 土地、 管理、 政策等多个最基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要素, 这些发展要素需要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更高效的融合与更优化的配置, 从而达到经济、 社会、 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随着当前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及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往的工业园、 高新区已经不能够提供高端要素的集聚与资源组合等, 特色小镇在这种市场内在要求与人们外在需求的背景下, 作为应当前新时期创新与经济发展要求而兴起的区域综合空间发展平台, 其本质就是依靠内部基本发展要素的不断优化组合、 分工合作、 集聚创新,实现发展区域空间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 特色小镇动力机制的构建

结合前文特色小镇的发展运行阶段图, 从系统运作的角度上来看特色小镇内部的实际运动及发展过程, 特色小镇的发展通常需要经历以下几个主要过程, 分别是特色小镇发展动力的生成与驱动过程、 特色小镇的信息传导与反馈过程、 特色小镇的组织协调与服务过程。

1. 特色小镇发展动力的生成与驱动

在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力生成过程中, 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力生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内核驱动力, 它包括小镇内部各主体追求利益达到最大公约数、 各要素和主体形成的创新网络[2]和文化要素等; 另一个是外在驱动力[3], 它包括宏观环境的变化、 政府的政策推动和国家、 人民的需求等。 动力生成阶段是特色小镇发展启动的基础, 只有有了动力源, 才意味着特色小镇开始进入发展的轨道。

2. 特色小镇的信息传导与反馈

特色小镇的信息传导及反馈过程贯穿特色小镇发展的整个阶段, 如果把特色小镇的发展看成一个系统的话, 那么信息传导过程就是联系系统中各要素或主体的节点, 所有的需求、 信息都需要通过这个节点来进行传导与反馈。 在信息的传导与反馈过程中, 信息中心通常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负责信息的整理传导及反馈。 同时,特色小镇在进行下一个空间创新演变的过程中, 也需要通过该过程来反馈到创新主体, 从而调整发展方向与目标。

3. 特色小镇的组织协调与服务

特色小镇的组织协调与服务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特色小镇里各主体服务及它们之间的要求与利益需求进行统筹协调, 使之达到最大的平衡; 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小镇里的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配置, 使之适应外在环境和自身需求的变化与特色小镇系统自身发展的平稳运作及良性循环。 在特色小镇中, 通常是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部门实体等来进行组织协调的, 特色小镇的组织协调过程同样也贯穿在特色小镇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根据对上面过程的分析, 笔者建立了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框架模型图, 主要包括动力生成与驱动机制、 信息传导与反馈机制、 组织协调与服务机制三部分, 如图3。

图3 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框架

(三) 特色小镇动力机制分析

特色小镇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动力生成与驱动机制、 信息传导与反馈机制、 组织协调与服务机制三部分。 其中, 动力生成与驱动机制是主机制, 它是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和空间演变的本质原因。 信息传导与反馈机制和组织协调与服务机制是辅助机制, 在特色小镇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 组织协调与服务机制的主体通常由政府和小镇的孵化器、 企业等其他创新主体联合组成, 形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合作。 它的作用方式是通过政府的政策与制度、 各主体的专业服务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来实现协调对象——基本要素在小镇内外环境中的流动、 集聚、 组合和优化配置, 从而实现特色小镇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与价值需求。 信息传导与反馈机制的主体通常是信息中心, 这个中心在现实中多是由政府的某个部门来负责, 它来接收市场变化和各主体的需求信息, 并及时传导与反馈给特色小镇内的管委会、 其他主体和外在市场。

在特色小镇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这三大机制相互联系和影响, 协同完成特色小镇发展循环。 通常外在需求与内在驱动力通过信息传导与反馈机制作用来反馈给特色小镇的各个创新主体, 各个创新主体在小镇管委会牵头作用下分析当前各要素的集聚与组合配置的情况及程度, 再通过组织协调与服务机制作用对特色小镇内外部的基本要素与资源进行调节分散和优化组合、 集聚, 从而使之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以满足和符合当前的价值需要与功能追求。 经过要素调整与资源的组织协调,特色小镇内部各创新主体的利益达到最大公约数, 特色小镇的生产生活、 生态进行功能叠加与融合发展, 满足特色小镇“三生融合” 的功能与价值需求, 最终实现当前阶段特色小镇“四宜兼具” 的发展目标, 推动特色小镇的社会、 经济、 生态空间发展创新。 当前目标实现将通过信息传导与反馈机制来反馈给市场与政府, 进行更高层次的目标调整, 进而开始新一轮的空间创新和要素变动。

二 浙江特色小镇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浙江特色小镇动力机制现状的分析, 结合对梦想小镇的实地调研与相关访谈, 笔者总结出了浙江省特色小镇动力机制在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特色要素有待进一步彰显

“特色” 是特色小镇的发展核心。 但在小镇的实际建设中, 部分小镇出现了一些违背小镇建设初衷和要求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产业特色不明显。 当前部分地区为获得政府政策支持, 盲目跟风建设特色小镇, 在确定产业定位时, 没有考虑自身资源禀赋, 脱离实际地选择热门重复产业、 无资源支撑的高端新兴产业, 不仅不能凸显本地优势产业, 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另外, 一些地方借特色小镇之名, 变相地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房地产化”,走旧的“地产开发” 发展模式, 背离了特色小镇依靠产业立镇的初衷。

第二, 文化特色不突出。 特色小镇的文化为小镇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核动力。目前大部分特色小镇出现文化凝聚性不强、 碎片化、 多元混杂等现象, 没有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 以梦想小镇为例, 小镇目前拥有历史文化、 水乡文化、 运河文化、创业文化, 这种多元混合的文化局面, 不利于小镇群体的文化认同以及小镇文化品牌的推广。

第三, 功能特色不明显。 特色小镇规划之初, 提出“三生融合、 四位一体” 的功能要求。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 一方面社区功能特色不明显, 部分特色小镇对社区功能理解有偏差。 据统计, 超过半数的小镇居民认为小镇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或小镇周边的新社区、 新农村建设就是社区功能[5]。 另一方面, 很多特色小镇功能单一, 产业功能与旅游功能的融合发展不明显、 特色不突出。

(二) 人口资源的流失与人才总量的不足

特色小镇的内涵特质决定了其建设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和一定的人口支撑。 但当前特色小镇的建设出现人口数量较少、 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 据笔者了解, 很多创业者招募高素质人才较为困难。 根据特色小镇网的统计数据, 在第一批全国127个特色小镇中, 有35 个小镇面临人口流失。 在全省特色小镇的发展中, 除一些位于经济发达城市的市中心小镇, 其他特色小镇都大范围出现人才资源短缺的现象, 这在处于浙江省非中心城市的特色小镇中尤为明显。 虽然当前各级政府给特色小镇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与福利, 吸引人才在这里创业、 生活, 但人口劳动力的流失与人才资源的短缺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三) 政府角色定位的错位与缺位

政府在小镇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但部分特色小镇的主管政府部门在特色小镇的角色定位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 政府角色定位的错位, 存在依靠“红头文件” 决定小镇建设的问题, 把很多该由市场决定的事情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来处理, 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其次, 政府管理与支持没有跟上小镇建设发展; 最后, 政府角色定位的僵化, 政府存在管理者的角色的固化问题, 在小镇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过程中, 政府没有及时调整自身角色, 充分发挥市场与企业主体作用, 限制了资本的进入与市场活力, 最终导致小镇发展缓慢。

(四) 社会资本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当前特色小镇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资金、 政策性资金、 商业金融、 开发性金融、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种资金来源渠道, 但研究发现, 在这些建设资金来源中, 社会资本资金占比较低。 根据特色小镇网的统计, 在当前已创建完成的浙江省特色小镇中, 一半以上的小镇完全由政府投资建设。 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或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或公司。 以云栖小镇为例, 其政策性银行贷款占总融资的35%, 财政资金占31%, 而其他社会资本则进入较少。 一方面, 社会资本投入的缺失将会导致政府财政危机, 社会公共服务减少; 另一方面, 政府背景的资金追求稳定和安全性, 对于高风险的项目与技术研发投入较少, 不利于特色小镇创业项目的发展与技术创新。

三 浙江特色小镇动力机制发展的对策

当前特色小镇正处于成长和探索阶段,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笔者根据对杭州梦想小镇的案例分析研究结果, 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发展的现状, 从个体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 结合个体的特殊性与整体的一般性, 从小镇的特色、 人才、 资金、 管理等四个方面指出浙江特色小镇动力机制发展的对策。

(一) 加强特色小镇的“特色” 建设

无“特色”, 不小镇, 特色是浙江特色小镇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起来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小镇与其他发展模式的最大区别。 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小镇的产业特色、 功能特色、 文化特色方面。

1. 坚持产业立镇, 打造特色产业

特色小镇的建设要始终坚持产业先导原则。 在小镇产业发展上, 要做到“特而强”, 打造产业的单打冠军。 第一, 在产业的选择与定位上, 选择朝阳产业、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产业。 同时, 特色小镇要因地制宜, 理性确定小镇建设目标。 选择产业前, 要做好前期规划调研工作。 第二, 在产业的发展上, 加强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打造产业链条, 尤其是在第一、 第二、 第三产业方面的融合发展建设。 此外, 小镇在保持核心产业的同时, 进行多产业间及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发展, 一个完整的特色小镇产业生态系统, 通常需要核心产业、 衍生产业和配套产业, 这样才能不断完善产业链条, 确保小镇产业链的内生活力[6]。

2. 促使融合发展, 塑造特色功能

特色小镇与以往创新空间的另一个显著差别是提出了多种功能的融合发展。 功能融合是特色小镇的一大特色, 在产业的功能上, 要坚持产业、 文化、 旅游三位一体, 坚持融合发展, 实现功能叠加的“有机结合”。 在产业功能融合上, 在立足自身产业发展的同时, 应基于“产业本身+产业应用+产业服务” 以及“旅游+工业+教育+体验+休闲” 双产业链的全面融合过程[7]。 注重产业本身与本地的历史、民俗、 特色手工业、 非遗文化等符号的深度挖掘与创新, 采用生产研发、 生产流程、工艺展示、 活动体验、 文化宣传、 文化游乐等泛旅游形式来发挥其旅游功能, 不仅实现了产业功能, 也激发了产业特色与活力。 在社区功能融合发展的过程中, 一方面,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将产业发展与宜居生态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 在小镇规划上, 进行多规合一, 综合考虑的特色小镇的产业、 旅游、 社区的功能, 进行“三生融合” 规划。

3. 树立核心文化, 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 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内在基本动力之一。 成功的特色小镇都应该有其核心的文化。 在具体操作上, 针对已存在多种文化的特色小镇, 要对其文化进行全面梳理, 结合小镇各主体的需求, 确定核心文化, 通过活动宣传、 标语设立、 设立“小镇文化日” 等形式来不断强化, 营造核心文化氛围, 最终打造出一个文化品牌。 对于当前还没有形成核心文化的特色小镇, 通过挖掘小镇当地旅游、历史、 民俗、 建筑、 生活、 工艺及人物精神、 产业品牌或与小镇相关的时代流行要素等主题元素, 打造一个符合小镇特色的核心文化, 提升特色小镇的品位, 守住特色小镇的“灵魂”, 让生活工作在小镇的人有认同感、 归属感[8]。

(二) 打造特色小镇的人才队伍

特色小镇最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是小镇的第一生产力, 当前小镇出现人才不足和流失的现象, 从本质上来说是整个区域内的人才资源不足造成的。 为解决特色小镇人才缺失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采取“做大蛋糕” 的方法, 通过增加特色小镇乃至浙江省的高素质人才的总量来发挥市场竞争作用, 实现人才流动转移, 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1. 多管齐下, 留住人才

特色小镇首先要做到的是留住当前已有的人才资源。 首先是小镇本地区的原住民, 通过采取本地就业的方法, 协调本地居民生活, 提高岗位待遇, 吸引本地人员留下; 其次是外地来浙务工、 就业、 读书学习、 创业的人员。 它们作为城市新居民,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政府可以采取政策与生活保障等福利措施吸引他们留下; 最后是现有高层次人才, 经过多年的人才吸引与建设, 浙江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高层次人才队伍, 省市各级政府可以继续采取包括落户、 住房、 医疗、 就业等多途径的相应措施让这些人才继续留在浙江、 留在小镇。

2. 搭建平台, 培育人才

人才培育对于增加人才的总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镇的产业与运营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人员: 原产业工人、 创新创业人才、 大专院校学生。 首先, 政府和各级机构建立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 的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 小镇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9]。 其次, 搭建不同平台, 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育与提升。 其中, 针对产业工人, 可以建立技术培训机构, 使他们成为具备专业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针对青年创业人员, 建设创业服务中心, 搭建人才交流平台, 着力培养人才队伍。 最后, 发挥浙江省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功能, 突出对基础人才的培育。 针对大专院校学生, 探索高校与园区、小镇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科技人才。

3. 提高激励, 吸引人才

在培育和留住本地人才的同时, 浙江省乃至特色小镇还应该继续采取多种吸引和引进人才的措施与政策, 大力招募与吸引海内外各种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队伍,提升小镇的高端人才要素的集聚。 首先, 搭建引才研究平台, 建立高层次人才网络,依托国家和地方的各种人才计划, 通过各层次专项研究院、 企业研发中心, 为人才的到来提供多元畅通方便的渠道与途径; 其次, 制定人才激励机制, 实行特殊人才优惠政策, 在项目资金、 人才落户、 子女入学、 人才公寓、 基础服务等方面提供特殊的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 最后, 创新与优化人才发展评价、 流动、 服务、 发展环境等机制。 通过健全和完善人才的各项管理体制, 多为高端人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同时也为人才打通个人提升渠道, 提供优质的机会、 服务与环境, 让他们安心留下。

(三) 准确定位特色小镇中的政府角色

1. 提高对特色小镇与政府关系的认识

提高各级政府对特色小镇与政府关系的认识。 首先, 要明确特色小镇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产物, 它是新时期政府顺应市场规律的探索性发展的创新空间综合平台; 其次, 要认识到特色小镇的发展受到市场规律的约束, 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再次, 要认识到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与开发区粗放型发展模式对于特色小镇发展来说是不可行的; 最后, 政府与特色小镇的关系是动态的, 政府要正确认识自身的定位,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角色和身份, 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 要始终明确政府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发展特色小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产城人” 的融合发展, 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2. 合理调整政府、 企业、 市场的角色定位

在特色小镇的不同发展时期, 政府、 企业、 市场各自的定位是不同的。 总体来说, 在小镇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定位应该是“前期政府主导、 中期政府引导、 后期政府退出”。 在特色小镇启动建设初期, 政府扮演主导者、 规划者的角色。政府来对特色小镇进行产业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 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宣传等措施来撬动市场, 吸引企业入驻。 在特色小镇的发展时期, 小镇的产业与基础设施初步成型, 政府的角色由最初的主导者慢慢转变为引导者。 发挥引导小镇的发展方向、 进行制度政策完善的作用, 让市场在小镇里发挥主体作用。 在特色小镇的成熟时期, 小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政府此时扮演服务者的角色, 主要发挥服务与监管功能。 此时企业将是特色小镇的主体, 小镇将由企业来负责运营与管理, 市场充分发挥它的资源配置的作用。

(四) 引进社会资本, 完善金融服务

1. 放宽限制, 鼓励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资金是特色小镇在建设初期的关键, 也是其将来往高端方向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首先, 特色小镇要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和企业发行债券的限制, 清除不合理门槛; 其次, 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各类资本进入, 鼓励小镇企业与项目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股权质押贷款、 信用贷款等, 降低后期小镇运营的政府债务负担;再次, 特色小镇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以最小的财政投入去撬动更大的社会资金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通过运用政府财政资金来设立产业专项基金, 采取资金引导的方式,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点产业的投资建设; 最后, 特色小镇要大力引进与发展天使投资机构与金融机构。 通过社会资本与商业银行合作, 发挥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自身优势, 将更多的资金流引向特色小镇, 提高对企业的贷款额度, 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支持。

2. 政府加强财政金融创新和融资政策支持

为支持和鼓励特色小镇的建设, 首先, 各级政府可以建立综合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一方面, 适当扩大特色小镇对其本地税收的控制比例, 使小镇建设拥有充分的财力保障。 另一方面, 加强财政转移支付能力, 符合要求的特色小镇, 政府分年限返还小镇企业缴纳的一定比例的地方税收收入。 其次, 政府加大各方面的金融支持。 第一, 支持资本运作, 对上市再融资投资本地的创业项目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实施并购重组的给予财政资金奖励; 第二, 鼓励股权投资业发展, 对迁入基金及管理机构给予规模奖励, 对在本地直接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股权投资企业、 管权投资管理机构给予投资奖励; 第三, 鼓励企业开展债权融资, 对发行企业债、 中小企业私募债、 短期融资券的企业给予费用补贴; 第四, 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城镇的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小镇的信贷力度与资金支持, 针对特色小镇开发专项金融产品和服务。

诺贝丰产品技术总监宋涛在分享中表示,依托于以色列先进技术,诺贝丰现已推出水溶肥、液体肥、叶面肥等“深海能”系列水溶性肥料产品,其中含有的海藻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逆和生长调节能力功效,在全面补充营养的同时有效提升了作物和农产品品质。通过现场试验,“深海能”系列产品的营养均衡、中和酸碱等功效得到了与会果农的一致认可。

3. 建立健全的风险资金防范体制

建立健全的风险资金防范体制, 首先需要完善特色小镇的财政预算和监管制度,对特色小镇财政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 解决特色小镇预算编制不科学、 随意性大甚至无预算等问题。 同时强化对特色小镇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 强调依法理财, 使特色小镇成为独立的财政实体, 充分调动特色小镇组织收入和加强监管的积极性。其次, 规范政府与社会风险投资合作模式, 加强制度与法律的跟进, 防止政府举债或借贷出资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 防止社会资本利用政府购买服务违规向金融机构变相融资举债, 同时避免政府承诺回购社会资本, 承担社会资本的投资本金损失。再次, 加强对特色小镇里P2P 等互联网金融贷款公司的监督与审核, 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 避免引发社会问题。 最后, 健全企业信用等级分类和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通过企业自身和政府风险共担模式, 优化企业创业信贷环境, 进行风险分散与规避。

注释

[1] 曾艳林: 《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变与发展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10。

[2] 李存芳、 张晓旭、 王青: 《经济开发区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企业经济》 2017 年第3 期。

[3] 吴丰林、 方创琳、 赵雅萍: 《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的PAF 模型》, 《地理研究》 2011 年第1 期。

[4] 王雪莹: 《基于协同理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5] 朱莹莹: 《特色小镇的产业生态: 路径演变与困境突破——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7 年第5 期。

[6]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18 年中国特色小镇发展五大趋势预测》, 2018 年2 月5 日, https://www. sohu.com/a/221047294_350221。

[7] 朱莹莹: 《特色小镇的产业生态: 路径演变与困境突破——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7 年第5 期。

[8] 聂炎炎、 王井: 《镇里与镇外: 破除特色小镇的经济辐射怪圈——基于杭州梦想小镇的半结构式访谈》, 《城市学刊》 2017 年第2 期。

[9]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 发展规划〉 的通知》, 2017 年4 月14 日,http://www. most. gov. 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17/201705/t20170510_132712. htm。

猜你喜欢
小镇机制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中医的特色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完美的特色党建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