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翘楚
有这样一个最基层的农业工作者,每一天干着同样的工作,一干就是整整30年,执著而专注,从不曾想过放弃和改变,只希望能够做得更好,他就是曹靖生,现任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30年如一日,曹靖生一直从事玉米科研工作,主持选育玉米新品种30余个,其中龙单16、38、72等玉米品种多次被列入农业部和黑龙江省主导品种,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累计增产24亿公斤、社会效益30亿元人民币以上。他常年在第一线指导玉米生产,先后为农民讲授玉米新技术50余场,为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提出多项建设性建议并被采纳,如,2010年春季黑龙江省遭遇春雪、多雨等灾害,及时提出“更换适当早熟品种、以密稳产,催芽播种、抢积温,增施磷钾肥、早深松,促进幼苗生长”等建议,这些建议成为全省抗灾保种紧急视频会议上时任栗战书省长报告的主要技术措施。
1988年,这个来自于安徽泾县的江南青年,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从东北农学院(现更名为东北农业大学)玉米遗传育种专业硕士毕业了,一毕业他就到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工作。曹靖生从此踏进了他钟情的玉米地,并疯狂地迷恋上了玉米科研事业,一干就是这么多年。
不计较,不抱怨,曹靖生把工作的辛苦看作一种责任中的“快”与“乐”。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每年至少有2/3的时间在乡下出差、田间鉴评、指导农业生产。玉米育种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尤其是每年7月-8月的长达一个月的高温授粉工作,为了加快育种进程,每年冬季还要在海南岛增加一代。
刚参加工作时,玉米种植试验点常常设在我省广大的农村地区,曹靖生就和同事住在条件简陋的农户家中,与农户一口锅里吃饭,一起下田劳动。翻地、除草、播种、施肥……为了节约开支,他凡事都是亲力亲为,常常累得满头大汗。农民大哥感慨地说:“春天我们种地的时候你们也种地,我们都‘挂锄’了,你们怎么还在天天下地,这玉米育种的活可比我们农民种地还辛苦啊!”正是这些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体会到了农民对科技的渴望,也坚定了对玉米科研的信念。
曹靖生经常说:“干农业科研是漫长而辛苦的,但又是一个充满期待的工作,时刻充满着希望与期盼,所以工作在期盼中,再辛苦也觉得着无限快乐和无穷力量。”
课题组同事蔡泉谈起曹靖生满怀敬佩:“从他身上你能感受到‘专家’和‘执著’词字的真正内涵。”
曹靖生具有扎实的玉米遗传学和统计学基础,又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他根据杂种优势理论组建了两个代表性群体,采用相互轮回选择的方法开展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先后育种了许多优良玉米自交系。
在一些人看来,混合选择、轮回选择这些周期长、投入大的方法已经过时了,但曹靖生不这样认为,他觉得玉米育种最需要的是种质,种质资源的改良和创新正是玉米科研应该始终坚持的方向。
曹靖生既主张继承和发扬传统育种的优势,又鼓励青年人学习和掌握玉米育种新技术和方法,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在职学习、出国深造,跟踪和追赶世界科技前沿。他为新毕业的硕士、博士只会分子实验而不懂农业生产感到忧虑,又为科研人员视野狭窄、技术老化而着急。在科研任务重,研究室人手紧的情况下他仍然建议为考博人员提供必要的复习时间,全力支持大家知识更新。他鼓励大家多参加学术会议、多作报告和与同行交流,希望身边的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为青年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花开于春,果结于秋。在玉米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道路上,曹靖生的事迹还有很多,玉米科研早已融入到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东北汉子血液之中。曹靖生现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黑龙江省第九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玉米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情系玉米终无悔,一腔热血写春秋,他说他愿为他心爱的玉米育种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工作者,是美丽的;劳动者,是幸福的;奉献者,是光荣的。多年的辛勤耕耘换来累累硕果,曹靖生先后荣获多项嘉奖:2005年8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7月荣获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4月荣获黑龙江省第十届劳动模范;2008年5月荣获黑龙江省优秀中年青专家;2011年12月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004、2007、2014 年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2012年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